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賓
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內呼吸暫停是常見多發癥狀,危及患兒的生命體征,尤其在早產兒及極低出生體重兒中多見。臨床上呼吸暫停主要分為3 類,即混合性、阻塞性、中樞性。臨床無明確病因的呼吸暫停稱為原發性呼吸暫停,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主要是因腦干部位呼吸控制中樞發育不全或不成熟引發,突觸連接數量少、易誘導呼吸中樞神經元異常;與此同時化學感受器發育不完全,缺氧后易致低氧血癥造成通氣下降,從而利于增加呼吸暫停病發率;其次提高早產兒對化學刺激敏感性,早產兒易因肺炎感染致黏膜發生充血、水腫,且因咳嗽反射較差可對咽喉神經形成誘導刺激因素[1]。目前針對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尚無特殊方法,需積極氧供同時輔助藥物治療,傳統醫學上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常采用氨茶堿、咖啡因,這兩種藥物均類屬黃嘌呤類藥,主要作用機制是經提升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反應敏感性,細胞內增加環磷酸腺苷量刺激呼吸中樞,同時增強膈肌收縮力起到改善呼吸功能,達到興奮呼吸,對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療效顯著。國內常規采用氨茶堿為茶堿與二乙胺復合鹽,其副作用大、療效差,常見不良反應如:胃潴留、腹脹、嘔吐,直接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同時也可經降低糖酵解,引發高血糖反應;此類藥物不良反應相對多,治療安全范圍較窄,存在一定風險[2],產生的相關并發癥直接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需及時監測血藥濃度。而咖啡因刺激呼吸作用與氨茶堿相比更為強列,且有較寬的有效藥物濃度范圍、高脂溶性、易透過血腦屏障、半衰期延長、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應低等特點。目前早產兒呼吸暫停尚未有特殊療法,積極提供氧同時還需輔助進行藥物療法,其氨茶堿為最常用藥之一,但易發生高血糖、低血壓、心動過速等系列毒副反應,療效受到一定影響。枸櫞酸咖啡因易通過血腦屏障,具有半衰期長、起效迅速等特點。因此,本文通過此次研究,考察枸椽酸咖啡因在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方面的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8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新生兒呼吸暫停的患兒,所有的患兒都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將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4 例。對照組男15 例,女19 例;胎齡29~34 周,平均胎齡(31.5±0.8) 周。治療組男17 例,女17 例;胎齡28~33 周,平均胎齡(32.3±1.5) 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呼吸暫停診斷標準,呼吸停止時間>20 s,伴心率減慢或血氧飽和度降低,肌張力弱、皮膚青紫等;胎齡7~33 周;無病發嚴重感染、畸形等;首次發生呼吸暫停時間在娩出7 d 內;體質量<2500 g,其心血管系統未有異常。排除標準:代謝性病、體溫異常、肺部原發病等所致繼發性呼吸暫停;伴先天性遺傳病或父母精神障礙以及過敏體質等。所有患者者均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通過院內常規心電監護,并同時給予基礎治療。對照組采用氨茶堿(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12020884)治療,首次負荷量為5 mg/kg,靜脈滴注30 min,治療12 h 后將劑量調整為維持劑量2 mg/kg,每24 小時靜脈滴注1 次,連續治療3~7 d。治療組采用枸櫞酸咖啡因(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注冊證號H20130109,規格:20 mg/ml)治療,首次負荷量為20 mg/kg,靜脈滴注30 min,治療1 d 后調整為維持劑量5~10 mg/kg,每24 小時1 次,連續治療至再無呼吸暫停發作后1 周,或使用至矯正胎齡達34 周時停用。治療期間針對實際呼吸暫停情況給予調整藥物劑量等處理,觀察并記錄病情。治療期間記錄患兒癥狀和體征[3]。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治療前后血氣指標(PaO2、PaCO2)水平、臨床指標(癥狀消除時間、呼吸暫停發作持續時間、呼吸暫停發作次數)以及不良反應(心動過速、胃潴留、喂養不耐受)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給藥24 h 內無呼吸暫停,呼吸節律未異常;好轉:給藥48 h 內呼吸暫停明顯減輕,呼吸節律大致正常;無效:給藥48 h 內每日呼吸暫停3 次以上??傆行?(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88.2%高于對照組的7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PaO2、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O2、PaCO2水平均優于治療前,且治療組PaO2、PaCO2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組癥狀消除時間(41.3±5.4)h、呼吸暫停發作持續時間(25.6±3.5)s 均短于對照組的(53.1±6.6)h、(33.3±4.7)s,呼吸暫停發作次數(2.0±0.5)次少于對照組的(3.1±0.7)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7.6%低于對照組的4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1mm Hg=0.133 kPa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臨床研究顯示,呼吸中樞發育越不健全其呼吸暫停發生頻次越高。長時間呼吸暫停易致心動過緩,影響組織氧合狀態,反復多次發作也可致其患低氧血癥,最終致呼吸系統及各臟器官受損,引起早產兒顱內積水、顱內出血等,增加患兒神經系統方面后遺癥的風險,死亡率大大增加。若頻繁發作不及時治療,呼吸暫停頻率與胎齡間呈負相關性,其呼吸暫停極易引發新生兒腦缺氧,致使神經系統功能受損,發生腦白質軟化、腦性癱瘓等,嚴重者甚致引發猝死。呼吸暫停指標表現為血氧飽和度降低、肌張力降低、伴青紫或心率發生減慢狀態、呼吸停止時間>20 s。美國兒科學家判定呼吸暫停為患兒呼吸停止時間>20 s,或呼吸停止時間20 s 內伴發紺、心率減慢等[5]。
呼吸暫停按病因劃分成原發性、繼發性呼吸暫停。原發性呼吸暫停與體質量、胎齡相關,胎齡小并發程度高;繼發性呼吸暫停早產兒或足月兒階段皆可見,涉及因素較多,包括氣胸、肺炎等呼吸系統病及顱內出血、驚厥等中樞神經系統病。呼吸暫停發病原因主要與早產兒免疫力極低、肺泡發育不全、呼吸肌無力、呼吸中樞處在生長階段等有關,與早產兒自身發育不良,多伴有呼吸衰竭、缺血性腦損傷等癥存在直接相關性。枸櫞酸咖啡因為臨床新藥物。枸櫞酸咖啡因與茶堿、氨茶堿均歸于甲基黃嘌呤類藥,具有提高延髓呼吸中樞興奮性,增加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促進支氣管擴張,增加膈肌收縮擴張力,達到改善通氣作用,有助于減少早產兒呼吸暫停,起到較好療效,目前已為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的常規用藥。呼吸暫停臨床也需進行吸氧、機械通氣等方式,但長時間機械通氣易造成患兒氣道損傷、慢性肺部受損、感染及氣漏,易誘發感染等一系列并發癥,而枸櫞酸咖啡因可以盡可能降低機械通氣時間,能解決臨床治療上的一大難題[6-8]。
綜上所述,枸椽酸咖啡因對新生兒呼吸暫停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療效較為確切且較常規藥物更明顯,安全程度高,促進患兒盡快恢復健康,在臨床實踐中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