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光

一、引言
在現代宏觀經濟學中,宏觀經濟政策是它的核心內容。在20世紀30年代,宏觀經濟政策為擺脫大蕭條的困擾進行了一系列嘗試。在大蕭條之后的一個多世紀里, 宏觀經濟政策經歷了不斷完善、豐富和發展的過程。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承擔著調控宏觀經濟的重任[1]。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施宏觀調控伊始,就存在著兩大政策如何配合問題。主流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取決于需求管理的任務和總需求的水平,從而主動和積極地運用這兩大政策來影響總需求的水平。
中國自1998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5年開始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直到2008年,2009年至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在2018年7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明確提出,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由此可見,“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成為一個時期內兩大政策的組合方式。2018年下半年,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的部分官員,圍繞著如何防范重大風險以及應對當前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進行了一番爭論。 究其爭論的實質,還是兩大政策在實施宏觀調控過程中的配合問題。
本文主要分析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調控宏觀經濟的過程中,影響兩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外生因素與內生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政策效力的發揮產生什么作用。同時,中國宏觀經濟良好的經濟績效,也彰顯著兩大政策相互配合的中國特色和經驗。
二、 影響兩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外生與內生因素
財政政策側重于結構調整,利用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來穩定經濟;貨幣政策則在于總量調節, 通過改變實際利率影響經濟中的貨幣供給,或者直接增減貨幣供給來調控經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確保結構調整與總量調節的相互協調,以彌補各自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和調控方式內在的短板, 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各自的政策效力,并且形成穩定經濟的強大合力。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相互配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可以將其歸納為外生因素與內生因素。中國的經驗顯示, 從政策的制定實施到政策效力的顯現所反映出的主要環節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戰略部署→政策當局各自獨立決策→兩大政策聯合行動實施調控→微觀主體的獲得感。在這些環節中有四個關鍵詞:戰略部署、獨立決策、聯合行動和獲得感。其中,戰略部署和獲得感是影響兩大政策配合的外生因素, 也是制定實施政策的起點和歸宿。而獨立決策和聯合行動則是影響兩大政策配合的內生因素,體現的是兩大政策之間如何配合問題。
(一)制度對政策制定實施的決定作用
制度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構成的體系。 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與結果,是由一系列要素組成的復雜的集合。制度在許多情況下對經濟決策的成敗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具有決定性作用。例如,經??吹矫绹诮洕咧贫ㄖ械挠憙r還價行為。當政府對稅收和支出等問題進行決策時,這種復雜的討價還價現象經常存在于政黨之間或者國會與總統之間,以及國會的各個實力派之間[2]166。一項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只是為了某個政黨贏得執政地位的選票,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 這種為選舉利益而操縱經濟所產生的后果,被稱為政治性經濟周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表現在許多方面,其中,“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顯著優勢[3]。當前,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 凝心聚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勇拼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為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總結了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并且將制度優勢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由上述分析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離不開制度作為保障,有“制度自信”就有克服經濟難題的自信心和能力,經濟也就能行穩致遠。中國的經驗為世界提供了一條重要啟示: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以及能否發揮其應有的效力,“制度”在許多情況下往往起決定性作用。
(二)決策機構的獨立決策和聯合行動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決策機構的獨立決策和聯合行動是影響兩大政策相互配合的內生因素。20世紀60年代,羅伯特·蒙代爾提出了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其大意是,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政策制定實施掌握在不同的決策者手中,財政政策掌握在財政部,貨幣政策則隸屬于中央銀行。如果這些決策者只是各自獨立決策,而不能協調配合,那么經濟政策就不能實現最佳政策目標。
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在決定經濟政策方面類似于市場上的寡頭壟斷。在寡頭壟斷的市場上,每個廠商都有各自的利益, 它們之間就是某種利益關系。于是,兩家廠商要在合作與不合作之間選擇各自的競爭策略。如果采取不合作的方式,就會發生價格戰。如果采取合作的方式,相互之間的競爭就變得溫和,或者聯合起來對產品定價。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作為掌握美國政策決策權的“寡頭”,它們之間的沖突十分常見。財政部和美聯儲在政策目標選擇上的差異, 在最好的時候也有可能出現沖突,在最糟的時候則這種沖突十分尖銳[4]327。
中國人民銀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是中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決策機構。它們雖然分別掌握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決策權,但是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各自既沒有私利,它們之間也不存在(國家利益之外的)利益關系,其共同的責任是為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利益。因此,這就為政策決策機構之間的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深刻理解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準確地把握經濟形勢是雙方密切配合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