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
在臨床醫學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導致這種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1]。目前,藥物治療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首選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2]。甲巰咪唑通過抑制甲狀腺素內過氧化物酶抑制甲狀腺素(T4)的合成。丙硫氧嘧啶不僅能夠有效抑制T4在甲狀腺中的合成,還可抑制在外周組織脫碘生成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可用于甲狀腺危象的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治療分為3 個階段,即初治期、減量期和維持期,總療程一般為1.5~3.0 年[3]。隨著這兩種藥物的長期且廣泛應用,有些患者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其中包括血細胞計數異常、皮疹、頭痛、關節痛以及肝功能損傷等。本文以本院近年收治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1 日~2019 年1 月31 日本院收治的90 例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各45 例。A 組患者年齡30~55 歲,平均年齡(42.8±9.6)歲;男19 例,女26 例。B 組患者年齡28~52 歲,平均年齡(40.7±9.2)歲;男15 例,女3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A 組 患者采用甲巰咪唑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初治期劑量為10 mg/次,3 次/d;癥狀明顯好轉后進入減量期,根據甲狀腺功能化驗結果逐漸遞減,服用劑量為10 mg/次,2 次/d,依次服用劑量為10 mg/次,1 次/d;癥狀消失后進入維持期,服用劑量為5 mg/次,1 次/d。維持治療6 個月以上。
1.2.2 B 組 患者采用丙硫氧嘧啶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初治期劑量為100 mg/次,3 次/d;各種癥狀明顯好轉后進入減量期,根據甲狀腺功能化驗結果逐漸遞減,服用劑量為100 mg/次,2 次/d,依次服用劑量為100 mg/次,1 次/d;各種癥狀消失后進入維持期,服用劑量為50 mg/次,1 次/d。維持治療6 個月以上。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或完全消失,體重減輕,甲狀腺區無異常雜音或震顫;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進食狀況良好,體重增加,同時甲狀腺區異常雜音或震顫減輕;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且臨床癥狀無變化乃至惡化,食欲增加,甲狀腺趨雜音、震顫加劇。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3.2 不良反應 ①血細胞計數異常情況:主要有輕度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目減少;②皮疹、瘙癢;③肝功能損傷情況:主要有血清堿性磷酸酶、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且出現黃疸;④頭痛、關節痛。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A 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略高于B 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A 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B 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是因甲狀腺激素合成釋放異常,引發機體代謝亢進、交感神經興奮,以心悸、出汗、食欲增加、體重消退為基本癥狀的一種疾病,此外,多數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也合并有突眼、水腫、視力衰退等癥狀。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病因尚有爭議,多數醫療工作者認為該病的發生與睡眠不足、精神壓力過重等因素有一定關系,不過尚無法找到確切的病因。社會調查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多發于中青年人群,女性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治療主要以抗甲狀腺藥物、放射碘以及手術治療為主,而本文則集中討論藥物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藥物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機制如下:當患者服用藥物后,藥物能夠抑制患者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活性,同時阻斷甲狀腺腫離子碘的活化,實現對患者體內碘化酪氨酸縮合的抑制,阻礙患者體內T3、T4等物質的合成,產生顯著的抗甲狀腺功能作用[5]。一般而言,藥物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效果顯著,同時相較于放射碘以及手術治療來說,患者對于藥物治療的接受程度更高,這也是由藥物治療操作便捷、見效迅速、安全性突出的特點所決定的。目前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藥物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硫脲類藥物、碘及碘化物、放射性碘和β-受體阻斷藥等,最常用的基礎用藥是硫脲類藥物中的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6]。在本次研究中,也著重對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不良反應及其臨床療效進行了探究分析。甲巰咪唑口服后由胃腸道迅速吸收,可通過胎盤屏障并能經乳汁分泌,主要經尿液排泄。丙硫氧嘧啶口服易吸收,可通過胎盤屏障,但較甲巰咪唑少,主要在肝臟代謝經尿液排泄,也可經乳汁排泄[7,8]。從不良反應來看,甲巰咪唑輕度不良反應略高,易發生白細胞和血小板數目減少、皮膚瘙癢、皮疹等,但癥狀比較輕微,都可對癥處理,恢復較好。據報道[9],丙硫氧嘧啶可導致嚴重的中毒性肝壞死。因此,在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的過程中,首選甲巰咪唑進行治療。但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藥物,對于妊娠早期、甲狀腺危象以及對甲巰咪唑治療不敏感或不良反應不耐受等患者不能選擇甲巰咪唑,建議選擇丙硫氧嘧啶進行治療[10]。在治療過程中,尤其是治療初期,要認真觀察患者臨床癥狀,定期監測血象、肝功能、甲狀腺功能等,注意不良反應并做好有效預防措施。本次研究結果可知兩種藥物在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治療中療效相近,無明顯差異。在臨床用藥時務須結合實際情況審慎用藥,以確保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所得結論與過往文獻研究結果相近,可供借鑒參考。但本次研究也存在如下不足之處:首先是研究樣本數量有限,可在日后有充足的樣本數量后,對上述結論予以進一步的驗證分析;其次,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無法避免遭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研究數據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以上兩點問題而言,需于日后予以糾正,完善研究條件,予以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采用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均具有較明顯的臨床效果,且不良反應無差異,醫生在藥物選用時需要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