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心

城市道路綠化是城市的“綠色走廊”,是城市園林綠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烏魯木齊市快速路燕南立交橋至上沙河立交橋城市道路綠地一帶調研發現,由于烏魯木齊城區人多地少,道路綠化指標較低;再加上歷史原因、觀念問題、設計能力、施工質量、管理水平等,使得當前城市道路綠化存在一些問題?,F就存在問題和對策闡述如下:
自然條件與樹種選擇不匹配。烏魯木齊是距海洋最遠的城市,水汽來源少,多年平均降水量196mm,多年平均蒸發量達2570mm,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溫差也較大,受地理、氣候條件影響,空氣濕度、溫度的冷暖交替,不利于植物的生長,許多樹種均不能表現出理想的花、葉色彩性狀。由于地域性的差異,土壤相對堅實瘠薄,受土壤?PH值、微量元素等的限制,大型喬木在烏魯木齊栽植往往生長不良,常用的色彩植物耐熱能力較差,冬天露地使用受到限制。冬季開花園林植物的缺乏使得城市園林普遍存在冬季綠地缺色的現狀,嚴重影響了冬季的城市園林景觀。
綠化植物種類單調、結構配置不合理。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種類單調,配置方法和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喬、灌、草立體種植結構的綠化帶;植物種類的選擇季相變化少,夏、秋季節開花的花灌木種類少,設計手法單調,沒有能夠加大常綠、半常綠喬灌木及宿根花卉的應用力度,因此沒有達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效果,沒有充分發揮道路綠化帶的潛在生態效能。
道路綠化設計水平不高,缺乏理念創新。城市道路綠化設計缺乏整體科學性,規劃與建設脫節。許多地方在規劃時沒有綜合考慮各種實際情況,如沒有留足夠的綠化用地,造成在后期綠化過程中面臨綠化面積不夠,無法栽植,參差不齊,達不到預期效果。道路景觀設計沒有有效地充分利用地形及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空間進行綠化,使其成為綠色廊道,因為道路的綠地直接構成和影響城市綠地系統,影響著整個城市面貌。
道路綠化管理養護滯后,缺乏制約激勵機制。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張,道路綠化建設雖然發展迅速,但“重建輕養”的問題依然存在,道路綠化養護水平相對滯后,綠化成果難以鞏固,大大影響了綠化效益。城市道路綠化養護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行道樹養護管理誤區。行道樹是城市道路綠化重點,除了可以美化城市,還具有防風和調節城市道路溫濕度的作用。但不少管理單位以為行道樹只需在建植當年澆水施肥,長勢穩定后就可以粗放管理,不需要再澆水施肥;新種植的行道樹不需要修剪,任其自然生長、自然整枝,到樹冠很大,下垂枝很多時才開始修剪;另外還存在病蟲害不及時治理的問題。
(2)道路綠地養護管理誤區。一是設計與施工的不合理。植物品種選擇不當,配置不合理;地形設計未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施工時沒有考慮竣工后的管理,未鋪設給水設施等;另外,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工程管理各環節也存在許多不規范之處,工程招投標、工程監理、綠化工程驗收等工作依然薄弱,有待加強,特別是綠化施工時,苗木標準低、種植土壤差、種植技術粗糙及植后管養跟不上等現象較為普遍。二是綠化養護不規范,水肥管理不當,沒有滿足植株正常生長所需的水分養分,植株生長不健壯,地面板結,雜草叢生;病蟲害防治不及時,未對癥下藥或反復使用同種藥物,使病蟲產生抗性。三是人為破壞比較嚴重,有的地段成了“人行通道”。
(3)修剪程度太大,影響景觀效果,也不利于樹木恢復。近年來出于對雪災和風災的考慮,市區一些行道樹修剪程度較大,有些路段本身樹木生長緩慢、枝葉細弱,但還是進行了重剪。這既影響了景觀效果,也不利于樹木的恢復,同時由于施工人員在樹上的時間太久而且安全措施不到位,施工安全方面也應引起足夠重視。
道路生態綠化建設、管理、監督體制不完善。城建、電路、水路、天然氣等各管理部門缺少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加之專業技術生產管理經費不足,管理養護不到位,專業技術養護人員也缺乏。
城市道路的綠化與周圍建筑物相協調,可構成美麗的街景。只有合理選擇樹種,遵循科學和藝術的原則進行配置,才能實現“人在林中走、車在樹下停、花在城中飄、果在空中懸”的人文景觀。同時,始終遵循“寬林帶,高密植,喬灌花,看不透”的設計原則,形成綠化規模,打造綠化景觀。
搞好規劃設計。道路綠化以提供綠蔭、美化、改善生態環境構成美麗風景為目的,不是單一植物栽培,是多部門、多學科綜合建設管理的體現。因此,相關部門要協調,做好統一規劃設計,嚴格審批,避免重復、盲目建設。園林綠化建設從以往為附屬于市政、建筑用地布局“見縫插綠”的產物,?轉化為提倡“生態優先、綠地優先、開敞空間優先”的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和建設。因此,道路設計的生態化應充分考慮城市道路生命周期內的廢棄污染物排放,減少城市道路在生產、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對土壤、水和大氣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盡量減少帶污染源材料的使用,提高低污染、可回收再生材料的利用。
加強樹種選擇。根據功能要求,加強樹種的選擇正如道路綠化樹應選生長健壯,適應性強;樹干端直、樹冠優美、冠大蔭濃;發葉早、落葉遲;無刺、無毒、無污染;移栽成活率高;抗性強、耐修剪、管理粗放。林下灌木耐蔭性要強。在綠化施工時嚴格執行綠化樹木標準。而行道樹,胸徑應在10cm-15cm,定干高度以3m-4m為宜,在同一條道路上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形成優美的道路景觀。
堅持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行道樹種選擇,不能盲目跟風,應首選鄉土樹種。鄉土樹種長期適應于當地的環境條件,能進一步強調該地區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園林景觀模式。
擴大引種,?加大引種資金投入,有計劃地引進國內外觀賞價值高的樹種,來增加植物多樣性,豐富道路景觀。必須通過試種-選擇-推廣的過程,只有證明能適宜當地氣候條件才可選用。
科學配置,實現景觀多樣化。一是建立生態健全的道路綠化結構,避免綠地設計模式單一,達到為行人車輛提供冬有陽光、夏有綠蔭的要求,分車帶上常綠喬木、觀花樹種及草本植物合理配置。
二是建立生態健全的樹種組成結構。要加強立體綠化,力爭使喬、灌、草的應用數量比例達7: 2: 1,營造良好的景觀層次結構,加大對鄉土喬、灌木樹種的利用。
加強苗木的定向培育。加強道路綠化樹種專用苗圃建設是有必要的。根據道路發展規劃,道路行道樹種規劃,有計劃地進行道路綠化苗木的培育,培養城市大園林需要的多品種大規格苗木,以保證設計施工需要。
完善機制、加強管理及養護、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凹葷M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是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其本質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追求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城市綠化工作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逐步走向生態型、節約型、可持續型發展道路。倡導市民通過參加公益林建設,進一步樹立愛綠、護綠、建綠、管綠的自覺意識。健全法制,加強執法力度,發揮各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防止毀綠行為出現。加大投資力度,以此調動各單位積極性。采用“監護人”制度,各單位通過認領、認建、認管活動,明確監護責任,鞏固已有的綠化效果。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增強責任心。此外,還應實行綠地分類分級管理,?建立專業化養護隊伍。在技術上建議提高灌溉自動化水平,發展“節水型”綠化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