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彥喆 ,羅春喜,聶峰
(1.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澳門999078;2.酒泉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酒泉735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農民收入也得到了可觀的改善。但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當中,農村與城市在收入上存在較大差距,城鄉發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當前重視環境保護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在堅持綠色生態導向的基礎上,全面推進農業農村可持續性發展是應當深入研究的問題。
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制定長時間的規劃才能夠解決重點問題,在這過程當中,金融的基礎性力量十分重要,隨著我國一系列方針的提出,金融從虛擬走向實體已經成為必由之路。而綠色金融正是當前時代下實體經濟的重要抓手,綠色金融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支撐著鄉村可持續建設,創新發展方式改變以往金融服務的缺陷,對鄉村振興當中的短板實行精準供給,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但是,當前我國綠色金融在鄉村振興產業當中的發展還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綠色金融和鄉村振興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失衡。從供給方面來看,綠色金融是新提出的概念,雖然得到了政策的廣泛支持,但是畢竟缺乏長期發展的根基,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成長過程當中會面臨著信息來源不對稱、定義模糊等現實問題;同時,綠色金融缺乏長期的政策支持,沒有先前實踐經驗為其提供方法論,也缺乏必要的參考數據,在外部環境之上,綠色金融在我國需要面臨著鄉村發展失衡等長期以來未解決的問題,陷入了孤軍奮戰的窘態。因此必須要形成比較完備的綠色金融體制,擴大綠色金融的供給端。另外一方面,當前我國幾大商業銀行雖然對綠色金融有所供給,但是數量較少,來源有限,在當前現狀下,農村綠色金融主要是靠中小型的金融借貸機構提供資金,制約了綠色金融的內部發展。[1]政府等有關部門沒有認識到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是迫于外界的工作壓力和政績考核等要求來開展形式化的金融服務,這就導致了我國市場經濟無法滲透到綠色金融領域,使綠色金融缺乏服務意識和市場性價值,逐漸與鄉村振興的要求相脫節。除此之外,市場金融的風險大于收益也會導致綠色金融作為金融產品暴露其與生俱來的危機。從需求的領域來看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的資金幫扶,鄉村建設也少不了金融資本的參與。我國農村發展的需求資金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從政府財政出庫,這就造成了鄉村振興發展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但是鄉村綠色項目投資周期較長,在收益上存在一定風險,無法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其中,市場調節機制會導致綠色金融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應有的回報,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綠色金融本身存在的供需矛盾。現階段鄉村振興資金短缺已經成為愈演愈烈的嚴重問題,也是制約鄉村踐行可持續綠色發展政策的主要障礙。
制定綠色金融長期發展機制需要從多方面入手,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發揮對市場的調控和引導作用,以出臺政策的方式為綠色金融制定具有法律保障的發展規劃和路徑,引導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綠色金融發展制度。發揮商業銀行的支持性作用,以政府角度向社會發出扶持綠色金融發展的信號,起到廣泛引導的作用,加大政策的幫扶。在稅收優惠等貨幣政策上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來支持鄉村綠色金融的發展,補齊之前的短板和薄弱環節,使綠色金融呈現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政府等有關部門需要承擔積極作為的責任,加強有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和協作,以政策指引加強綠色信貸等項目的建設,重點突出綠色金融的環保意義,使綠色金融內部標準統一化,同時應當采用兼容并包的管理思維幫助綠色金融控制市場風險,加快資金周轉的速度,吸引社會投資。[2]以政府的力量牽頭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到綠色金融經營當中,啟用風險評價機制,增加綠色金融發展的內生力。
市場是綠色金融運行的主要載體,應當加強市場規范的建設,為農村綠色金融構建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體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提高綠色金融的市場化水平,滿足市場需求,結合實際情況,圍繞著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吸引普惠金融等多種形式的信貸投資。開展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金融服務活動,采取多種方式降低綠色金融項目投資風險。應當注意加強綠色金融的可持續性發展,利用市場調節功能,緩和風險和收益之間的杠桿失衡,將綠色金融的市場機制搞活,使綠色金融具有內在發展的動力,真正做到簡政放權,使綠色金融能夠自由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讓市場調節綠色金融的相關配置實現金融本身發展的可循環,調動市場資源支持鄉村振興戰略。[3]
從社會角度來說,應該加強社會力量對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快第三方評級機構等專業性金融機構的加入,為綠色金融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參與制度;應當建立綠色金融人事管理制度,加強工作人員的培訓,吸納優秀人才,提高團隊的專業化水平。特別是應當注意引進具有金融、環保和法律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調動多方面的資源,加強與政府有關部門的協作,開展綠色金融研討會,提高綠色金融的社會發展水平;應當提高社會對綠色金融的信譽度,加強思想宣傳,對鄉村進行綠色金融的知識普及,創造良好的社會發展環境;借鑒有成功經驗的國家金融策略,相互學習,致力于形成適合我國本土鄉村發展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調動社會、政府、市場三方面角色的共同作用,共同建立綠色金融發展長效機制。
當前我國的金融體系以商業銀行為主導,因此綠色信貸是我國綠色金融實現的主要方式,也成為了進行綠色融資的主要渠道。以往的數據表明,我國綠色金融當中綠色信貸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隨著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提出,我國綠色信貸大多數都投向了綠色能源、交通等兼具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現代項目當中。但是這一過程仍然有上升的空間,比如綠色循環垃圾處理等項目,雖然能夠提高鄉村建設的水平,但是就其經濟價值來說,往往收效不大,卻風險甚高,資金回轉的速度較長,擔保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綠色信貸望而卻步。因此,應當著重解決以上問題,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拓寬綠色信貸的投資覆蓋面,政府等相關部門應該體現看得見的手的實際價值,結合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特點和金融產品的市場需求,為綠色信貸指明投資方向。規定重點投資領域,從政策的角度支持綠色信貸鄉村投資建設,激勵綠色信貸在鄉村建設多個項目進行均衡投資,商業銀行等機構應當加強擔保方式的創新速度,使綠色信貸獲得更大規模、更有保障的擔保機制,解決綠色金融投資當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這項工作應當由政府領頭、金融機構輔助、社會配合,共同搭建綠色信貸投資平臺。更應當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建立共享型綠色信貸數據庫;另外一方面,應當加強對金融投資部門的監管,加速綠色信貸的改革和創新,使經濟資本系數呈現差異化分布,對綠色信貸的業務辦理流程進行簡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開設綠色金融專項服務通道,向社會釋放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信號。
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迅速發展,綠色債券的銷售量也呈現階梯式增長,表現出可觀的市場發展力,在全球綠色債券當中處于銷售領先的地位。但是在我國綠色債券的總占比量仍然較低,當前綠色債券主要是以商業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為主要形式,缺少其他不同類型的綠色金融債券業務。因此,當前我國綠色債券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應當加強綠色債券服務和產品的創新力度。明確綠色債券的發展方向,在鄉村振興的多個領域例如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環節投入更多的債券支持,貫徹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目標。政府等有關部門應當使金融機構與綠色債券之成協同合作的態勢,鼓勵清潔能源的證券化發展,利用財政補貼等政策優惠,降低綠色債券的發行成本,增加綠色債券的商業收益提升投資者的信譽度;另外一方面,應當結合我國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分階段推出鄉村振興戰略專用綠色債券,或者開辟鄉村振興專用證券渠道,以服務和債券本身的改良和創新增加資本的回收率。
我國綠色金融應當采取多種方式找出適合當前階段的發展路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在發展當中體現出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走出綠色金融的發展困境,利用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方面的資源,開辟屬于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全面助力鄉村振興計劃的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