◇劉孟豪
【作者單位:珠海市香洲區甄賢小學廣東】
課上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不能讓失敗課成為常態。對于老師來說,一堂課上失敗了,可以重新進行教學設計,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在新的班級可以“重來”。但對于學生來說,一堂課上失敗了,就沒有“重來”的機會了。因此作為老師,一定要靜心修煉、潛心設計、及時反思、做好總結,爭取教好每一節課。本文從《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教學案例分析著手,討論一節科學課后的反思與總結。
這學期,六年級《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教學內容,筆者按照教材內容,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一是讓學生體驗“會變味的米飯”;二是探究米飯、淀粉和碘酒混合后發生的變化;三是檢驗一些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四是課后拓展,制作神秘的信件。而令筆者深深“感動”的,卻是課前環節:課堂引入。
為了做好課堂引入,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與學生一起探討,希望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有切身的體會。
師:“同學們,你們在品嘗米飯味道時要注意:第一,先舀一湯匙米飯,放在嘴巴里含著,體驗米飯什么味道;第二,再咀嚼一會兒,體驗米飯又是什么味道。大家聽清楚了嗎?”
生:“聽清楚了。”
接下來,各小組的同學開始分米飯品嘗味道了。老師在一旁觀察學生的表現。這個時候,學生“躁動”的情緒與行為達到了頂峰。有的小組秩序很好,小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按照老師要求進行試驗,但更多的小組出現了極度不和諧的現象,例如:
某同學不講究個人衛生,致使其他小組成員無法進行實驗探究;某同學自己一個人就把半碗飯差點吃完了,致使本小組試驗終止;其他成員之間的吵鬧聲、爭吵聲、埋怨聲、趁機起哄聲……致使本節課陷入了停滯狀態。
作為當事老師,筆者陷入了沉思與氣憤,站在講臺上目視全班同學,不說一句話。我感受到自己的頭一直在冒汗,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待學生恢復平靜,筆者發現時間已經過去10分鐘,遠超5分鐘的教學設計。最后,本節課在十分被動與糟糕的情況下結束。但對于筆者來說,本節課沒有結束,而且永遠不會結束。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當然是失敗的。對本節課進行深入的反思與總結,可以發現筆者在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組織管理中出現了較大的錯誤與不合理舉措。
課堂引入過于平淡,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無論從語言引入,還是教材引入,都缺乏新鮮感和趣味感,導致學生表現出隨意性與散漫性。
情境設置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盡量真實的環境下去思考、去嘗試、去反思總結。但本節課的情境設計,缺乏思考性與探索性,學生隨意可以說出結果,因而學生課堂表現出多動性。
教學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會出現教學突發情況,影響正常教學的進行。當出現教學突發情況時,教師就要采用恰當的處理辦法。而在本節課中,學生出現“躁動”與“過激”行為時,筆者的組織與管理,過于平凡且沒有達到組織管理目的,最終一步一步地導致了課堂教學無法正常進行。
學生情緒的變化、學習狀態的變化、教學材料是否合適、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等方面,教師一定要有敏銳觀察力與洞察力,及時察覺到學生各種變化。本節課,筆者從一開始未能觀察到學生情緒的消極變化,出現問題后未認識到其嚴重性以及調整不恰當,造成了課堂最后的教學失控。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探究為主要教學方式的學科,小組合作學習是主要的教學組織方式。因此在每一節課前,都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思考,反復推敲,提前預設可能會出現的教學突發情況,制訂應急方案,做到胸有成竹,讓每一節課都精彩。
上科學課難,上好科學課更難,難就難在科學課的課堂紀律比較難管控。提高課堂紀律的管控能力,是科學科任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必須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積極探索,抓住教研、觀摩、研討等學習機會,嘗試、總結、反思、再嘗試,不斷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走到學生身邊去,讓學生敢于嘗試探索每一節科學課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肯定會出現各種突發情況。作為老師,在堅持讓學生嘗試的同時,也要“容忍”學生的各種行為,同時幫助學生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科學課的魅力,愛上科學課,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節優秀的科學課,課堂常規應該是嚴而不死,活而不亂,彼此尊重,有序進行。而良好課堂常規的建立需要師生長時間的堅持與培養。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堅持“三不三學會”,即“不做與課堂無關事,學會認真思考;不影響他人,學會互相尊重;不自以為是,學會與別人交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與培養,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課堂常規,教學過程也變得順利、自然、高效。
豐富方法與措施,處理課堂突發事件。課堂突發事件,控制好了不僅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而且有的改進更能幫助達到教學目標。因此,作為老師,要積極學習,自我修煉,互相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措施與教學方法,幫助自己自如地面對各種突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