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劍 編輯/王亞亞
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持續推進,匯率波動風險提升。對此,財務公司可依托專業優勢,在風險管理、金融服務等方面再上新臺階。
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規模的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集團面臨全球賬戶管理、資金管理、跨境投融資管理、外匯風險管理以及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挑戰。為順應主業經營業務的需要,不少企業集團財務公司(下稱“財務公司”)將業務逐步從國內金融服務向國際金融服務進行拓展跨越:財務公司的國際業務正在締造企業集團新的產融結合的“價值高地”。
伴隨我國外匯管理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持續推進,財務公司國際業務發展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外匯業務探索期、國際業務開創期與國際業務成長期。
第一階段:外匯業務探索期(1990—2000年)。這一階段,我國開啟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并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在資本項下,則放開了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管制。與之相應,財務公司開始申請外匯業務準入資格,研究外匯市場行情,發放外匯貸款來支持成員單位對外貿易,并將閑置的外幣資金存放同業獲取收益。東方電氣集團財務公司是國內首家涉及外匯業務的財務公司,其于1991年獲批經營外匯業務資格。
第二階段:國際業務開創期(2001—2010年)。隨著2001年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涉外經濟迎來快速發展,外匯管理改革緊鑼密鼓。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2009年外匯局頒布的《境內企業內部成員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規定》(匯發〔2009〕49號),為當時財務公司申請即期結售匯業務、開展境內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據。同年,我國實施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這一時期,財務公司積極參與外匯管理改革,開辦國際結算和即期結售匯業務,搭建境內外匯資金池,創新境外資金管理模式,國際化業務逐步發展,財務公司迎來國際業務的開創期。
第三階段:國際業務成長期(2011年至今)。受益于監管政策的與時俱進,多家財務公司積極拓展業務范圍,開拓風險管理領域,邁步進入跨境本外幣資金管理新時代,這一時期,財務公司多項業務取得長足發展。首先,財務公司陸續進入跨境本外幣資金管理新時代。2012年,外匯局推出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開啟了財務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的新階段,首批參與試點的、以財務公司作為主辦企業的有中化、五礦、中糧、寶鋼、上海電氣和東方航空等集團。2014年,人民銀行發布《關于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有關事宜的通知》(銀發〔2014〕324號),就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業務相關事宜進行了規定,并于此后推出《關于進一步便利跨國企業集團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的通知》(銀發〔2015〕279號)。根據上述政策,財務公司可開展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和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業務。2019年,外匯局發布《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規定》(匯發〔2019〕7號,下稱“7號文”),對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政策進行了優化升級。7號文名稱去掉了“外匯”字眼,意味著在政策層面打破了人民幣資金與外匯資金不能在同一資金池框架下集中運營的局面,為今后財務公司統籌運營管理本外幣資金預留了空間。截至2019年年底,有97家、88家財務公司作為主辦企業分別獲得外匯局、人民銀行跨境資金池業務資質。近三年來,財務公司申辦的跨境外匯資金池業務表現活躍,其國際結算業務量逐年攀升(見圖1),各項業務交易額也均呈增長態勢(見圖2)。

圖1 近三年取得外匯局跨境資金池業務資質的財務公司的家數(單位:家數)

圖2 近三年獲批跨境資金池業務的財務公司辦理業務的金額(單位:億元)
其次,財務公司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一是財務公司以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為推手,推動監管政策與時俱進。中核財務公司為解決成員單位購匯償還國內外匯貸款的需求,于2012年取得外匯局批復,同意財務公司可以開展成員單位的購匯還貸業務,隨后該項業務普惠全行業。二是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日益深入,財務公司開啟了外匯風險管理的新里程。早在2008年,中油財務香港子公司就開始為成員單位辦理以套期保值為目的金融衍生品業務,中油財務境內外分支機構成為集團匯率和利率風險管理的實施平臺;2011年,上汽財務公司成為全國首家取得遠期結售匯經營資質的財務公司;此后,又有多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獲得此業務資格,使其成為本集團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平臺。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37家財務公司成立了獨立的國際/外匯業務部。此外,各家財務公司還利用自身優勢,為集團提供外匯管理政策、外匯風險管理等資訊服務,助力集團跨境投融資業務的開展,其財務顧問角色日益突出。三是拓展國際產業鏈金融服務,涉足國際信用證業務,設計國際供應鏈金融方案。2009年,海爾財務公司開出第一筆信用證,開創行業國際信用證業務先河;隨后中集、中化、江蘇國泰等財務公司,也開展了委托銀行為成員單位代開國際信用證的業務,彌補了財務公司國際結算手段單一的短板。而上海電氣財務公司為集團境外成員單位設計國際產業鏈融資方案,通過設立特殊目的機構(SPV),創造性地設計、優化擔保和融資租賃結構,開創性地解決了集團境外兩家處于上下游的成員單位的供銷問題,成為行業典范。四是積極發力國際財資服務,做好集團全球資金集中管理。除了中油財務公司境外子公司、中交集團離岸賬戶這兩類特批模式,集團全球資金集中管理還有財務公司跨境資金池連接集團境外財資中心的模式(見圖3)。該模式下財務公司與集團境外財資中心協同,打通了集團境內外資金通道,再借助合作銀行直聯、SWIFT系統等方式,可實現集團境內外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

圖3 財務公司跨境資金池連接集團境外財資中心的全球資金集中管理模式
一是業務發展漸成體系。由于財務公司具有獨立金融機構與集團內部企業的雙重屬性,其國際業務可細分為傳統國際業務和國際財資服務(見圖4)。傳統國際業務主要是指發揮財務公司作為金融市場主體的功能,基于服務性與盈利性的雙重考慮,開展的外匯交易、外匯資金池、跨境人民幣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自貿區業務、外匯投資、外幣同業等業務;國際財資服務主要是指發揮財務公司作為集團內部企業的管理職能,以服務性為主(盈利考核相對偏弱)開展的集團全球資金管理、集團金融風險管理、集團境外投融資管理等服務。隨著我國大型企業集團國際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目前,持有至少一類國際業務資質的財務公司有120多家。未來,財務公司國際業務會在經營理念、制度建設、人才儲備、系統支持等方面不斷發展,財務公司國際業務發展將漸成體系。

圖4 財務公司國際業務類型
二是專業創造價值。越來越多的財務公司意識到,財務公司國際業務發展水平既代表了財務公司市場化的發展程度,也代表了企業集團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因此需要不斷強化專業管理和專業化經營。國內多家財務公司近幾年在全球資金管理體系建設、集團外匯風險管理、跨境金融服務等領域所進行的探索,都獲得了業內認可。這些財務公司的實踐,也為行業發展樹立了標桿。未來,會有更多財務公司在服務集團中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是外部不確定性上升,風險管理重要性凸顯。一方面共建“一帶一路”日益深入;另一方面,美國推高“逆全球化”浪潮,中美貿易爭端未來仍存不確定因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財務公司應抓住時機,重視國際業務的持續推進,著力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設立專業崗位,健全業務管理體系,規范業務操作,把控業務風險。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匯率波動風險提升。對此,財務公司應依托專業優勢,在風險管理、金融服務等方面再上新臺階。具體措施包括:積極申請即期結售匯和外匯衍生品等業務資質,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掌握外匯風險管理工具;搭建跨境本外幣資金池,打通跨境本外幣結算和融通渠道;深度參與集團境外投融資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和境外資金風險管理服務;加強信息系統建設,以打造集團全球資金管理和外匯風險管理平臺為己任,助力企業集團的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