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員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或者構造經濟業務來改變對外披露的財務數據以美化財務報告的行為。管理人員可以通過盈余管理活動來管理企業的短期績效,從而使個人利益達到最大化,例如通過盈余管理達到目標績效以使自身績效薪酬最大化。自戀型CEO為尋求社會認同感和稱贊,往往會高估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如果他們預計無法達到設定的目標,通常會操縱公司的利潤,通過虛增向公眾報告的公司業績來獲得獎勵、稱贊和尊敬。所以CEO自戀會增加公司參與盈余管理行為的傾向,而他們的自我欽佩和優越感正是他們避免潛在不利結果的驅動因素。而CEO做出的這些決策不僅會對其自身利益產生重大影響,還會對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產生重大影響。基于此,本文從CEO自戀的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而提出防范措施以減少盈余管理行為,創造良好的資本市場環境。
自戀作為一種獨特的人格特質,既包含認知層面的因素,也包含動機層面的因素。
在認知層面上,自戀一般伴隨著對個人優越品質的信仰,自戀的個體認為自己在才能、領導力、創造力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能力,且認為自己遠遠比其他人優越。因此,自戀者極具信心,認為他們完成任務的能力遠高于其他客體對他們的客觀評價。
在動機層面上,自戀者具有強烈地自我肯定及被肯定的動機,他們自身的優越性需要得到外界不斷地肯定。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尋找和補充 “自戀維持劑”。這種“自戀維持劑”可以少量從自身獲取,比如從內心不斷地肯定自我或者貶低他人,然而大部分的“自戀維持劑”只能通過他人的肯定、稱贊等行為中獲得,只有這樣自戀者才能體會到滿足感。
CEO作為企業實體中擁有最高地位的領導,自我高估、自我陶醉非常有可能發生。研究表明,自戀型領導做決策時更喜歡冒險,具有自戀傾向的CEO會偏好非平穩的發展戰略,并且導致企業表現出非平穩的業績。Chatterjee和Hambric(2011)發現CEO自戀傾向與關鍵績效指標(如績效和收購強度)正相關,收購方CEO的自戀程度越高,他們為了獲得公眾的稱贊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優越感,就越可能采取大型的“賭博性”行為,他們發起并購交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完成并購交易的速度也會越快。Buyl等人(2019)對CEO任期與盈余管理行為之間關系的調查表明,CEO傾向于在任期的初期夸大收入以增強聲譽。
本文認為,首席執行官的自戀傾向激起了他們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和掌聲以重申其積極的社會形象的強烈渴望,因此,自戀型CEO會積極主動地尋求能夠引起公眾關注的機會。更不用說當他們預計無法達到設定的績效目標時,會通過盈余管理來提高業績,進而提高自己的個人形象。
盈余管理主要有兩種方法: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前者的產生是由于管理人員對會計政策進行有選擇的使用,從而對會計盈余進行操縱。后者是指管理者通過構造真實交易活動或控制企業相關活動的發生時間,以操控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的盈余管理活動。
研究表明,自戀型CEO為了達到較高的個人目標以及分析師的預測,他們可能采取應計盈余管理,比如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來操縱會計數據,也可能通過真實盈余管理來操縱盈余,比如操縱銷售(通過提供銷售折扣或放寬信用政策來吸引顧客大量購買,臨時性的增加企業銷售量,加速收入的確認時間)、操縱生產(大量增加生產來降低單位固定成本)或者減少酌量性固定費用(廣告費用等)。
自戀型CEO往往偏好真實盈余管理,雖然采用真實盈余管理策略意味著這些構造的交易可能并不一定反映最佳的經濟決策,因為管理者一味地操縱銷售而不管與這些銷售有關的現金流量的一部分在將來是否會流入企業實體。而自戀型CEO往往會低估盈余管理的成本,因為他們始終相信自己有能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其次,因為真實盈余管理很難被監管機構和審計師識別,自戀型CEO更傾向于采取真實盈余管理來操縱企業盈余,以期將企業經營業績的增長歸功于自身卓越的能力,從而得到公眾的認可和贊賞。
在現代公司中,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對于企業的經營決策、企業戰略和未來發展,CEO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主要決策人和負責人。而自戀型CEO,他們自身的優越感使得他們更迫切地渴望得到公眾的認可和稱贊,這會增加他們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一方面自戀的CEO為滿足自戀需求,更容易高估企業業績水平,做出樂觀的盈余預測,當實際盈余沒有達到預測盈余時,為了個人形象以及被公眾贊賞,會更傾向于進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成本,如被發現后聲譽遭到破壞,受到法律法規制裁等。自戀的CEO更大膽地相信在自己身上發生法律制裁等壞事的可能性很小。由于自戀CEO認為在自己身上絕對不會發生這種壞事,因此會低估盈余管理的機會成本。
針對企業所處的不同經營環境和不同生命周期選擇自戀型CEO。自戀型CEO具有冒險精神,更容易適應快速變化的行業以及處于高速成長階段的企業。
完善監管機制,擴展監管角度,增加對CEO自戀特質的關注。真實的盈余管理操作更加隱蔽,由于其并不一定反映最佳的經濟決策,可能會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會影響資本市場的效率。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積極發揮內部監控的作用,并充分發揮外部審計師的監督職能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