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不能輕言疫情拐點的到來,但當下湖北以外大多數地區的防疫形勢已出現階段性扭轉,呈現不斷向好的局面,各地復工復產也都正在有序進行之中。因此,在繼續努力鞏固戰疫成果爭取盡快獲得全方位勝利的同時,對后疫情時代的各方面工作提早進行籌謀和規劃,也應盡快進入日程。疫情總會過去,生活還要繼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一定要達成,這些都需要各方群策群力,靈活妥善應對因疫情造成的沖擊和影響。
今后一段時間,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應把民生放到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這次疫情的暴發,給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很大影響。這其中,那些有家庭成員在疫情中不幸罹難的群眾受到的沖擊最大。如何從經濟上對其進行撫恤,從心理上進行疏導,減輕其創傷與痛苦,讓其生活盡快恢復正軌,是一項不容輕忽的挑戰。對于其中因疫情造成的鰥寡孤獨群體,國家應該考慮給予長期的政策扶持。總之,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應該更敏銳地把握社情民意,下大力氣撫恤民情,撫慰人心。
在考慮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和應對時,相關部門和各級政府在總量思維的同時,更需要有結構思維,重點關注那些對民生影響比較突出的行業產業和企業。受這次疫情影響,消費服務行業受損嚴重,其中的中小微企業有不少遭遇滅頂之災。而這些行業企業又是解決就業尤其是中低端就業的主力軍,因此應該成為企業紓困努力的重中之重。有關部門已經推出稅費減免和信貸優惠等相關舉措,可視具體情形加以動態調整,該加碼加碼,并增強政策的針對性。考慮到阿里、美團等市場化平臺企業針對自身的廣大客戶和用戶推出了不少費用減免等優惠舉措,可以考慮向這些企業提供針對性的政策扶持,以更好體現共度時艱之意,而且通過這些上下游涉及面比較廣的企業間接發力,可以更好提升針對小商鋪和小商戶的政策普惠效應。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還應考慮把就業及其相關工作放到更重要的地位。包括中等職業技術學院擴招等有利于提升就業技能并延遲分流就業的舉措應加大力度。在解決就業方面,更加重視數字化、市場化平臺企業的就業涵納功能,為之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據悉,美團推出“春歸”計劃,積極吸納社會轉移勞動力,尤其是受疫情影響較為直接的第二產業和生活服務業溢出人口,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應。有關部門應根據疫情導致的靈活彈性就業大增的現實情況,為大型平臺企業就業人員的社保進行定向支持,既緩解平臺企業壓力,又體現撫恤民生之意。
此外,各級政府要更好地與民生息。中國社會經濟規模巨大,基本面依然良好,有著較強的自我復原能力,要充分信任并依賴民眾創造就業的自救能力,并盡可能為之創造便利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這其中就包括在對市容市貌整治時不要一刀切,而應在規范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量民眾就近就地就業提供各種服務的需求,讓各種包括“夜經濟”在內服務經濟的發展落到實處。
經此一疫,暴露出國家治理體系和公共衛生及民生保障的不少短板。人們期待相關部門圍繞疫情防治工作中的經驗教訓,不斷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和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盡快補齊公共衛生和民生保障短板,包括加大城鄉醫保社保統籌力度,盡快建立和完善分級診療體系等等。
此次疫情的擴散和防治的復雜艱巨,和此前城市化戰略導致的人口大規模候鳥式季節性遷徙有著很大關系。接下來應堅定不移推進以大城市為中心和城市群戰略,讓更多的農民工能夠在城市里落下來,他們和他們的后代能夠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務。此外,還應繼續加大城鄉一體化的力度,形成資源的雙向對流,讓未來中國的人口流動呈現更為有序的格局。
與此同時,人們也期待經過疫情洗禮的社會治理,水平能得到大幅提升。這次抗疫期間,大數據監測、網格化管理、智慧城市等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果能將這些優勢廣泛用于提升民生和公共服務,實現全方位覆蓋,不留死角,并實現社會公共治理更具有彈性,包容性更強,則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