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
臨床中,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情況,以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冠心病、高脂血癥、肥胖、吸煙等人群為主要發病群體[1],且患者疾病發生后容易合并神經功能缺損等癥狀,導致其臨床存在語言功能喪失以及偏癱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均存在極大的危害影響。本研究以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42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靜脈溶栓治療后的護理措施及效果進行研究,以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142 例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溶栓后臨床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71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7 例,女34 例;年齡51~75 歲,平均年齡(59.8±5.4)歲;小動脈閉塞型38 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27 例,其他栓塞類型6 例;50 例合并高血壓,21 例合并糖尿病。對照組患者中男38 例,女33 例;年齡51~74 歲,平均年齡(59.9±5.4)歲;小動脈閉塞型37 例,大動脈粥樣硬化型28 例,其他栓塞類型6 例;49 例合并高血壓,22 例合并糖尿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合并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急性腦梗死疾病診斷標準[2],且患者疾病發生至入院救治時間為0.4~5.0 h。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心、肺等器官疾病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等交流障礙情況患者;存在較大面積腦梗死與腦出血情況患者;不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包含對患者的病情變化與體征、意識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各項對癥處理與基礎護理等。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3.1 關節與肌肉運動訓練 在患者入院后即對其開展手指關節與踝關節等云端小關節運動訓練,訓練方法為:根據患者的肌力評估結果,每天對患者實施指關節伸展以及握曲訓練,其中,對肌力評估>3 級的患者,需要增加其訓練強度,訓練時間15~20 min/次,2~3 次/d;對患者進行踝關節運動訓練中,以患者的踝關節向內側進行緩慢轉動以及向外緩慢轉動的交替訓練模式為主,訓練時間約10~15 min/次,2~3 次/d,期間注意避免對患者關節周圍組織及韌帶造成損傷影響。此外,在對患者的關節與肌肉運動訓練中,還應注意對其開展大關節運動訓練,每天對患者進行屈膝屈髖被動活動訓練方式,訓練過程中注意控制其彎曲度<70°,避免進行過大幅度的動作訓練,并且對患者進行被動推壓的力度應保持適宜,避免引起患者關節周圍組織損傷或疼痛發生,訓練時間約為20 min/次,3 次/d。在上述訓練基礎上,還應對患者開展股四頭肌等長和等張訓練、肩關節與肘關節屈伸運動訓練等,并且注意兩種訓練方式交替進行,避免對患者經肩關節外展訓練,訓練過程中以患者的手指逐漸能夠到對側外耳作為目標,以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促進患者的關節和肌肉功能逐漸恢復。
1.3.2 語言功能恢復訓練 對存在運動性語言功能障礙情況的患者,應對其開展早期語言功能恢復訓練,并在訓練過程中指導患者家屬配合,以通過有效訓練促進患者的有關功能快速恢復。其中,對患者的語言功能進行恢復訓練,早期采用字節練習方式,并隨著訓練開展逐漸發展至詞匯訓練,訓練過程中注意從患者熟悉的人物或事情入手,以充分調動患者的訓練興趣,指導患者通過對有關字節發音的口腔變化動作模仿,在舌、唇以及牙齒等的配合下逐步完成其訓練任務,以獲取較好的訓練效果。此外,對存在感覺性語言功能障礙患者,則需要通過視覺和手勢訓練,在合理的吃飯、洗臉以及刷牙等訓練下,使患者能夠對有關情景的語言表達進行掌握,并促進訓練開展,提升其效果。
1.3.3 吞咽功能恢復訓練 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訓練需要結合其吞咽功能障礙評估結果,通過合適的訓練方法以開展有效的訓練。其中,對中度患者采用舔唇與咀嚼動作訓練,指導患者對飲料管吹氣以加強患者舌肌與咀嚼肌能力訓練。對患者進行發聲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爆破音發音練習,對其唇部張口形狀以及發音過程中的吞咽發射進行訓練等,以促進其逐漸訓練恢復,訓練時間為5~10 min/次,3~4 次/d,訓練過程中應囑咐患者避免在進餐時進行訓練,以防止意外性傷害發生。
1.3.4 日常生活能力康復訓練 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訓練,以日常穿脫衣物和自行進食、扣紐扣等訓練為主,通過鍛煉,促進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漸恢復。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護理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①療效判定標準[3]:治療后患者運動能力達到6 級,且能夠正常生活,表示痊愈;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能力提升≥2 級,且對正常生活基本無影響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運動能力提升1 級,對正常生活存在一定的影響為有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采用NIHSS[4]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狀況進行評分分析,其中,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采用Barthel 指數[5]對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研究,其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突出。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痊愈32 例,顯效20 例,有效14 例,無效5 例,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患者中痊愈14例,顯效16例,有效23例,無效18 例,總有效率為74.6%。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768,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本組護理前,Barthel 指數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s,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對比,bP<0.05
急性腦梗死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病,其具有發病率、病殘率與死亡率高等特征。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以靜脈溶栓治療為主,通過對患者血管閉塞情況的及時解除,以促進其血管再通恢復,從而減少對患者的不利影響。其中,有研究顯示[6],對急性腦梗死實施靜脈溶栓治療患者,約有30%~40%的患者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后能夠獲得較好的恢復效果。但是,該研究中也指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后,其中,有近50%的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因此,臨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后,為避免其神經功能缺損發生,減少對患者的不利影響,需要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護理,以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142 例接受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分組并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及早期康復訓練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本組護理前,Barthel 指數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NIHSS 評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后應用早期康復訓練護理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靜脈溶栓后,對其實施早期康復訓練護理具有更加顯著的功能改善與提升效果,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