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形式主義問題,2月3日提出,“要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讓基層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第一線。”部分地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一些形式主義問題,一定程度影響了國家疫情防控大局。
一是應急措施的“一刀切”主義。也叫機械主義,生搬硬套、急功近利,并常演化為“粗暴主義”。危機處置最有效的手段是危機切割,在傳染病防控中更是如此。自中央決定武漢封城以后,多地粗暴地采取斷路、封鎖等簡單的拒絕方式,而不是采取收容的方式,讓大量流向外地的武漢人和有接觸史的人無處安身,既缺少基本的人文關懷,也加劇了疫情傳染風險。
部分地方簡單采取“一封了之”“一關了之”的防控措施,導致應急物資生產企業招不到工、進不了原材料,嚴重影響疫情防控的物資保障,甚至部分地方生活物資供應也得不到保障,影響社會穩定。“一刀切”主義的背后是懶政、惰政,不是以“方便群眾”為出發點,而是以“方便自己管理”為出發點,以自己如何“省事、省心、省力”為原則。對于常態下“一刀切”導致的各類社會沖突與矛盾“一壓了之”,相關輿情采取“一刪了之”“一封了之”。而在疫情或危機狀態,“一刀切”演變成的簡單粗暴,直接加大了疫情傳播的風險和危機沖擊。
二是應急組織的松散主義。面對疫情,重點疫區政府沒能第一時間成立結構合理的疫情防控指揮體系,統一領導和指揮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綜合協調不力、組織機構不精干、指揮鏈條過長、中間環節過多,不能實現靠前指揮、一線調度和無縫對接等問題,導致應急響應初期疫情防控效率低下,顧此失彼。例如,疫情重災區的防疫物資調撥和分配不暢,特別是社會參與協調功能癱瘓,社會參與無序,甚至社會捐贈分配混亂,不僅影響疫情防控,而且加劇社會焦慮。
三是指揮程序的多頭主義。多頭指揮讓基層工作人員無所適從,數據多頭報送,效果多頭督查,降低了防控疫情的工作效率。各級政府幾十個部門指導抗疫的文件和表格都涌向基層,形成發文抗“疫”和填表抗“疫”之勢。忙于填寫這些大多雷同的“文件”與“表格”,使得基層單位不堪重負,沒有更多精力傾聽、回應群眾訴求。
四是指揮手段的面對面主義。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把會議作為應急指揮中傳達精神、部署工作的主要手段,以會議貫徹會議,層層開會,會議抗“疫”。指揮人員不在現場在會場,慷慨激昂念稿子,長篇大論讀文件,虛對虛地談方案,浪費一線工作與戰斗人員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疫情防控指揮的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部分地方沒能較好運用大數據準確識別和隔離危險人群,導致疫情在一定范圍內擴散,給防疫造成重大挑戰。
五是危機溝通的本本主義。突發事件當中,公眾關切多,各類傳言、流言也比較多,需要政府快速有效溝通。但通常的情況是“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光著腳跑出去了”。一方面,突發事件中,特別是公共衛生事件中,需要公眾知情、表達、參與和監督,但部分地方平時透明度低,公眾關切點、信息盲點多,易形成突發事件信息公開“堰塞湖”,地方領導干部不易在危機溝通前找到公眾的核心關切,經常準備不足,倉促上陣。另一方面,部分地方領導干部善于常態下的儀式主義,養成了照本宣科的習慣,不能在危機狀態下有效溝通,面對媒體,不能從有關災情信息、個人表情與姿態上給公眾傳遞信息和信心,降低了公眾對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的信任與信心。
這些形式主義,有老問題,也有新表現,其實“看似新表現,實則老問題”。常態下的形式主義導致干部管理能力弱化,直接導致應急無能主義,不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危機預防、初期響應,在響應升級后,也沒能力有序接受國家力量支援和社會力量參與。

2月15日,一輛120急救車在風雪中馳騁。當日,湖北武漢迎來降雪。圖/ 中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2月12日又提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切實把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為解決當前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義,并為破解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存在的形式主義頑疾提供了指導。
當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既有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應急處置重點,也有加大診療方案、藥物和疫苗科研攻關力度的應急支援重點;既有加強社區防控、返程人員的健康監測、切斷疾病傳播途徑、降低感染率的應急防范重點,還有醫療防護物資供應的應急保障重點,此外還要做好群眾生活必需品生產供應工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也要認識到,經濟工作仍是基礎,不能錯過當前的春耕備耕關鍵時節,更不能讓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造成通貨膨脹、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失衡等嚴重宏觀經濟問題。為防止疫情防控中的形式主義,需要進行分類指導,防止疫情防控中的“一刀切”主義。分類指導不是分類指令,更不是分類計劃,而是通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從自身部門和行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政策、方案和措施,解決疫情防控中各部門、各行業的唯上主義。
當前的疫情發展態勢,既有重疫區,也有輕疫區;既有勞動力輸出區,也有勞動力接收區。為防止疫情防控中的唯上主義、“一刀切”主義等形式主義,中央明確要求“以縣域為單元,確定不同縣域風險等級,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實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對偏頗和極端做法要及時糾正,不搞簡單化的一關了之、一停了之,盡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形式主義的危害性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充分暴露出來,中央提出的“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方針,不僅對解決本次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解決我國一段時間以來常態下的形式主義也有重要意義。精準扶貧中的“數字脫貧”、“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同質化、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的極端化、不同類型高校學術考評機制的單一化等都是形式主義的不同表現,這些形式主義的根源就是不能“實事求是”,偏離了“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軌道。形式主義是我們黨的大敵、人民的大敵。如果說抗擊新冠病毒是一場“殲滅戰”,那么抗擊形式主義病毒則是一場“持久戰”。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