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亮 編輯/章蔓菁
RCEP使得15個成員國達成統一的原產地執行標準。由此可以預見,RCEP的原產地規則將成為亞太地區通行的原產地規則,并將影響未來全球多邊FTA原產地規則的制定。
作為東亞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成果,RCEP協定的簽署對穩定和優化區域內的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以及技術鏈等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逐步取消締約方之間實質上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締約方之間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是RCEP協定的核心目標之一,而締約方通過基于RCEP原產地規則達成的關稅免除和關稅減讓,則是實現該目標的核心措施。在RCEP生效后帶來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量整體超過90%的利好面前,相關貿易企業有必要及時了解RCEP原產地規則的內容,前瞻性地優化供應鏈、產業鏈以及資金鏈布局,以達到節約關稅,享受貿易便利措施的目的。
對于原產地規則,海關合作理事會(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 CCC)在京都年會通過的《關于簡化和協調海關業務制度的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Simplification and Harmonization of Customs Procedures,《京都公約》)以及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在烏拉圭談判回合制定的《原產地規則協議》(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中,從國際協定的角度進行了框架式的約定。這些框架式約定為此后各國間簽署的雙邊/多邊自貿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下稱FTA)中的原產地規則的設定,提供了參考,為貿易主體消除非關稅壁壘、確立優惠稅率適用標準,提供了指導性文本。

原產地規則的框架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公開信息整理
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原產地規則一樣,RCEP協定文本在《原產地規則》一章對“原產貨物”所做的定義,也遵從了前述原產地規則框架式約定的主旨。其主要內容包括:“在一締約方完全獲得”(Goods Wholly Obtained,下稱“WO”)或者“在一締約方完全生產”(Goods Wholly Produced,下稱“WP”),“在一締約方僅使用來自一個或一個以上締約方的原產材料生產”(Produced in a Party exclusively from originating materials from one or more of the Parties),以及“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Produce-Specific Rules,下稱“PSR”)等。而對于非WO/WP貨物,RCEP在《原產地規則》該章附件一中,也重申了實質性改變規則,重點是以下兩個規則——CTC(Change in Tariff Classification,稅則歸類改變)規則和RVC(Regional Value Content,區域價值成分)規則。其中,RCEP將RVC標準設置為40%,即貨物的區域價值成分不少于40%,即可被視為該國原產。總體來說,RCEP的原產地規則框架與國際原產地規則協議以及其他FTA協定的核心主旨一脈相承,并無實質性改變(見附圖)。
雖然在目前多個國家、地區、經濟體之間所簽署的雙邊、多邊協定中,所約定的原產地規則基本上是以《京都公約》等為指導藍本,但在不同版本的FTA約定中,原產地規則各有側重,并不統一。這就要求各締約國在簽發不同原產地證明文件時,需要根據各自的FTA規則進行審查。這既對原產地證書的制發機關提出了相對嚴苛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原產地認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貿易的便利化程度。而RCEP使得15個成員國達成了統一的原產地執行標準,隨著未來協定稅率的落地生效,相較于其他已經簽署的雙邊/多邊FTA,RCEP協定稅率的優勢將逐步凸顯。由此可以預見,RCEP的原產地規則將成為亞太地區通行的原產地規則,并將影響未來其他多邊FTA原產地規則的制定。
對于部分非WO/WP的商品,RCEP原產地判別規則主要為CTC規則和RVC40規則。其中,CTC規則主要以貨物的HS編碼改變作為判別標準,RVC規則主要以貨物在本國價值成分所占比例作為判別標準。其中對RVC規則,RCEP的原產地規則明確了“區域價值成分40”(RVC40)規則的計算公式。其中,除了采用與其他FTA類似的公式:RVC=(FOB-VNM)/FOB×100(式中FOB為離岸價,VNM為用于生產該貨物的非原產材料價值),還擴充了直接/累加公式:RVC=(VOM+直接人工成本+直接經營費用成本+利潤+其他成本)/FOB×100(式中VOM是指獲得或自行生產并用于生產貨物的原產材料、部件或產品的價值)。前者類似于區域成分價值的倒扣計算法,后者類似于成本加成法,兩種算法殊途同歸,但卻更具適用性,可以適用于不同種類的產品增值方式;同時也賦予了企業自由選擇權,使企業能運用更加便捷、合理的公式對RVC標準進行準確計算。
此外,RCEP的另一大亮點是在附件PSR規則(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中將全稅則產品都進行了標注,以方便查找引用;同時,根據RCEP中PSR清單的所列內容,只要貨物滿足選擇性產品特定原產地規則中的一項,則認為符合該規則,從而大幅提升了原產地規則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所謂原產地區域累積原則,是指在確定產品的原產資格時,把該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若干個國家(地區)視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區域,并將在該經濟區域內對該貨物進行生產、加工時所產生的價值成分,視為最終生產國經濟價值成分而進行累積。RCEP約定,符合“原產地要求且在另一締約方用作生產另一貨物或材料的材料,應當視為原產于對制成品或材料進行加工或處理的締約方”,并且考慮將“累積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各締約方內的所有生產和貨物增值”。這表明,RCEP的累積規則注重“區域累積”,即產品的原產地價值成分可在十五個成員國區域內進行累積,來自RCEP成員國任何一方的價值成分都會被累加計算。
由RCEP對原產地規則的描述可知,累積規則的實質是產業鏈下游的產品可以“同化”來自上游的原材料,并將其轉化為自身成品的成分,從而使成品屬于本國原產。當某一個成員方使用來自多個RCEP成員方的、符合RCEP定義的原產貨物加工、制造某一最終產品時,該產品的原產國可以直接使用“累積”原則確定為最終生產國,不需要根據雙邊協定或者其他規則進行單獨計算。盡管累積原則并不是RCEP的獨創規則,在過往雙邊或者多邊FTA中也可以見到有關累積原則的條款和描述(見附表),但RCEP下的區域累積原則卻是適用范圍最大的。
具體到關稅減免的實務層面,如果在一國進行生產加工的產品不適用原產地累積規則,則需要按照通用的原產地判別規則進行判別。如果不符合相應的判別條件,則該產品無法獲得該國原產資格;而如果生產該產品的原材料取自RCEP成員國,那么按照RCEP區域價值累積規則,就可以判別為該國原產。例如,美國原產的改性乙醇(價值比例40%),出口至日本簡單混合40%價值比例的改性乙醇,再出口至中國簡單混合20%價值比例的改性乙醇,最終加工生產出成品改性乙醇,由于中國與美國、日本之間沒有簽訂FTA,不適用原產地累積規則,因此該生產加工屬于簡單加工,在未觸發CTC規則和RVC規則時,中國所生產的成品改性乙醇會被判別為原產于日本。這就意味著,如果中國將成品改性乙醇出口至與中國單獨存在FTA協定的國家時,則該產品不能享受雙邊優惠稅率。而在RCEP協定原產地累積規則下,上述情景中日本和中國的價值累積為60%,符合RVC40標準,因此可以將該成品改性乙醇的原產國判別為中國。
由于RCEP的累積規則將來很有可能適用于十五個成員國,對于生產鏈條較長的產品來說,企業可以更加靈活地進行產業布局,在各個成員國之間進行更精細、更完善的生產鏈及價值鏈分工,從而調整最終產品的原產國歸屬,達到享受優惠協定稅率或者規避加征懲罰性關稅的目的。
傳統的貨物原產地證明文件多為各國政府部門(例如海關)或者授權的組織機構(例如貿促會)正式簽發的固定格式文書,性質上屬于官方文書。由于文書制發單位數量少,對原產地證書的制發效率、制發質量等都提出了挑戰。近年來,一些FTA原產地規則中開始出現采用“原產地聲明”予以補充的情形。以中國簽訂的FTA為例,《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接受符合一定條件的原產地聲明(如附有有效預裁定文書)作為原產地證明文件;《中國-瑞士自由貿易協定》也接受一定格式的出口商自我原產地聲明作為原產地證明文件。這些都是對固有原產地證明文件的有效補充。

RCEP與其他雙邊或者多邊FTA中有關累積原則的條款
RCEP吸收和借鑒了其他FTA的原產地證明文件,并在協議文本第二節“簽證操作程序”一節規定,“原產地證書”“經核準出口商出具的原產地聲明”以及“出口商或生產商出具的原產地聲明”,“均應當視為原產地證明”。對于后兩類原產地聲明,RCEP不僅接受初始原產地證明(初始締約方之間產生貨物貿易),而且接受中間締約方的背對背原產地證明。與傳統的自貿協定僅認可“原產地證書”或者“有效預裁定法律文書”等官方法律文書相比,RCEP接受出口商(包括經核準的出口商)、生產商等出具的原產地證明文書,使得貨物原產地認定更加靈活和便捷,既大幅減少了政府機關的行政管理成本,也顯著節約了企業的經營成本,提高了貨物的通關時效和貿易便利化程度。
在RCEP協定即將在各國生效的重大利好帶動下,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必將更加深化和密切。對于企業而言,應靈活運用RCEP原產地規則來籌劃成員國之間的產業鏈分布,以達到減低稅負、提升競爭力的目的。
一是靈活運用RCEP的各項規則,以實現利益最大化。企業應當綜合運用RCEP協議中的累積規則、直接運輸(途經運輸)規則、特定原產地規則、原產地聲明規則、貿易便利化措施規則等,尤其在跨境交易、跨國運輸、供應鏈節選、材料價值設定、成品價格設定等貿易安排上,應統籌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優化生產以及交易環節設計,盡可能提高RCEP原產地優惠的利用率、貿易便利化的享用率,達到節約稅收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標。
二是加強企業自身守法合規的水平。守法便利、違法懲戒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基本準則。因此,企業在享受RCEP帶來的貿易便利的同時,也需要加強自身管理,提升在海關管理中的信用水平。在RCEP原產地規則管理方面,企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務必注意進出口商品申報稅則歸類的準確性和一致性。HS編碼是貨物歸屬的核心要素,更是適用優惠稅率的基礎要素。準確判別并填報進出口商品的HS編碼,是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功和必修課。各國在進出口申報實務中均有對偽/瞞報、申報不實行為的罰則,RCEP協定也不例外。其明確指出,進口締約方海關“可以拒絕給予優惠關稅待遇”,也可以“為確定一締約方從另一締約方進口的貨物是否具備本章規定的原產資格”開展核查程序。企業在享受RCEP下的優惠協定稅率的同時,需要注意防范因主觀故意、過失甚至無知導致HS編碼錯誤申報行為。為降低錯誤申報的風險,企業可以向進口國政府相關部門申請商品的歸類預裁定,或者運用其他專業手段來確保商品HS編碼的準確性以及適用協定稅率的合規性。(2)提升AEO(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經認證的經營者)信用等級。RCEP協定文本中專章對“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進行了詳細說明,主要包括:海關程序、預裁定、對經認證的經營者給予貿易便利化措施、風險管理、后續稽查、海關合作等。這一系列海關貿易便利化的背后,隱含著對企業的分類管理,即高信用企業以信用擔保的方式可以減少風險布控率、檢驗率、查驗率、稽查率,從而使貨物得以快速通關放行、快速預約查驗、免擔保放行、減免滯納金等。
三是綜合運用多重FTA協定規則。RCEP協定是對東亞、東南亞、澳洲等地區乃至全球都將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多邊型、集團型FTA。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與目前已經生效的多個FTA協定相比,RCEP在某些方面并不具有現時的優勢,主要原因包括:(1)RCEP成員國之間的關稅承諾減讓清單并未涵蓋全部稅則品類,部分產品在其他FTA協定中可以享受更低的協定稅率。(2)RCEP成員國約定的關稅承諾是逐步減讓的,因此某些稅率與已經非常成熟的FTA協定稅率相比反而較高。(3)在一些情況下,部分商品的原產地認定標準未必比其他FTA協定的標準更具優勢。綜合上述因素,企業在有多個FTA協定可以選擇適用時,應當全面、綜合地了解各項FTA政策的具體內容,以確保貿易規則適用的準確性和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