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隨著氣候變化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全球討論最多的政治,社會和商業問題之一,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和碳稅等出臺了應對全球變暖挑戰的法規,其他一些國家(如澳大利亞,日本),我們預計碳披露將繼續增加。特別是碳披露正在成為大型企業的標準。然而,盡管碳披露有所增加,但它在多大程度上與碳績效改善還不清楚。這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因為它涉及組織在改變披露時是否改變其績效這一基本問題。遵循合法性和管理觀點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我們重新審視了碳披露與績效之間的關系,并重點關注了披露可能(或不可能)產生的變化。
管理和報告碳排放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公司的歡迎。安永的調查發現,超過75%的大型跨國公司已經制定了碳減排目標并披露了碳排放信息,另有16%表示計劃在五年內這樣做。同樣,畢馬威調查顯示,45個國家前100家公司中有73%公開報告了他們的社會和環境責任活動,比2008年略增長50%。碳披露項目是企業對日益增長的碳排放需求的一種自愿但更直接的回應,到2016年,世界領先企業中有97%已經制定了碳減排舉措,85%制定并報告了絕對或相對碳減排目標。
迄今為止,合法性的觀點在審查誰披露信息以及為什么公司披露環境信息方面是普遍存在的。在這個研究方面,商業活動被認為是對外部壓力和激勵的反應。企業被定位為適應性實體,對利益相關者表達的環境挑戰作出反應。以合法性視角審視環境披露的研究表明,較差的環境績效者更可能披露更多,更好的信息,因為他們必須合法化和補償其不良績效。然而,這些研究幾乎沒有考慮公司以后可能采取的行動和變化。是否公司披露碳信息以確保合法性,而不會進一步改變業績?一個可能的結論是,一旦披露被有效地用來當作低績效的合法化工具,管理層就沒有動力來提高績效。
從合法性的角度來看,商業公司及其活動需要與其經營的社會制度的價值一致將合法性定義為對實體的行為的感知或假設,認為其在由規范、信念、價值觀等社會體系內,是否是可取的、恰當的或合適的。為了回應社會期望和各種利益相關者壓力,公司增加了對社會和環境信息的披露。畢馬威的調查顯示,在250家最大的公司中,超過50%的公司將改善利益相關者關系作為報告理由。這表明披露可以作為合法性工具來證明公司遵守社會規范和符合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從而保證公司的社會生存和成功。風險管理的失敗是許多公司經營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受到了學術研究的支持。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全面風險管理,近年來,在公司治理視角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趨勢已經發展為一種綜合的、企業范圍的方法,用于評估可能影響公司目標實現的風險,并制定應對這些風險的方案。隨著董事會和公司高層開始關注企業風險管理(ERM),這種趨勢使得傳統的風險管理迅速被企業風險管理取代。許多研究人員已經廣泛認識到ERM在管理現代企業所面臨的風險組合方面的重要性。
“外部性內在化”的管理觀點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從合法性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含義。它認為,雖然公司最初可能會因為響應公眾的壓力和信息需求而作出反應,但環境披露和可持續發展報告可能會創造一個機會來影響決策,并為公司提供更好表現的動機。以往的研究發現,表現較好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好消息”要披露,而較差的表現者可能難以復制他們的業績。也就是說,模仿變得困難但競爭優勢是可以得到保證的。這表明披露可能是企業在組織中創造動力來改善社會和環境績效,創造價值和利益,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并影響公司估值的一種方法。在這方面,增加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和范圍的壓力可能會促使企業致力于可持續性和環境績效的改善。然而,迄今為止,關于個別企業的披露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環境績效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少有經驗證據。
盡管提高碳披露水平的高暴露企業仍然傾向于提高其碳績效,但積極的聯系并不強,尤其是對于減少范圍1排放。以往的文獻表明,污染嚴重企業更可能因違反社會合法性而受到威脅,因此,他們更愿意積極地披露更多的信息,以維持或實現社會合法性。這項研究的結果似乎表明,實施報告更多碳排放倡議的動機還沒有促使重排放者更好地應對碳績效的挑戰。這可能響應了前人的研究,采礦和資源,化學和石油等環境敏感行業往往報告更多的環境信息,更加了解環境成本,但其環境管理控制程序與其他行業沒有顯著差異,這些行業可能會限制其實際績效改善的范圍。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如果碳披露能夠改善,那么企業就有動力有能力利用披露作為“外部化內在化”機會來創造變化并改善其碳績效。這引起了現有文獻廣泛的爭論,例如披露是否是碳績效不佳的理由,或者哪些公司更愿意披露碳信息。公司是否在披露之后進行實際變更對利益相關者和自然環境更為重要。外部變化和價值創造機會的發現超出了以前的辯論,僅僅是基于披露和績效之間關聯的層次分析。然而,這項研究還顯示,對于高環境風險的公司和污染嚴重的企業而言,“外部化內在化”視角并不那么強大和顯著。這反映在碳披露的變化與隨后的碳績效之間的積極但相對較弱的聯系。
未來的環境和碳政策應該更多地注重支持管理層和員工提高實施績效評估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而不是提供更多的報告和指導方針。政策需要朝鼓勵碳會計的發展和應用,以及實現預期碳減排目標的成本核算工具和方法的方向制定。有學者研究強調了缺乏對可持續性測量工具的參與和應用。以及不同會計工具的實證結果揭示了不同程度的環境績效的有效性,證實引導企業實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