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玉
【作者單位:常州市鐘樓區白云幼兒園 江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稱《指南》)指出:“發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本文以一日生活皆課程為依托,以體育游戲中發展的學習故事為基點,有效推動幼兒養成良好的游戲習慣與創新能力。觀察幼兒在體育游戲中使用材料的能力及創造力,并以適宜的方式給予幼兒積極的回應與支持,逐步將他們推向深度學習,即知識經驗的縱向深入和橫向遷移與拓展。
體育游戲活動是一種基于幼兒內在需求的自發自主性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基于對幼兒特質的充分認識,我們扎實推進戶外體育游戲組織與實施的研究,有效地提升幼兒在體育游戲中的創造力。
戶外游戲提供的優美游戲自然環境有利于調動幼兒的愉快情緒,從而引發積極的游戲體驗。在戶外,我們追求自然、自主的游戲環境。首先,利用家長資源收集各種低結構材料;其次,對低結構材料進行篩選、再制作,將其變成一個個適合孩子們玩的游戲材料;最后,將各種各樣的低結構游戲材料分類、整理,安置在幼兒園各個投放點,便于幼兒進行體育游戲。
幼兒在玩游戲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想象、創造、自主地運用游戲材料,呈現游戲材料的多種游戲用途和功能,滿足了不同運動能力的兒童的需要,發展了他們的自主性,也充分鍛煉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指南》明確指出,環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創造的游戲環境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自主主動發展。幼兒園的游戲場地主旨是供幼兒運動的場所,所以運動空間應該符合簡單、安全、適當變化、富有挑戰的特點。我們將低結構游戲材料如塑料圈、木板、布、梯子與大型體育器械或者樹鏈接起來,并利用繩子將各個游戲區串聯,讓幼兒可以在各個區域里自由暢玩。我們盡可能地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自由游戲和運動的機會,既讓場地富有挑戰性,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在幼兒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然資源與實踐,幼兒的學習就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產生的。我們要把握這些特殊事件或者原本就在幼兒身邊的資源,抓住他們的興趣點,去支持他們,鼓勵其深入探索,激發他們的游戲創造力。
案例:戶外游戲時,明明從體育倉庫里拿了一條迷彩布,然后蹲在迷宮里。周邊的孩子來來往往,誰也沒有注意到蹲在角落里的明明。明明就這樣保持不動地蹲了十幾分鐘。我走過去問明明:“你在干什么啊?”他說:“我在偽裝啊,他們都沒發現我。”直到戶外游戲結束,他才站起來。第二天游戲的時候,他又拿了迷彩布來到了小樹林里,然后身披迷彩布在草地上慢慢匍匐前進,一群小班孩子正在滑梯下面游戲,誰也沒有注意到。當明明突然出現并打招呼的時候,他們尖叫著跑開了。回教室后,我和孩子們分享了這個小故事,大家都討論著迷彩布的話題。聽著他們的交流,我問他們:“你們想出去玩迷彩布嗎?”他們歡呼著說:“想!”
“早期成功的動作經驗是屬于個人的,而且也極仰賴個人的技巧與能力才能有所成,因此,早期的動作經驗對于幼兒的自我概念有潛在的促進作用。當幼兒企圖要進行動作活動時,家長、教師及照顧者能給予正面強化是最重要的。應該贊賞和激勵幼兒的探索及試驗行為,并鼓勵他們去練習及參與動作活動。”孩子們興奮地拿著迷彩布,有的用它偽裝自己,有的拿它在小山坡上滑行。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去體驗、實踐與探索。他們在探索迷彩布的游戲中獲得成功的動作經驗,激發了他們的游戲的創造性,運動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體育游戲中,幼兒總是喜歡挑戰自己的能力,不斷嘗試與探索新的動作、新的難度、新的器材,為自己的挑戰成功而興奮不已。
案例:自從在迷宮區放置了吊床,這個小小的地方就開始熱鬧起來,每天玩吊床的孩子們絡繹不絕。孩子們剛剛接觸吊床的時候,都是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一個人躺在吊床里面并裹緊,另一個會在旁邊去推,然后再交換。
《指南》指出:“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幼兒體會交往的樂趣。”孩子們是天生的創造者,我們給幼兒創造了一個可以交往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嘗試、自己探索合作,體驗在游戲中發現合作游戲的快樂,感受吊床的晃動或者顛簸的狀態帶來的刺激,同時促進了幼兒的平衡能力,為創造性游戲做鋪墊。
案例:孩子們玩了一個階段,慢慢地對吊床沒有了興趣,從原來爭著要玩到現在的隨時來都可以玩。可以看出來,他們對單一的游戲玩法已經慢慢地沒有興趣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幼兒來玩。今天來了一個隔壁班的小伙伴,剛開始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傳統的你躺著我推的游戲。等輪到他躺吊床里面的時候,他讓同伴幫忙再推高一點,他要伸手去夠吊床邊的繩子。他們一遍遍嘗試著,在幾個小伙伴一起助力下,他終于夠到了。玩了幾天,孩子們玩又出了不同的花樣。之前是用手夠繩子,現在是兩個人坐在吊床上,利用吊床晃動的慣性,用腳去夾繩子。他們的玩法越來越多了。
皮亞杰的相互作用理論指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其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他們對于物質世界的認知多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對物體的直接操作,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促使其特別樂于擺弄和操作物體。”吊床帶來的刺激感吸引了大批的忠實游戲者,而且他們對吊床的操控能力一再停留在最原始最直接的層面上。隨著幼兒對吊床的不斷操作,能力強的孩子在不斷嘗試與探索新的動作的同時,還帶領其他幼兒一步步豐富游戲的層次。在游戲中,我也看到了孩子們身上各種美好的品質:不氣餒、堅持、觀察能力強、專注等等,當然我更多看到的,是他們的創造能力和他們在游戲中的不斷成長與突破。
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幼兒的玩法也越來越多。他們將圈、羊角球都利用了起來,玩起了我蕩你套的游戲。他們對于游戲與運動的自發性很強,只要有我們的不斷鼓勵,他們會更積極地參與或者投入游戲中。作為觀察者,我鼓勵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方向操控動作的自主探索,如從左邊套、從右邊套、從上面套等等,同時鼓勵他們將多種游戲材料發揮想象加以組合,再次生成新的玩法。
教師作為觀察者,在幼兒體育游戲中角色應該更“退后”。我們要學習和掌握科學的觀察技巧,運用不同的觀察方法去追蹤幼兒的行為,去解讀他們的行為。同時,作為游戲的“支持者”,我們除了提供游戲材料等物質上的支持,還要更多地傾聽幼兒的聲音,根據幼兒的不同需求給予不同的支持,支持他們的創造性行為,滿足他們游戲的需求。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游戲本身并沒有功利目的,游戲過程的本身就是游戲的目的。”讓我們用心去觀察幼兒,用心去理解幼兒,享受與幼兒共同游戲的樂趣,一起探尋游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