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亮

合作社帶領大學生赴農村實地調研、學習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發揮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安徽省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是六安市供銷社發起設立的、以農民為主體的“為農、務農、姓農”的綜合服務平臺,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領頭雁”。臨近春節,我們來到六安,與合作社的社員們共度佳節、暢想未來。
2015年,國務院提出對供銷社進行綜合改革,將供銷社打造成“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綜合合作的“為農服務平臺”,在深化改革的春風下,供銷社的“金字”招牌遇到了再次煥發“生機活力”的新機遇。六安市供銷社領辦了安徽省第一個“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部署和推動的重大農村改革探索,是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形式。
合作社成立,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共同面對大市場。干事情沒有錢不行,銀行對農戶不貸款,那就自己想辦法解決。合作社帶領農民“資金變股金”,開展社員內部的資金互助,靠農民自己的力量解決了農業發展的資金問題。有了發展資金,產業又如何發展?針對六安農民有養殖小龍蝦的傳統,合作社帶領農民去湖北、江蘇等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回來后引導農戶發展稻蝦共作,改良稻種,發展有機富硒蝦田米,注冊“鄉村硒夢”等品牌,解決銷售問題,使農戶年收入提高50%以上。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給合作社的社員們打了一針強心劑。如何讓更多的年輕人投身到鄉村振興的大潮中來?如何讓農業像總書記說的那樣,成為有奔頭的行業?為了找到答案,合作社負責人多次拜訪安農大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央黨校、中央編譯局、安徽農業大學的專家們共同探討。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從2018年開始,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在安農大、信合聯盟的支持下開始幫助、引領一批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做“職業農民”,將他們打造成具有社會主義情懷的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汪曉雨是六安市橫塘崗鄉人,2014年大學畢業后在外打拼了幾年。2018年的下半年,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在她的家鄉開設了分社,一個偶然的機會,汪曉雨與分社負責人衛靜做了深入地交流,衛靜向她介紹了合作社支持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種種政策,從資金到技術、加工、銷售都可以得到合作社的支持。汪曉雨徹夜未眠,第二天天一亮就跑去要求加入合作社,做一名“職業農民”。
剛剛入社,社里就安排所有大學生深入農民家里調研、學習,還聘請了皖西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的教授為他們培訓農技知識、管理知識以及合作經濟理論。4個多月的培訓結束后,汪曉雨等12名大學生感受到了農民的不容易,立志要服務三農,“為農、務農、姓農”。
回到橫塘崗鄉,汪曉雨流轉了150畝水田,養殖龍蝦、種植水稻。合作社借給她啟動資金,并給予50%的良種補貼(采購指定稻種),合作社簽署保價回購協議(保證按收購時市場價每斤加價3角錢回購),整個生產過程提供農技支持,但是要求不使用化肥、農藥,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在汪曉雨的帶動宣傳和幫助下,整個橫塘崗鄉參加合作社稻蝦共作項目的農戶總種養殖面積達到2000多畝。
2019年的夏天,雖然遇到了自然災害,但是汪曉雨的稻蝦田還是獲得了喜人的豐收,與沒有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相比,收入高出近一倍。
汪曉雨覺得,農業是中國未來30年發展的方向,大學生群體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有合作社的平臺,發揮合作互助的精神,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就一定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
在六安,聽到最多的詞匯就是“合作”“三位一體”。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的主要業務就是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
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向農民提供土地流轉、資金、技術、產業、品牌、銷售等全產業鏈服務。合作社成立土地信托中心,引導農民將土地經營權信托、入股到土地信托中心,由合作社把土地租賃給有需要的種養殖大戶,向他們提供資金、技術支持,提供托管、半托管服務,同時,讓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土地信托的管理,分配利潤。這樣,土地承包戶、種養殖大戶、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
“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對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的積極探索,響應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共同面對大市場,發揮了雙層經營體制的優勢,發揮了組織作用和帶動作用,促進了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也體現了黨對基層合作組織的領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三農領域的成功實踐。”安徽農業大學三位一體合作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歐元雕教授對六安市供銷信用農資生產合作社的探索和實踐如此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