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芹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們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嚴重心血管疾病,具有起病突然、進展快速等特點。據相關調查顯示,該疾病的發病率為3.20%~8.60%[1]。目前,藥物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案之一,其目的是縮小梗死范圍、搶救瀕死心肌、預防并發癥、保護心功能。有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受炎癥因子與血小板活化等因素影響,血液處于高凝的狀態,顯著提高了血栓形成的危險[2]。同時,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后,隨之導致患者出現冠狀動脈血栓情況,此種情況能夠促使病情快速進展,因此需要積極應用抗血小板藥物予以治療,然而傳統阿司匹林治療效果仍有所欠缺。氯吡格雷屬于新型的抗血小板藥物,且具有抗炎功效,現已在臨床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療效及對其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4 月~2019 年3 月棗莊市立醫院心內二科收治的47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齡43~73 歲,平均年齡(60.8±6.0)歲;梗死部位:高側壁14 例,廣泛前壁15 例,前間壁18 例;心功能分級:Ⅱ級20 例,Ⅲ級18 例,Ⅳ級9 例;基礎疾病:高血壓15 例,糖尿病9 例。納入標準:①經冠狀動脈造影檢查證實;②成功實施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③病程<12 h;④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⑤研究方案已取得患者與其家屬的知情同意權。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②惡性腫瘤者;③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④免疫系統與凝血功能障礙者;⑤有活動性潰瘍者;⑥急慢性炎癥者;⑦近期應用了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者。
1.2 方法 患者根據病情立即給予吸氧、硝酸脂類藥物、低分子肝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 受體阻滯劑、鈣離子拮抗劑等對癥方案治療,并注意保持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北京太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2079),首次用量為300 mg/次,1 次/d;第2 天調整為100 mg/次,1 次/d。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35),300 mg/次,1 次/d;第2 天調整為75 mg/次,1 次/d,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參照《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臨床療效評價。其中心功能恢復正常或好轉>2 級,癥狀消退為顯效;心功能好轉>1 級,癥狀改善為有效;心功能與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的變化,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檢測方法: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離心10 min 后留取上清液存放在冰箱(-80℃)內待檢。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6 與TNF-α,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hs-CRP。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47 例患者中治療顯效29 例(61.70%)、有效15 例(31.91%)、無效3 例(6.38%),總有效率為93.62%(44/47)。
2.2 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 治療前,患者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分別為(6.82±2.03)mg/L、(7.25±2.33)pg/ml、(15.05±5.65)μg/L,治 療后,患者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分別為(2.52±1.35)mg/L、(2.33±1.25)pg/ml、(7.62±1.25)μg/L,治療后患者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47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47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隨著病情進展可進一步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休克,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3]。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機體受到各類因素刺激后,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已發生損傷的斑塊外表被血液內聚集的血小板包圍,繼而誘發血栓與血塊,阻塞管腔,造成心肌供血缺失而壞死[4]。因此,臨床普遍采用抗血栓、疏通阻塞冠狀動脈管腔等藥物治療。
傳統阿司匹林屬于抗血栓藥物,現已是預防心絞痛、心肌梗死與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線藥物。阿司匹林通過在環加氧酶中多肽鏈上530 倍絲氨酸殘基羥基發揮作用,使其出現不可逆轉性的乙酰化,抑制環加氧酶活性,阻斷血栓素A2轉化通路,達到避免血小板凝結的功效。然而,雖然該藥服藥后2~4 h 發揮藥效,但單純應用時抗血栓與抗炎效果卻不夠理想[5-7]。氯吡格雷是一種噻吩并吡啶類藥物,該藥通過選擇性結合于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體,并發揮出抑制作用,阻斷血小板凝聚途徑[8-10]。目前,氯吡格雷是治療與預防血小板聚集過高相關性心、腦以及其他動脈循環障礙性疾病的主要藥物。同時,氯吡格雷能夠抑制二磷酸腺苷的擴增活化與激動劑形成,調節血小板凝聚力,且不會損傷血栓素A2與磷脂酶的活性。本藥起效快速,用藥后1.5 h 便可抑制血栓形成,血漿中蛋白結合率為98%,肝臟代謝,持續用藥3~7 d達到滿意的抗血小板凝結作用,且藥物效能持續時間高達3 個月,而若停藥7 d,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恢復,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出血問題[11-15]。此外,血小板并非完全依賴于血栓素A2聚集,而在聚集時,二磷酸腺苷、血栓素A2均屬于獨立的因子,具有互相抑制的作用,繼而達到雙重抵抗血小板的目的,因此兩種藥物聯合治療能夠有效強化抗血小板機制,抑制凝血系統活性,避免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16-18]。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47 例患者中治療顯效29 例(61.70%)、有效15 例(31.91%)、無效3 例(6.38%),總有效率為93.62%(44/47)。可見,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能夠提高抗血小板機制,改善凝血系統活性,抑制血栓生成,繼而發揮出理想的治療效果。此外,部分研究發現,氯吡格雷能夠有效減少斑塊破裂后炎癥物質的釋放[19,20]。本文研究結果與此結果相近,患者治療前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分別為(6.82±2.03)mg/L、(7.25±2.33)pg/ml、(15.05±5.65)μg/L,治療后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分別為(2.52±1.35)mg/L、(2.33±1.25)pg/ml、(7.62±1.25)μg/L,患者治療 后hs-CRP、TNF-α 與IL-6 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炎癥因子均是炎癥進展中的重要因子,而采用氯吡格雷能夠有效調節炎癥因子水平,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
總之,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確切,并能夠調節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