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穎
高尿酸血癥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風濕免疫疾病,發病時可能會引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或者慢性關節炎,有些患者還可能引發高血壓、冠心病以及關節變形等并發癥,給患者的生活造成沉重負擔,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患者發生腎臟病變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腎功能[1]。痛風是高尿酸血癥的一種主要臨床癥狀,極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高尿酸血癥伴痛風性關節炎。這些年來,患有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人數不斷增加,且復發率也不斷升高[2]。目前,臨床治療該病的方法眾多,但效果大多不佳。為研究中醫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療效,本次實驗對選取的100 例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進行分組比較,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患者1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0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0.8~83.0 歲,平均年齡(55.74±9.0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31.9~78.9 歲,平均年齡(55.89±7.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①非自愿參加實驗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患有肝腎功能疾病的患者;④沒有自我認知能力的患者;⑤免疫力太低的患者;⑥已懷孕或者還處于哺乳期的女性[3]。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別嘌醇片2 片/次,1 次/d,100 mg/片,由專業醫護人員親自叮囑飲食上要注意保持低鹽低脂低嘌呤[4]。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醫治療,需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治療:①若患者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通常伴隨血尿酸增高特征,需要采用以下中藥處方:滑石、銀花藤、藥用土茯苓、生苡仁各30 g,蒼術、澤瀉各15 g,丹皮、半夏各10 g;②若患者由于濕濁而出現關節疼痛、紅腫不堪,需要采用以下中藥處方:取草烏、桂枝、麻黃、川烏各10 g,添加100 g 蜂蜜,熬1 h 左右;③若以血尿酸增高為顯著特點,可以使用以下基礎處方,并據患者的實際病情添加藥物:土茯苓30 g,黨參20 g,蒼術15 g,澤瀉、黃柏、赤芍、當歸、川芎各10 g,半夏12 g,如果患者嚴重疼痛則添加蜈蚣2 條、全蝎6 g、白芷12 g;如果患者濕重則添加苡仁30 g、防已10 g、蠶砂10 g;如果患者陰虛則添加生地黃12 g、首烏12 g;如果患者陽虛則添加鹿角霜30 g、桂枝10 g[5,6]。兩組治療時間均為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后SBP、DBP、SUA 水平及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經治療,患者血壓和血尿酸等都完全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血壓和血尿酸等有所好轉;無效:經治療,患者血壓和血尿酸等沒有任何變化[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SBP、DBP、SUA 水平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SBP、DBP、SUA 水平分別為(129.91±10.22)mm Hg、(88.23±5.70)mm Hg、(273.70±19.91)μmol/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9.70±10.91)mm Hg、(93.21±6.82)mm Hg、(317.14±22.92)μ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SBP、DBP、SUA 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SBP、DBP、SUA 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在醫療水平方面的突飛猛進,人們對痛風及高尿酸血癥方面的關注也逐漸增加[8]。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大約有1.2 億左右,發病率高達10%,高發病人群是高齡絕經婦女及中老年男性;且近幾年,該病發病趨勢逐漸年輕化,特別是一些沿海的區域,發病率明顯高于內陸[9]。
中醫學上認為,高尿酸血癥患者主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其脾胃運化功能會逐漸退化,且飲食不當引起脾胃虛弱,久而久之,會導致高尿酸血癥[10]。土虛則不能制水,且水濕泛濫,脾腎兩虧,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內臟運行,嚴重的甚至會使腎功能衰竭[11]。如果只是使用常規治療,服用一些西藥是很難根除病癥的,比如別嘌醇片,雖然在控制尿酸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療效,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痛風;而在臨床治療上,中醫更注重活血通絡、健脾利濕,其中,白術、黨參、甘草、蒼術大多用在健脾燥濕上,可以去除水濕等,在此基礎上,再輔以苦參、知母等可以清熱燥濕;此外,豨薟草、當歸、益母草等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黃芩、知母及苦參可改善患者的尿酸水平,并有效抑制患者的炎性因子[12,13]。可見,對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實施中醫治療,療效顯著。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6.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實驗組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此外,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SBP、DBP、SUA 水平分別為(129.91±10.22)mm Hg、(88.23±5.70)mm Hg、(273.70±19.91)μmol/L,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9.70±10.91)mm Hg、(93.21±6.82)mm Hg、(317.14±22.92)μmol/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與尹秀煥等[14]的結果基本一致。這表明采取中醫治療,能夠顯著提高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的總有效率,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尿酸及血壓水平。
綜上所述,相對于單獨采用別嘌醇片治療,使用中醫治療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治療效果顯著,能夠使得患者的血壓、血尿酸恢復到正常范圍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