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乾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常見血管并發癥之一,主要表現為蛋白尿、漸進式的腎損害、高血壓、水腫等,到晚期出現嚴重腎功能衰竭,危及生命安全[1]。近年來我國的糖尿病腎病患者逐年增多,其治療關鍵在于早期診斷防治,一旦病情發展到臨床蛋白尿期,腎功能損害將難以逆轉[2]。目前臨床治療以降低血糖、飲食治療、調脂治療、抗氧化應激等方法延緩糖尿病腎病的進展。為探索纈沙坦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特開展本次實踐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8 年10 月診治的138 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②按照Mogensen 的糖尿病腎病分期標準,符合Ⅲ~Ⅳ期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疾病患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③年齡>70 歲者;④近1 個月內使用過血管緊張素Ⅰ轉化酶(ACE Ⅰ)、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類藥物者;⑤近期使用過有腎毒性的藥物者;⑥中途退出研究者。將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9 例。對照組中,男28 例,女41 例;年齡38~65 歲,平均年齡(48.9±9.3)歲;糖尿病病程2~21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3.2±2.8)年;2 型糖尿病45 例,1 型糖尿病24 例;糖尿病腎病分期:Ⅲ期39 例,Ⅳ期30 例。觀察組中,男31 例,女38 例;年齡40~68 歲,平均年齡(49.4±9.5)歲;糖尿病病程3~23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13.5±3.0)年;2 型糖尿病48 例,1 型糖尿病21 例;糖尿病腎病分期:Ⅲ期36 例,Ⅳ期3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飲食治療、適當運動鍛煉、口服降糖藥物、皮下注射胰島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 以下,餐后2 h 血糖控制在8.0 mmol/L 以下。同時結合患者的個體化情況給予調脂治療、降壓治療,并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565)10 μg 與100 ml 生理鹽水混合后靜脈滴注,1 次/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17)治療:口服纈沙坦,80 mg/次,1 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Scr、BUN)和血壓指標(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尿蛋白指標:治療前后檢測尿微量白蛋白,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應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尿微量白蛋白。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不適、刺激性干咳、頭暈、頭痛。
1.4 療效判定標準 于治療3 周后進行療效判定。顯效:24 h 尿蛋白定量恢復正常或是較治療前下降>40%;有效:24 h 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降低≤40%;無效:24 h 尿蛋白定量較治療前無明顯降低或是有所升高。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3 周后,觀察組患者中顯效27 例,有效40 例,無效2 例,總有效率為97.10%;對照組患者中顯效20 例,有效38 例,無效11 例,總有效率為84.06%;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79,P=0.009<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和血壓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和血壓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微量白蛋白、腎功能和血壓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2 例胃腸道不適,1 例刺激性干咳,1 例頭暈,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80%;觀察組患者出現2 例刺激性干咳,2 例頭暈,1 例頭痛,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2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9,P=0.730>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影響治療療程。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其早期表現為蛋白尿,發病機制復雜,隨著不斷增加的蛋白尿,患者逐漸出現漸進式腎功能損傷、高血壓、水腫等癥狀,在晚期出現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3]。其基本病理表現為腎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系膜區擴張,最終導致彌漫性、結節性的腎小球硬化[4]。目前西醫學對于糖尿病腎病的發病機制、病因的闡述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基因、糖與脂質代謝紊亂、腎內血流動力學異常、氧自由基等有關[5-7]。高血壓、高血糖則是促進糖尿病腎病發展的基本因素,紅細胞變形能力減弱、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是促進糖尿病腎病發展的重要因素。血液粘稠度增高導致腎臟缺血、缺氧程度加重,增加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致蛋白尿產生,血液流變學變化加速腎損害。
前列地爾是治療腎臟疾病的主要藥物之一,其是脂微球包裹前列腺素E1(PGE1)的藥物運載系統制劑,脂微球包裹PGE1使得用藥過程中減少PGE1在肺內的滅活,延遲代謝,能使得藥物高濃度的聚集在腎小球,長時間維持靶向治療效果。PGE1能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其到達腎小球后快速擴張腎血管,改善腎組織缺氧狀況,并抑制血小板在腎臟內聚集,預防腎小球內血栓形成,并且能抑制抗體形成,抑制炎性反應,預防腎小球硬化,減少蛋白尿。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應用前列地爾治療后總有效率達84.06%,腎功能明顯改善,蛋白尿降低,指出前列地爾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應用是可行的,有助于促進患者病情穩定,預防腎病進展。
目前認為: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的激活是導致糖尿病腎病的重要機制,血管緊張素Ⅱ(Ang Ⅱ)參與到腎臟疾病的病理過程,在腎小球內的三高(腎小球毛細血管高灌注、高壓力、高濾過)時,腎素、血管緊張素軸的活性明顯增高,而Ang Ⅱ則是強有力的血管收縮物質,當Ang Ⅱ水平升高時,可導致腎小球毛血管壓力升高,引起腎小球肥大,最終發展成腎小球硬化[5,6]。纈沙坦是特異性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是一種長效降壓藥物,口服用藥后能選擇性的作用于AT1受體亞型,阻斷Ang Ⅱ與AT1受體的結合,起到抑制血管收縮、抑制醛固酮釋放的作用,起到明顯的降壓效果[7]。而且纈沙坦具有一定的腎功能保護、降低蛋白尿作用。纈沙坦能改善腎小球血流動力學,使得出入球小動脈同時擴張,使得腎小球內高壓降低,從而引起蛋白尿減少。也可能是纈沙坦使得Ang Ⅱ引起的系膜細胞收縮力減弱,改善腎小球濾過膜的非選擇通透性,使得大孔變小,從而使得蛋白尿減少。劉潔等[8]的體外實驗研究發現纈沙坦對于糖尿病腎病大鼠能減輕炎性反應,抑制足細胞的凋亡,減少尿蛋白,延緩糖尿病腎病進展。盧妙心等[9]認為纈沙坦從血流動力學效應和非血流動力學效應兩個方面起到腎臟保護作用,且不良反應少。纈沙坦在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中應用既能降低蛋白尿,延緩腎小球硬化進程,同時還能降低血壓水平,能改善腎小球的高代謝狀態,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損傷的進展,是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理想藥物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 周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97.1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79,P=0.009<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Scr、BUN、收縮壓及舒張壓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9,P=0.730>0.05)。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均較輕微,未影響治療療程。
綜上所述,纈沙坦應用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療效肯定,有助于降低患者血壓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功能,且用藥安全性高,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