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貽 王曉霞 降蘊彰 金焱

供應鏈的脆弱讓不少歐美業者考慮轉移生產的可能。圖/ 新華
兩周前,位于山東青島的國軒電池開始分階段復工,然而受限于原材料供應不足,目前復工率僅為50%。
不像國軒電池這么順利,浙江嘉興大麻鎮的煜華紡織公司因為疫情“原料進不來,產品出不去”,至今仍無法開業。其所在的大麻鎮,以生產家紡產品聞名,整個鎮截至2月24日有95%的企業尚未開業。大門緊鎖,少有人流。
國軒能復工并非僥幸,該公司董事長汪衛東對《財經》記者指出,國軒在疫情發生第一時間就組建了抗擊疫情領導小組,建立聯絡員制度、復工人員每日活動范圍、身體狀況登記制度,此外,企業每天測量三次體溫,對工廠定時消毒、宿舍通風消毒、口罩等防疫物資儲備發放都有要求。
他介紹,目前主要受制于原材料供應不足,產能無法完全恢復,企業只好根據自身原材料供應、生產訂單等情況做應急安排。政府部門也提供了復產復工的綠色通道,訂單部分未受疫情影響。
位于杭州的家具、衛浴設備供應商Sunzoom Household是獲得美國酒店連鎖品牌希爾頓認證的供應商,在重新安排生產和交貨時間的同時,Sunzoom Household已經感覺到部分客戶的裹足不前,因此在阿里巴巴的網站上用英文大字寫著“工廠已經恢復運轉,來談生意吧”。該公司CEO許朝陽對《財經》記者指出,因為疫情,一些客戶綜合考量成本等問題,將部分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等情況確實存在。
這場起自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短短數周蔓延中國也傳播海外,不僅挑戰全球醫療,更是侵蝕著全球經濟。隨著疫情在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蔓延,投資人信心開始變得灰暗。2月24日至26日三個交易日,道瓊斯指數狂跌2000點。牛津研究院預測,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將導致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減少0.2個百分點,年增速跌至2.3%。對全球經濟供給和需求的雙重負面影響尤其引發關注。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越南是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韓國、越南的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占世界總制造業增加值的7.11%、3.11%和0.28%。如果加上中國,則四國占世界制造業增加值接近40%。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當前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的危機正在擴散。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供應鏈是全球嵌入式,疫情對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影響開始逐漸波及到世界各地,比如電子行業、汽車行業,甚至游戲、快消等行業。韓國現代汽車就因為零部件供應缺口,在2月初暫停韓國的數個組裝廠 ;日產汽車也因為同樣原因暫停九州廠的生產;美國蘋果公司宣布因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中國生產的芯片供應受阻,預計無法達成本季度的銷售目標;而在大洋彼岸的游戲巨頭任天堂旗下的熱銷產品Switch也因零部件短缺即將面臨全球斷貨。
實際上,在中美貿易戰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相繼沖擊之下,中國制造業供應鏈體系的長期穩定性亦引發關注,一些企業對制造業供應鏈安排的缺陷開始反思。盡管目前難以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究竟影響供應鏈幾何,但一些企業已開始調整戰略,其中包括在不同的國家建立多個供應商網絡。縮短供應鏈,讓溝通更便捷,重新安排和計算供貨及物流,優化庫存,等等。
不過,很多企業也看到危中存機。在新冠肺炎疫情對制造業供應鏈沖擊的大考下,企業意識到自身供應鏈在規劃與管理上的弱點和盲點。從供應鏈的串聯到并聯,從柔性鏈到韌性鏈,企業希望制造業供應體系的完善得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政局動蕩等諸多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
2月18日美國蘋果公司發出財務預警指出,由于在中國的代工廠受疫情影響恢復生產比預期慢,因此至3月底為止的季度營收可能無法達到原定630億-670億美元的目標。消息一出,蘋果股價一度下跌2%,帶動其他亞洲零部件供應商股價下滑。
在蘋果發出預警之前,日本游戲公司任天堂2月6日通過推特向消費者宣布,新版Switch受到疫情影響將延遲銷售;接著美國玩具公司MGA 指出,疫情已經影響到圣誕節玩具出貨,目前情況“讓人非常挫折”。
目前中國貢獻著80%的全球玩具生產。以美國玩具公司MGA為例,該公司簽約的50家國內廠商通常在農歷年后開始生產秋季和圣誕節訂單,但是疫情導致工廠復工延遲,該公司總裁拉蘭(IssacLarian)指出,“2020年的圣誕節就是12月25日,你不可能把它延后。”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中國各地工廠和工人配合落實相關防疫措施,有的延遲復工,有的產能不足,對全球制造業供應鏈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不少產業面臨停擺或斷鏈,其中電子業和汽車制造業尤為明顯。傳統制造業中服裝、制鞋和玩具業等也因工廠延遲開工或產線無法完全恢復而開始擔心下半年的產品供應短缺。
根據統計,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麥肯錫咨詢公司2019年發表的中國與世界報告指出,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卻在增加。報告指出,中國自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3年成為最大貨物貿易國,全球貨物貿易占比從2000年的1.9%提升到2017年的11.4%。同時中國也是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該報告估算,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達35%,其中零部件占外國品牌手機的35%-50%、農業機械的60%-80%、電子汽車的60%-75%。
不只是制造,世界銀行統計顯示,自2010年-2017年中國帶動了全球家庭消費增長31%,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車、手機、奢侈品和酒類市場,占全球消費市場的30%。根據統計,這次疫情將減少全球奢侈品市場約400億美元的營收,英國風衣品牌Burberry、美國皮件Coach 和拉夫勞倫(Ralph Lauren)都已經發出營收預警。
這場突入其來的疫情讓國內外企業首次同時面對供需都出現缺口的挑戰。美國商會上海分會2月11日-14日針對109家長三角美商的調查顯示,48%接受調查企業的全球業務已經受到疫情影響。其中35%的企業指出,目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允許工廠復工,78%接受調查企業指出,他們缺乏足夠人員來恢復全產能,41%的企業強調缺工是他們在未來2周-4周遇到的最大問題。除此之外,58%的企業也開始擔心未來數月市場需求會低于常態。
歐洲商會2月27日公布的最新調查顯示,90%的商會成員表示受到疫情中度或高度影響,將近一半的成員表示企業營收將出現兩位數下滑,25%成員表示營收將下滑超過20%。
商業機構鄧白氏(Dun&Bradstreet)從國內疫區和產業比對出疫情可能造成的具體傷害,2月11日發布的報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的主要行業依序為服務業、批發業和制造業,這幾個行業的65%相關業務在疫情感染區域內。
新加坡AC貿易咨詢公司周美玲(Angelia Chew)對《財經》記者表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缺口是中國以外制造商面對的迫切問題、物流是第二個問題,“有的盡管找到材料,但是飛機禁運”。
在供應鏈的緊密分工下,缺少一個小螺絲或彈簧,就可能導致整個產品無法完成制造。
以一個1元人民幣的美容產品容器為例,需要塑料瓶身、彈簧和鋼珠組成壓頭,因為空瓶占空間,美容產品廠家平時不預留庫存,但是現在受疫情影響,全球美容產品業者面臨買不到空瓶的困境而無法出貨。部分中國臺灣地區的從業者考慮向韓國下單時,卻發現韓國廠商的生產基地也在中國大陸。
紡織業者對供應鏈的缺口也十分著急。五洋紡織總經理王水對《財經》記者指出,配套的外協單位,像鑄造、電鍍、發黑處理、熱處理等行業復工進度較為緩慢,影響到整個生產供應鏈。他預估影響可能持續到4月-5月份,“第一季的數據估計不能看。我做最壞的打算,儲備3個月的流動資金,渡過難關,紡織行業打擊還是很大的。”
美國供應鏈咨詢公司Sourcify芮氏尼克(Nathan Resnick)對《財經》記者指出,各個行業現在急著尋找新的替代供應商。
根據國泰君安的調查,疫情暴發階段,短期供應鏈風險將集中在汽車與機械設備(零部件)、光學電子設備(半導體材料)和化工產品。但是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對《財經》記者解釋,產業鏈是上下游需求的問題,供應鏈主要是指同一產業上零部件是否齊全。他解釋,這次疫情打亂全球供應鏈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是中間品的主要提供者。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Comtrade)數據庫顯示,中國對64個國家中間品的出口占當地國家的比重超過10%,全球主要經濟體基本都包含在內。
歐洲商會主席伍德克對《財經》記者指出,供應鏈越長的產業,相關企業就會遇到越多問題。以汽車制造為例,就算其中一家零部件廠開始順利運轉,但是當其他重要零部件生產延后時,生產線終究會面臨無法完成組裝。
以電子產品制造而言,各工廠產能縮減之外,核心原料的供應不足也影響最終產品的組裝。制造電視機、鐘表、汽車玻璃所需的稀土生產,由于貨車司機拒絕進出疫區,稀土供應一旦出現短缺,電子產品制造面臨中斷危機。
就算原材料供應可以解決,企業內部的防疫措施是另一層挑戰。手機傳感器供應商對《財經》記者指出,疫情蔓延造成工廠目前只能恢復40%的產能,其他零部件廠的情況也大概如此。主要原因除了工人回到工廠需要先隔離14天外,目前復工的工廠要求工人需間隔2公尺。如果疫情能順利控制,產能完全恢復最快也要到4月。
負責組裝iPhone、全球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富士康為了復工,2月5日開始在廣東龍華試產口罩,希望2月底達日產200萬只口罩的目標。富士康臺灣母公司鴻海精密2月20日公告指出,目前復工較為謹慎,疫情對全年營收將帶來負面影響。根據報道,富士康鄭州廠和深圳廠受到較大沖擊,目前正緩慢復工。
國泰君安的調查顯示,2月底除湖北地區外,全國的復工情況會好起來,湖北地區預計3月底前會起來。“疫情對企業的影響不會很大,比如通信行業只要復工了,我相信肯定是加班加點地運轉,機械設備不用休息,人員可以三班倒,只要復工之后疫情沒有出現反復,很快就可以把供應鏈趕上來。”花長春強調,“總體上看,我覺得短期風險是可控的,因為目前看上去整個疫情的數據除了湖北地區之外都明顯好轉,湖北地區相信按照目前的力度推進下去也會好轉。”
國內龐大市場的吸引力和完整的產業鏈伴隨著疫情的發生,對歐美企業形成新的布局考驗,近來在美國2020總統初選也成為關注焦點。
美國民主黨候選人華倫指出,美國應該想辦法把疫情對供應鏈制造的傷害管控到最小,美國政府應該幫助美國制造商找到替代零部件供應商,同時協助出口商找到新客戶。
伍德克也指出,受這次疫情影響,企業在全球布局上希望能夠找到完全取代中國產能的地方,此前美中貿易戰確實讓部分企業重新思考他們對中國的依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更加重了這個問題。
供應鏈的脆弱讓不少歐美業者考慮轉移生產的可能。上述傳感器業者指出,這次疫情意外中斷的制造對企業造成嚴重的心理沖擊,為了規避風險所有外籍干部暫時不用到疫區出差,接下來“歐美產品的零部件制造都得考慮移出中國以分散風險……后面的客戶要求已形成龐大壓力”。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研究員徐奇淵告訴《財經》記者,中國出口的中間產品無法交貨,確實導致其他國家生產過程出現中斷。若疫情持續發酵,全球供應鏈的沖擊將可能沿兩條主線展開:
一條主線是,對中國中間品依賴度普遍較高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供應鏈危機,但對應的產業集成度較低,破壞相對有限。
另一條是供應鏈沖擊在歐美日之間擴散、放大,一些集成度較高的供應鏈將遭到破壞,全球經濟將陷入灰犀牛式的沖擊。
不過,全球產業集群的“備胎”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
隨著中美貿易爭端加劇,很多企業急于在東南亞國家建立新的供應鏈,但他們很快發現,沒有任何地方能像中國這樣可以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盧森堡供應鏈專家曼汀對《財經》記者指出,這次疫情對供應鏈的挑戰,反映出的其實是供應鏈不完全透明造成的脆弱,這次沖擊引發的討論是替代供應鏈的重要性,但是替代供應商如果是同一個國家,問題仍無法解決,況且隨著疫情在全球升溫,對疫情已經不再是個別國家的問題了。
在跨國企業需考量市場和避險的同時,花長春認為,接下來一些跨國企業會提高庫存,此次疫情的沖擊可能會使企業重新思考最優庫存問題;接著電子和通信業可能加快把部分供應鏈轉移到海外。
但是國內一直擔憂的大規模轉移不會輕易發生。
一位市場調研中心的專家對《財經》記者強調,中國圍繞產業鏈形成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體系是完整的,整個服務配套能力以及上下游關系,是經過幾十年市場跨國界合作形成的,目前,大部分制造業產業集群仍在中國。
“盡管這次疫情帶來的沖擊很大,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仍然會穩固。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轉移的成本高昂,轉移速度也不會那么快。”上述專家補充表示,近來的轉移熱點印度和越南等國家在基礎設施、勞動力、政策配套等都仍有不足。
熟悉東南亞整體情況的周美玲也同意這個看法,盡管歐美客戶希望分散風險,但是東南亞國家無論在基礎設施、工人數量和技術上都無法立即承接轉單,全球對中國制造的依賴短期間無法取代,“只要能克服這次挑戰,需求還是在”。
Cox Pacific 咨詢機構負責人賀翔對《財經》記者強調,中國花30年打造的供應鏈,短期內無法被完全取代,部分國家和企業領導人或許過度恐慌了,“沒有足夠的理由讓人們這樣恐慌。我相信它會對供應鏈產生一些短期的影響,一些訂單會被延遲或重新規劃,也很可能出現短缺的問題,但是我不認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暴發對供應鏈會產生可以衡量的長期影響”。
中美貿易戰倒逼中國加速向產業鏈高端布局,能撐得過近兩年貿易戰洗禮的企業,不會因為一個多月疫情的沖擊斷然舍棄中國。這幾年產業鏈該轉移的都基本轉移了,留下來的產業鏈不容易被輕易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