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聿錚 編輯/白琳
2019年7月,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宣布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基金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至2020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變革的推進,基金業作為資管行業的重要組成,加深開放亦是大勢所趨。截至2020年11月底,共有貝萊德、路博邁、富達、范達、聯博五家外資機構遞交了公募牌照申請,其中貝萊德已于8月份獲批。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時代,帶來挑戰亦孕育機遇。基于此,本文以首批申請公募牌照的五家外資巨頭為例,詳細剖析其特點、優勢及影響,旨在為境內基金公司未來戰略定位及發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鑒。
上述五家外資機構,均為美國公司,歷史悠久而背景迥異,風格亦呈多元(見表1)。
貝萊德成立于1988年,于1999年在美上市,后又以阿拉丁(Aladdin)為業務基礎,成立了BlackRock Solutions(2000年)。收購了美林投資管理(2006年)、巴克萊全球投資者(BGI)(2009年)和另類投資管理軟件和解決方案提供商eFront(2019年),完善了公司在技術服務、零售及國際業務、被動投資等方面的業務布局。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貝萊德在全球管理的總資產達7.81萬億美元,涵蓋股票、固定收益投資、現金管理、另類投資、房地產及咨詢策略等,包括零售客戶資產規模0.75萬億美元、iShares ETF規模2.32萬億美元、機構客戶資產規模4.07萬億美元。在機構客戶資產中,養老金管理資產規模為2.6萬億美元,占比67%,是全球最大的養老金管理人之一。
老牌資產管理公司路博邁成立于1939年,2003年被雷曼兄弟收購。雷曼破產后路博邁退市,現為100%員工持股。所有權結構的獨立性確保了路博邁得以免受母公司或公開市場的影響,專注長期收益。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路博邁管理資產規模已達3740億美元,投資類別包含固定收益、權益類、對沖基金、房地產、私募股權、私募債券等,且以固定收益類(1680億美元)、權益類(1010億美元)為主。路博邁注重對新興市場的投資,在亞太地區的資產規模占全球管理資產總規模的21%。
富達國際成立于1969年,于1980年從Fidelity Investments中獨立出來,目前是一家由創始人家族、管理層和高級員工共同持股的獨立公司。富達國際現在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辦公室,基金經理在富達國際的平均服務時間達到12年,平均從業年數為16.3年,管理來自亞太、歐洲、中東、南美和加拿大的252萬客戶的5657億美元總資產。
范達集團由殼牌石油創始人家族創立于1955年,并作為全球精品資產管理公司,深耕黃金投資、新興市場與ETF等優勢領域。公司產品創設能力先進,曾在1968年推出全美首只黃金股票基金,1993年啟動管理新興市場資產,2006年起啟動范達VanEck Market Vectors ETF業務。發展至目前,范達集團已成為全球十大ETF提供商之一,管理資產總規模超612億美元。
聯博集團成立于1967年,1988年于紐約證交所上市,在全球25個地區、51個城市設有辦公室。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聯博管理資產規模超6310億美元,投資范圍包括股票投資、固定收益投資、多元資產投資、另類投資等。聯博集團在固定收益投資領域全球領先,其固定收益類投資占比近半;此外在高收益公司債券、新興市場債券和證券化資產投資方面,也擁有豐富的經驗。
根據上述外資資管公司的發展歷程和發展模式,其相較于境內公募基金公司的競爭優勢及特色,主要體現在全球資產配置、產品創新能力、金融科技應用、風險管理能力、治理及激勵機制等方面。
在居民財富不斷增長、新興市場快速發展、境外投資需求持續增加的背景下,外資資管機構均較早開始了海外業務的布局,通過設立辦公室、海外并購、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提升全球資產配置能力,分享新興市場發展紅利,分散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風險。例如,聯博集團早在1979年便開始在歐洲布局;而范達集團則在1994年就與申銀萬國合作,建立中美合資機構。
領先資管公司擅長跳出現有的金融市場框架,基于對趨勢的理解挖掘潛在的市場機會,并通過開拓新資產類別、創設新運營模式來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以范達集團為例。其抓住黃金投資、大宗商品市場與自然能源、新興市場、ETF等領域的發展機遇,積極通過產品研發與創新滿足市場的潛在需求,并因此鞏固了其在細分領域的優勢地位(見表2)。富達則通過創新基金超市平臺、直銷代理人等形式,提升投資者的基金購買體驗,進而擴大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增強了 產品的銷售能力。

表2 范達集團產品創新舉措
金融科技賦能業務發展的典型案例為貝萊德自主研發的阿拉丁系統。該系統通過持續的信息技術投入,整合數據與流程,打通不同業務平臺,實現了合規、風控、運營、交易、技術的全鏈條覆蓋,有效降低了集團運營成本,提升了風險管理精度,并成功利用系統多年數據的積淀對外輸出解決方案及技術能力,成為集團品牌建設及創新贏利點。2020年前三季度,貝萊德技術服務收入達到8.34億美元,一定程度平抑了經濟周期等外部因素給集團帶來的投資盈利波動。
資管領域多年領先地位的保持,離不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領先資管公司通過營造強有力的內部控制環境,確保風險控制措施在公司內部得到有效的執行。以路博邁的實踐為例。路博邁設置了專門的投資和運營風險團隊,風險專家作為每個投資團隊投資組合構建過程中的獨立補充,與公司信息技術、運營、法律、合規、內部審計等部門合作,推動投資與運營的風險審查。公司首席風險官直接向CEO匯報,以確保避險措施能夠得到及時調整和有效落實。
路博邁100%為員工持股,富達國際由創始家族、管理層和公司員工共同持股,聯博集團員工持股也占公司總股份的13%。外資資管巨頭通過廣泛的員工持股、基于中長期的績效考核和多元化激勵機制,避免因對短期利益的追求而給公司長遠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促進可持續的穩健經營。
除以上分析的要點之外,穩健的投研能力、高效的人才選拔及培養機制、品牌及渠道建設能力等,亦是國際資管巨頭的傳統核心競爭力。
外資資管巨頭多年發展、沉淀的投研能力、全球資產配置能力、產品創設及運營模式創新能力、金融科技水平、風控能力及公司治理機制等,均可運用于境內公司;此外,其龐大的規模與體量帶來的邊際成本降低,也可為其帶來定價方面的優勢。
從資產端看,外資公募雖已在國外積累了多年的ETF等指數工具創設經驗,擁有較為全面的產品線布局,但這亦是國內頭部基金公司近幾年的重點發力方向,外資公募入華在此方面不具備先發優勢。
從資金端看,外資公募入華后在銷售渠道建立方面尚需時間,零售渠道方面的客戶積累、品牌建設相比境內基金公司亦有差距。
除此之外,外資公募強悍的投研能力要在國內資本市場得到充分發揮,也需要一定的適應周期,合規運營與境內監管環境的銜接亦需磨合,人才積累及培養也難以一蹴而就。相較之下,境內基金公司更具本土化優勢。且因基金業頭部效應明顯,外資公募在國內基金市場立足和發展還需要母公司持續的戰略投入。
外資公募的機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我國資管新規的出臺、科創板的推出、創業板注冊制改革、基金投顧試點等,為公募基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金融科技應用的深入,孕育著行業格局變化的力量;我國居民財富總量的上漲、快速發展的經濟基本面,使得國內資產增值潛力相比發達市場仍具優勢;教育水平的提升縮小了頂尖資管巨頭的人才需求差距。總之,國內政策、市場、人才、行業格局等均為外資公募在華的發展壯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相比發達市場,國內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境外投資者占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近年來國內基金公司也紛紛通過管理授權、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促進公司的內生發展,包括:通過科學的選拔與培養機制充分挖掘人力資源潛力;通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戰略轉型,提升為客戶的服務能力;通過金融科技的應用提升投研能力和運營管理水平。這些逐步縮小了國內基金公司與頂尖資管公司的差距,外資公募入華勢必會面臨國內基金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等的激烈競爭,給其生存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入開放,我國基金業將迎來更多國際機構同臺競技。面對外資入局引發的“鯰魚效應”,境內基金公司積極把握變革窗口期,優化戰略布局、完善公司治理、借鑒外資優勢取長補短,具有重要意義。
行業二八效應下,牌照紅利漸失,中小基金公司應當根據資源稟賦(投研能力、渠道流量情況、金融科技實力等)及戰略定位,在對市場需求進行精細拆分及研判的前提下,以客戶為中心,制定差異化發展路線,形成自身在主動管理、指數及量化投資等垂直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頭部基金公司則可在布局全面產品線的基礎上,著力強化部分重點領域的競爭力,通過發揮創新能力,打造滿足國內本土需求的特色產品。
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情感分析、知識圖譜等前沿人工智能技術在投研領域的應用,顯著提升了信息獲取的廣度與信息處理的速度;合規、運營、風控的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降低了中后臺的管理成本;智能投顧等技術在零售端的應用,提升了客戶體驗,增強了基金公司的渠道能力;分布式系統架構的轉型,助力基金公司在原有技術架構穩定、安全的基礎上構建敏捷、開放、高伸縮性方面的優勢。從科技支撐業務創新到科技引領業務創新,善用金融科技將有效助力基金公司降本增效。這也要求基金公司強化數據治理,確立清晰的數據治理章程和工作機制,確保數據的及時、準確、統一、完整,以高質量的數據治理支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從開放較早的中國臺灣地區市場發展經驗看,全球資產配置能力或將成為遠期基金業重要的博弈點。截至2020年10月,中國臺灣投信投顧業管理資產總規模6.68萬億臺幣,其中境外基金總代理本土投資人持有的資產總額3.36萬億臺幣,跨境配置需求旺盛。
目前我國國內基金公司在跨境投資、全球資產配置方面距離頂尖資管機構尚有差距。隨著國內投資者對于境外資產配置需求的增加,基金公司可在優化現有投研體系的基礎上,逐步提升海外市場投資分析能力,強化市場調研、產品設計、渠道銷售、投資管理、風險管控等全流程的制度建設和人才儲備,分散單一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實現長期穩健收益。
基金公司要實現長期穩健的發展,需要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和基于中長期的考核機制,構建科學的人才選拔、培養、晉升體系,為投資經理提供專注核心投資能力的土壤。具體可通過以基金經理名字命名基金產品、資產跟投、股權激勵、獎金遞延機制等形式,來增加核心團隊的穩定性,緩解基金公司的人才流失問題,促進人力資源與公司的共同成長,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此外,激勵機制的設計應注意與公司發展階段相適應,確保投資者與管理人利益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