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病程較長、病因復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高發病率為主要特征,與飲食作息不注意等存在密切關聯。患者周身麻木、感覺喪失,同時伴有運動功能障礙,下肢壞疽是本病嚴重的并發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尚無明確的治療方案,主要以控制血糖作為治療首選,可降低和延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和發展。本文選取123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甲鈷胺聯合舒血寧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2 月~2018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23 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舒血組(63例)和甲鈷組(6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診斷標準 ①肌肉運動和感覺障礙者;②膝關節反射活動降低者;③肌電圖結果顯示運動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45 m/s。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②患者無家族史及其他系統病變;③其他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④自主配合并簽署知情同意告知書。排除標準:①患者無法參與本研究整個過程;②具有認知功能障礙者;③病情出現惡化,無法接受實驗者;④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4 方法
1.4.1 舒血組 采用甲鈷胺聯合舒血寧治療。控制患者飲食并口服降糖藥物與胰島素,同時給予舒血寧注射液(太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4021962)20 ml/次,1 次/d,靜脈滴注;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次,3 次/d,口服。持續治療4 周。
1.4.2 甲鈷組 采用甲鈷胺治療。控制患者飲食并口服降糖藥物與胰島素治療,同時給予甲鈷胺片[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07]0.5 mg/次,3 次/d,口服。持續治療4 周。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神經傳導速度 主要包括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正中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
1.5.2 血糖、血脂指標 治療前與治療后采用血糖檢測儀檢測兩組患者的TG、TC、HbA1c 及FBG 水平。
1.5.3 治療效果 根據患者肌腱反射能力及神經傳導速度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同時肌腱反射正常,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增快5 m/s 為顯效;臨床癥狀獲得改善,膝腱反射好轉,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稍有增加為有效;癥狀無好轉,甚至加重,腱反射及神經傳導速度無變化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治療前,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中的正中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中的正中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舒血組高于甲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脂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FBG、HbA1c、TG 及TC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FBG、HbA1c、TG 及TC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舒血組FBG、HbA1c、TG及TC 均低于甲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舒血組總有效率高于甲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對比(±s,m/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甲鈷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脂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血脂指標對比(±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甲鈷組比較,b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又稱對稱性、多發性末梢神經病,是病程較長、病因復雜的慢性非傳性疾病,其為糖尿病的并發癥,主要由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功能代謝失常,連接微動脈和微靜脈的毛細血管發生組織性變化,以至于兩者相互調節出現問題,最終形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病因包括[4]:①飲食作息不規律,包括抽煙飲酒等,影響血糖水平,損害神經系統;②形成路徑與糖尿病在患者體內擴展侵入時間存在密切關聯;③超重,不僅會對神經病變造成影響,對患者腳底的壓力也易引起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較高,癥狀卻不甚明顯,以至于病情加劇,逐步出現對冷熱刺痛失去知覺,感知力大幅度下降。且隨著病程延長,因為厭氧菌感染導致糖尿病足,嚴重者甚至面臨截肢的風險。
甲鈷胺屬于維生素B 族,是一種多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大分子化合物[5],更容易進入到神經細胞器中,使軸突受損區再生,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速突觸傳遞的恢復和腦內乙酞膽堿含量的正常化,快速修復周圍受損神經。舒血寧是由銀杏黃酮甙和銀杏內酯制成的,具有抑制血小板因子的作用,通過降低血管轉換酶生成,有效預防血小板和紅細胞的聚集,血栓形成減少,有效改善血液流動速度,同時前列環素合成增加,利于消除組織水腫,保護細胞膜的穩定,增強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血管內皮損傷,對神經細胞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6-8]。本研究將舒血寧與甲鈷胺聯合應用能夠增加局部血流量,調節微循環,促進體內物質代謝,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應用甲鈷胺聯合舒血寧治療,臨床療效佳,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感覺與運動神經傳導速度,降低患者血糖、血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