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鳳
中藥房是醫院重要的服務窗口,其服務質量直接關系著醫院的整體形象。中藥處方是醫師根據患者的診斷情況所開出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書面依據,以供中藥房進行藥物調劑[1]。合理用藥是在遵循患者病情評估及藥物藥理學作用的前提下所選的對患者病情治療最為科學、有效的給藥方案。只有確保藥物選擇正確、給藥途徑適宜、劑量恰當、聯合用藥合理才能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充分發揮藥物作用,從而達到有效控制疾病發展的理想效果。反之,如果處方中存在用藥不合理情況,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還會進一步損害患者的健康狀況,亦可導致醫療糾紛發生。因此,減少中藥房不合格處方,對臨床合理用藥的促進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對2017 年10 月~2018 年8 月本院門診中藥房的2500 張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對中藥房不合格處方進行了統計及歸類,并探討了促進中藥房合理用藥的相關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8 月本院門診中藥房的2500 張處方,所選取的處方均由各門診科室的醫生開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方法 對2500 張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處方管理辦法》、《中國藥典用藥須知》等處方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3],結合藥品說明書描述的關于適應證、禁忌證、用法用量、藥物相互作用等相關信息判斷處方用藥的規范性與合理性,統計中藥房不合格處方,對其進行歸類及分析。
2500 張處方中,不合格處 方264 張(10.56%)。264 張不合格處方涉及的類型主要包括用藥與診斷不符、處方超量、無診斷用藥、重復用藥、超劑量用藥、給藥途徑不合理、配伍禁忌,其中用藥與診斷不符、處方超量、無診斷用藥引起的不合格處方所占比例較高,分別為34.85%、24.62%、17.05%。見表1。

表1 264 張不合格處方的分類及占比(張,%)
中藥房不合格處方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效果,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還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一定損害,亦影響醫院的整體形象。本次研究調查顯示,2500 張處方中不合格處方264 張(10.56%),所涉及的類型包括用藥與診斷不符、處方超量、無診斷用藥、重復用藥、超劑量用藥、給藥途徑不合理、配伍禁忌等。其中,用藥與診斷不符占34.85%,在不合格處方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一類型的不合格處方主要表現為醫師開具2 種以上藥品的處方時只寫1 種疾病的診斷,而漏掉了其余種類疾病的診斷。所以,作為臨床醫師,在處方開具后需要進行仔細核對,從而確保處方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處方超量在此次抽查中占24.62%,僅次于用藥與診斷不符,如某張骨科疾病的處方顯示醫生開具的抗骨質增生膠囊藥物多達3 盒,處方量為20 d,超出了臨床限定的15 d。對此,藥師應與醫生密切溝通,告知醫師明確的最大處方量,避免處方超量現象的發生。無診斷用藥占17.05%,在此次不合格處方中占比第三位。《處方管理辦法》[4]規定除特殊情況外處方應當注明臨床診斷,以供藥師對處方進行審核,而無臨床診斷容易使藥師在審方時因缺少判斷依據而造成用藥不合理情況發生。對于這種現象的發生,中藥房工作人員應進一步加大對處方診斷的審查力度,并配合醫院管理部門對涉及的不合理處方問題進行處理,以便做好用藥服務工作。重復用藥占9.09%,其主要是指同時使用含2 種以上相同組方的藥物治療疾病的現象,如聯用清熱解毒軟膠囊和牛黃上清丸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聯用狗皮膏與奇正消痛貼膏對關節扭傷及腰痛進行治療。重復給藥屬于相同作用機制藥物合并使用的不合理用藥現象,這會引起藥物不良反應,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中,超劑量用藥、給藥途徑不合理占比分別為6.82%和4.55%,超劑量用藥是醫師未按照說明書限定的藥物用量范圍確定藥物使用劑量,如牛黃上清丸正常劑量為2 次/d,1 丸/次,醫生卻開具3 次/d,2 丸/次;又如小青龍顆粒正常用量為3 次/d,1 袋/次,而醫生開具2 袋/次。牛黃上清丸藥性苦寒,服用過量會導致脾胃虛寒;小青龍顆粒過量服用會造成發汗過度,年老體弱者用藥會引起虛脫情況。在諸多不合格處方中,配伍禁忌引起的不合格處方占3.03%。中藥理論[5]明確規定了“十九畏”、“十八反”及妊娠禁忌,兼證復雜的患者使用多種中成藥時必須注意用藥禁忌,否則會導致嚴重后果發生。這種不合理用藥現象所占比例最小,但其引發的不良反應所致的后果最為嚴重,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此次通過對本院中藥房不合格處方的回顧性分析發現,不合格處方占比為10.56%,與相關報道的數據相比較高[6],說明本院中藥房合理用藥問題值得重視。眾所周知,藥品對人體有著特殊的安全性要求,從用藥安全的層面進行分析,必須對不合格處方的占比進行嚴格控制[7]。首先,按照《處方管理辦法》的規定進行處方管理,所開具處方需要簽有相關醫師的親筆簽名;處方前記部分應詳細、準確填寫患者的基本情況,所標注的藥品用法、用藥劑量、相關注意事項必須完全,不得出現遺漏;根據中國藥典規范書寫處方中的藥品名。醫院部門需開展業務培訓,使醫師掌握足夠、準確的中藥用藥及用量相關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醫藥師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其次,醫院應當建立完善的處方點評制度,在醫藥師工作中深化處方點評工作,通過完善的監督體制及時解決發現的各種問題,注意定期檢查處方評價調查表,用藥問題嚴重者予以通報批評,最大限度地制止不合理用藥行為;同時,建立藥師制度,保證藥師直接參與會診、查房、咨詢等工作,以便及時改正醫師開具的不合理處方,醫師與藥師雙方密切配合,進一步規范合理用藥行為[7-9]。最后,構建完善的溝通、交流平臺,促使醫師、藥師、患者三者的良好溝通及交流,并借助醫師與藥師互信的管理機制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用藥服務,逐漸擴大醫師與藥師的溝通平臺,開展藥物咨詢服務工作,對患者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適癥狀進行反饋,以患者為中心,盡可能確保中藥房處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0-13]。嚴格執行《處方管理辦法》,加大不合格處方處罰監管力度,增強藥師與醫生臨床用藥的安全意識,提高藥師與醫生服務工作的責任心,才能杜絕不合格處方的發生[14]。
綜上所述,中藥房不合格處方是影響臨床合理用藥的重大問題,通過回顧性分析不合格處方的發生原因及具體類型,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促使中藥的合理使用,有助于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