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沈陽農業大學黨委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對僑界群眾思想引領,作為第一位要務,作為解讀當代中國的鑰匙,我們在工作中,立足新起點、實現新發展,堅決用這一思想指導、謀劃、推進和檢驗僑務工作,切實把習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落實到僑務工作和建設之中。學校僑聯在黨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始終把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作為國際化辦學的重要資源,作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力量,著力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團結調動歸僑僑眷積極投身學校建設發展,開創了僑務工作新局面,榮獲國務院僑辦授予的“2017年度全國為僑服務公共示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沒有黨就沒有僑聯,僑聯是為黨做僑界群眾工作的。政治性是僑聯的靈魂,講政治是僑聯第一位的要求。學校僑聯始終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首要突出的位置,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關于僑務工作的重要論述為重點,夯實歸僑僑眷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貫徹黨的僑務工作方針政策,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市委、學校黨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并結合新時代僑聯工作的新要求、僑聯改革發展面臨的新情況和高校僑務工作特點等問題進行深入研討,做到思想統一、行動自覺。
為切實發揮高校僑界代表人士思想庫、智囊團的重要作用,僑聯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2018年7月,李天來院士被沈陽市僑聯聘任為特聘專家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于志國、齊明芳、蘇芳莉、張志宏、須暉被聘為首批特聘專家。他們通過建言獻策、舉辦論壇、僑情專報等多種方式為提高僑聯參政議政水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2017年12月,學校被授予“沈陽市僑之家示范單位”稱號,“僑之家——沈陽農業專家學者委員會”正式掛牌。
為加大僑務工作力度,學校僑聯認真學習貫徹《國家僑務工作發展綱要(2016-2020年)辦法》《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沈陽市歸僑僑眷身份確認工作管理辦法》等文件,把涉僑法律法規納入普法宣傳重要內容。
學校僑聯以“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為主題,當好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歸僑僑眷家中有大事小情,僑聯必到家中慰問,解讀涉僑政策,協調解決困難。積極配合黨委統戰部兩次承辦沈陽市僑聯系統乒乓球賽,承辦了沈陽市僑聯東部片區主題活動。在沈陽市僑辦的大力支持下,高標準建設了“僑之家”,邀請僑辦領導來校與專家座談,為歸僑僑眷作報告,并承擔了沈陽市專家學者委員會農業分會的任務。
學校僑聯堅持政治引領,經常組織歸僑僑眷赴遼沈農業生產一線參觀考察,引導專家胸懷全局、報效祖國,以專業優勢服務農業、農村、農民,取得了豐碩成果。
沈陽市僑聯副主席李天來院士三十余年如一日勤奮工作,為解決中國蔬菜周年均衡供應和農民增收、為培養合格的蔬菜領域專門高級人才傾注了全部精力。2016年,李院士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17年,李院士團隊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2018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2019年,獲評全國模范教師;2020年,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獎狀。
學校僑聯副主席張志宏教授帶領團隊潛心草莓育種、組培育苗及高效栽培技術研究,選育出“艷麗”“月華”等一系列草莓品種,從而徹底改變了“中國土地種的全是外國草莓品種”的局面。
為鼓勵更多僑界專家為“三農”事業做貢獻,近年來,學校僑聯先后在東港十字街鎮、建平縣、黑山縣、義縣等地和沈陽皇冠藍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僑界專家報國建功基地”。2017年9月,與沈陽市僑辦聯手在康平縣方家屯鎮建立了“僑愛工程——寒富蘋果栽培示范基地”。
僑務干部要“當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成為僑務工作的實干家”,為建設“全國一流、東北特色、沈農品質”的高水平大學貢獻智慧和力量。在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背景下,2015年底,繼李天來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又引進了陳啟軍、張樹義團隊,陸續涌現出了以歸僑僑眷等為代表的“‘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杰青”“優青”“青千”“青年長江”等高端人才13人,產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17位,先后引進301名博士來校任教。
正是在以廣大歸僑僑眷等高層次人才為中堅力量,包括僑務干部在內的全體沈農人的共同努力下,學校著力打造“四層次”人才和“四層次”學科計劃取得顯著效果,初步形成了具有農業特色的學科集群,一級博士點學科從原來的6個增加到10個,博士后流動站從6個增加到8個。獲批5個國家級重點研究項目,35個課題,165個子課題。“十三五”以來,科研經費總額達9億元,人均科研經費在全國農業高校中排名第四,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四十。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國際化辦學,2016年在全國農林高校中率先啟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留學生從“十二五”之初的7名增加到目前的402名,與29個國家的56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十二五”以來,國家級和省級領導蒞校指導工作達34次。
堅定不移跟黨走,為黨和人民事業凝聚僑心、僑力、僑智,就是僑聯的初心和使命。1952年建校之初,學校就有歸僑、僑眷及外籍親友百余人。其中,歸國華僑14人,港澳同胞3人。學校黨委在當時就成立了僑聯小組,陳金安先生、洪建源先生都曾先后擔任僑聯小組的組長,這些老一輩歸僑僑眷為沈陽農業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目前,學校有歸僑僑眷200余人,并于2020年6月召開了第六次歸僑僑眷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一支由17人組成、平均年齡為41歲的新一屆僑聯組織。新一屆僑聯表示要繼承老一輩的光榮傳統,充分發揮僑界人才薈萃、聯系廣泛、融通中外的優勢,初心不改、使命不渝,勇于擔當、接續奮斗,滿腔熱情、千方百計為僑胞服務。充分發揮僑胞民間交流大使、民心相通橋梁紐帶作用,用豐富的事例、鮮明的視角、生動的語言,講好沈農故事、沈陽故事、遼寧故事、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發展理念,闡述中國政策主張,讓世界充分了解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遼寧和沈農。特別是要用親身經歷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詮釋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凝聚起同圓共享中國夢的磅礴力量。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不忘奮斗初心、牢記報國使命,積極參與沈陽新一輪振興發展,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建設“全國一流、東北特色、沈農品質”的高水平大學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