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嬌
1月8日,冬日明媚,嘉賓云集。由北京博雅方略文旅集團主辦,中國旅游報、經濟日報社(集團)《經濟》雜志社媒體支持、北京三晉寶商貿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第八屆博雅方略旅游論壇在京舉辦。本次論壇以“新戰略?新使命?新動能”為主題,一些地方的政府領導、專家和業界精英,圍繞新時期文旅產業創新提升、城鎮化與鄉村發展、國家文化公園、科技賦能文旅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討,以多維度、全方位的視角探索行業方向,為新時期的文旅發展謀篇布局,描繪藍圖。

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王涌彬

國家旅游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志發

北京大學教授、博雅方略文旅集團創始人竇文章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中國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國平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家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學鋒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英杰
1月3日-4日,2020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召開,總結2019年文化和旅游工作,部署2020年重點任務。其中“鄉村旅游”出現1次,“紅色旅游”出現2次,“全域旅游”出現2次,“扶貧”出現6次,“融合發展”出現4次,這些新亮點是向全行業發起的集結號,顯示今年文旅產業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國家旅游局原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志發出席論壇并致辭。他指出,文旅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新時代偉大征程,為文旅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文旅融合邁出關鍵一步,產業總量規模穩步增長,高質量發展有序提升。在產業一攬子新政密集釋放和文化產業促進法案加快出臺下,在科技進步和消費升級雙重驅動下,文旅產業必將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王志發表示,面向2020年,文化和旅游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黨的建設為保障,緊緊圍繞提供優質旅游產品這一中心環節,推動文化和旅游改革創新再上新的臺階。
“2019年是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增長重要轉變時刻,各行各業都面臨下行的壓力,文旅行業也身在其中,但是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文旅行業要保持穩定增長,乘風破浪、向陽而生。”作為論壇主辦方,博雅方略文旅集團首席專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竇文章談道,2019年是“文旅人”以文載道、奔向詩和遠方的一年,從數據上看,我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總體規模穩步增長,產業投資逐漸增加,過去一年,博雅集團取得很多成績,結合企業發展與行業特色,總結出“文化旅游+、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國家文化公園、全域旅游、科技賦能文旅產業”等方面熱點。文旅產業作為朝陽行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愿與同行共同奮斗,創造文旅產業新格局。
新時期的“十四五”規劃,社會步入新時代、新階段,面臨著新問題、新機遇與新挑戰,作為國民經濟發展重要引擎的文旅產業也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承擔新的使命。
近年來,以文化導向進行區域綜合開發成為熱點,各地的文化創意園區、文化產業園區、文化創意地產開發區層出不窮,文旅融合與區域經濟如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成為文旅圈關注的話題。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李國平針對新時代國家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展開精彩的主旨演講。從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及其新形勢角度,李國平分析,地域環境是地理關系的研究范圍,在文化和旅游領域同樣適用,文旅要強調接地氣和本土化。除了地理條件還有氣候條件,對旅游、模式建造影響也很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區域經濟差異化不可避免。
“很多西部地區文化和旅游成為重要的集群,文旅產業向著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智能型經濟、生態型經濟、健康型經濟轉型。”李國平強調,突出本地特色產業集群,文旅策劃非常重要。針對這些情況,文旅產業圍繞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向,做到優化調整和轉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強調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方案》提出,要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分別編制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要協調推進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系統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重點基礎工程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成為未來文旅融合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示范引領。
中國長城學會常務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之文化思考展開詳細論述。“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文化建設中首次提出了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董耀會的主要研究方向。他提到,文物本體,代表著人類文明,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大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國家投入較大資金進行文物搶救,重在維持原貌。在保護之外,建設文旅融合區是打造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地,如何讓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健康發展,這是需要思考的事情。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家明認為,文旅融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部門協調、理論落地和實地發展都需要協調進行,解決這些問題,重在思想取得共識,行動才有效果。劉家明呼吁,旅游平臺要找到文化接口,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歷史文化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將豐富的文化資源合理挖掘出來,發揮文化的潛力,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傳承人的傳承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希望文旅產業能開展更多文化與旅游的結合,讓非遺傳承人走進景區,走進文化生態保護區。
在文化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行文化旅游橫向和縱向的拓展和延伸,從而形成一條完整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如麗江的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民宿產業,迪斯尼的動漫影視產業,宋城千古情的演藝產業等。文旅體系的建設,要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更大限度調動文化資源和市場活力,精確梳理需求側的受眾需求。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研究室主任戴學鋒指出,很多人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到處都能旅游,這有極大的誤解,說到全域旅游,它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圍繞旅游業重新整合政府職能、重新整合法律法規等,達到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理念和模式,所以全域旅游是理念、是模式、是體制,全域旅游不是簡單的公共服務提升,不是簡單的符合現代旅游市場需要。
“全域旅游的發展是化蛹成蝶的過程,要從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旅游業、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看旅游業、從體制機制和運行理念轉變角度看旅游業,這才是全域旅游的核心。”戴學鋒如是說。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道,一方面,文化產業高質量和旅游高質量目標一致,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一定凸顯社會效益,保障經濟效益長期持續穩定的發展,社會效益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重點考慮甚至優先考慮。另一方面,無論文化產業還是旅游業,精品內容、優質項目是文旅產業發展最核心的內生動力。“很多人討論的文旅融合,文化成了旅游的潤色、文化成了旅游的修辭,最好的融合肯定能夠相互支撐。”文旅在產業融合最期待的效果,是產業鏈互動、產業鏈融合,甚至形成循環增值的效果。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王涌彬分享了《20年代城鎮化與鄉村未來》主題演講。在他看來,城鎮化仍然是未來發展的主線,但鄉村會成為城鎮化的“文化寶藏”。如今一線城市繼續高歌猛進,盡管出臺了很多政策性規定防范大城市病,許多城市會受到影響,但一線城市還是經濟發展的龍頭,小城鎮的發展還需要深入挖掘。因此當社會公眾強調文旅城、文旅鄉、文旅產業等更廣泛的融合時,王涌彬期待著跨出文旅層面去談文旅,放到更大層面探討,而不單單只是興建特色小鎮,未來要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充分挖掘人文、傳統、故事,把文化留下來。
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重要抓手,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旅游業作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在5G時代,科技創新如何賦能文旅產業成為時代命題。
中國科學院地理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英杰介紹,旅游信息正由管理理念向服務轉化,過去由設計者不斷向多用戶模型主導轉變。介質越來越多,旅游信息化就越需要新的理念、理論、技術體系和智能體系,包括我們對信息、內容、功能、服務需要全域、互聯網+、大數據、先進制造業、5G、區塊鏈,構建新的體系,旅游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及數據內容、平臺體系,還需要智能體系對它進行支撐。目前存在的問題是重建設、輕內容;重技術體系、輕分析與知識儲存;重展示、管理,輕分析、服務。
騰訊文旅產業研究院副秘書長仝玉娟、國家步道專委會主任金飛豹等分別圍繞文旅融合助推全域旅游發展體旅融合新業態等方面展開論述。
仝玉娟闡述了新文旅時代騰訊的創新實踐。過去在云南文旅的實踐中,使用科技賦能文旅,日新月異的技術為文旅業發展帶來更多的跨界可能性,在產業業態與服務上顛覆了傳統模式,成為新時期文旅發展新動能。
金飛豹在《文旅融合-不可缺少的體育產業》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體育產業產值這幾年逐年遞增,體育產業在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他說,跑火一條賽道,帶動一個產業,影響一座城鎮。企業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做出順勢、順應、接地氣的文旅產品。
博雅方略在文旅行業深耕多年,以“中國幸福產業引領者”為愿景,不斷發展壯大,在咨詢、規劃、投資、開發、運營、營銷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同時,作為國內文旅行業的先行者與創新者,博雅方略全力踐行“為行業提供智力支持、推動頂層設計”的使命。博雅方略旅游論壇已成功舉辦八屆,聚焦旅游發展變化與熱點問題,提出前瞻性的行業意見,已成為獨具影響力、極具專業性的行業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