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俊
踝關節骨折是全身最常見的骨折之一,損傷可為單純閉合性骨折或嚴重復雜開放性骨折。踝關節為負重關節,所有骨折均為關節內骨折。如果骨折沒有很好的對齊,它可能會阻礙關節活動,創傷關節炎可能在晚期形成[1]。因此,踝關節骨折的治療比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關節骨折治療的目的是恢復距骨在踝關節的正常生理軌道。現對臨床踝關節骨折患者應用手法整復外固定術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6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86 例踝關節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7 例;年齡24~66 歲,平均年齡(42.5±7.9)歲;致傷原因:摔傷19 例,扭傷14 例,交通事故傷10 例;骨折類型:B1 型 12 例,B2型16 例,B3 型 15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5~65 歲,平均年齡(44.5±6.9)歲;致傷原因:摔傷18 例,扭傷13 例,交通事故傷12 例;骨折類型:B1 型 13 例,B2 型 17 例,B3 型 1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患者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雙踝骨折、三踝骨折、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骨折)合并脛腓韌帶損傷者,宜切開復位內固定。其中內踝和后唇可以用螺釘固定。內踝骨折可用螺釘或張力帶固定;外踝骨折可用克氏針或1/3 管狀鋼板固定;后踝骨折超過關節面1/4 時可用螺釘固定;下脛腓韌帶骨折可用踝關節后伸位用拉力螺釘復位、固定和修復[2]。如果骨折復位良好,內固定足夠牢固,下脛腓關節分離減少,不再使用外固定器。如果骨折固定不牢固,或傷后1 周以上,下脛腓關節也應采用拉力螺釘內固定。根據內固定的程度,決定是否需要外固定來保護[3]。
1.2.2 對照組 患者應用手法整復外固定術治療。小夾板可用于人工復位后骨位滿意后的固定。在保持牽引的情況下,用4~5 層繃帶包扎腳踝,內踝和外踝各放置一個塔形墊,外踝下各放置一個梯形墊[4]。旋前骨折時,外踝下加厚梯形墊,使足部輕微內旋;旋前骨折時,內踝下加厚梯形墊,使跟骨、距骨向外移動,使足部輕微內旋,壓縮墊的厚度應適當。不要過度矯正或擠壓腳踝皮膚。壓墊放置好后,用膠膏固定,再用5 個夾板固定。夾板的放置方式不應妨礙踝關節后伸90°,最后用鋼絲支架固定[5]。踝關節也可以用管狀石膏固定。骨折固定在中立位,無旋前和旋后畸形,旋前骨折固定在旋前位,旋后骨折固定在旋后位。固定后,抬起患肢,前2 周每3~5 天拍1 次片。如果骨折再次移位,應及時進行手法治療。根據X 線片復查,在4~6 周內取出外固定架。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優良率以及治療前后Maxur 評分、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情況。Mazur 評分0~100 分,評分越高踝關節的功能越好[6]。療效判定標準:優:踝關節無腫脹,步態恢復正常,可自如活動;良:踝關節腫痛輕微,步態恢復正常,但活動度為正常狀態下的 3/4;可:活動時會感到疼痛,活動度只有正常狀態的 1/2,步態正常,但需服藥物維持治療[7];差:行走或靜息狀態下都有疼痛感,活動度只為正常狀態下的 1/2,但有跛行,踝關節腫脹現象。優良率=優率+良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踝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xur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Maxur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axur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踝優良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xur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xur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s,n(%)]

表3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s,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踝關節骨折比較常見,包括單踝、雙踝、三踝骨折。根據暴力作用的大小、方向和受傷時足的位置而產生不同類型和程度的骨折[8]。踝關節面積小于髖、膝關節面積,但所承受的重量大于髖、膝關節面積。由于踝關節離地面較近,作用在踝關節上的承重應力無法緩沖。因此,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要求比其他部位更高。
在踝關節骨折的手法復位中,對雙踝骨折患者采用右側加壓、端部抬高矯正脫位的方法。三踝骨折術后,采用推拉和踝關節后伸,矯正后踝骨折移位和距骨脫位。踝關節骨折脫位的復位應通過X 線透視觀察,直至復位滿意[9]。踝關節骨折復位后,采用踝關節支撐外固定,隨時調整踝關節支撐的松緊度。太緊會導致壓瘡和血液循環紊亂。過松易導致斷裂位移。踝關節骨折脫位的手法復位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對骨折復位、固定及預后有獨特的影響。
切開復位必須準確,力求恢復踝關節表面的平整度。內固定應能保證踝關節功能活動的早期開始,縮短外固定時間,或不外固定。螺釘、鋼板、克氏針等可用于內固定,下脛腓骨可用螺栓分離固定。根據X線片復查,踝關節骨折脫位手法復位后,小夾板外固定時間一般為4~6 周。取出外固定架后,早期加強功能鍛煉,防止踝關節粘連。
綜上所述,對于踝關節骨折患者應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明顯優于手法整復外固定術治療,臨床療效確切,踝關節功能恢復時間短,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