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東 何顯運
(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510)
2019年4月4日,國家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國家教育制度改革方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勢在必行。但是高職實訓課程作為證書考核的基礎,是高職課程中理論和學習應用紐帶,提升高職實訓課程教學質量極為重要。構建實訓課程評價體系成為實現“1+X證書”的重要基層制度。同時將職業證書和比賽證書等關鍵指標歸納到考核體系中,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繼而保證高職實訓課程教學質量。
KPI全稱為關鍵績效指標,基于關鍵績效指標則是將關鍵參數進行設置,計算權重,量化管理指標的企業管理工具。延伸到教育教學中,針對學習主體,建立明確切實可行的KPI,衡量學生學習效果,達到最終的教學目地。
KPI符合一個重要的管理原理“二八原理”,因此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采用關機績效指標,有利于實現課程實訓目標,讓學生學習有所側重,掌握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去了解、學習、掌握這門課程。
層次考核評價體系:在管理學上,員工績效考核選用根據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層級按照不同的指標對員工進行考核評價。參考企業管理員工績效考核評價方式,延伸課程層級考核評價概念,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制定不同的考核評價,而且所設置的考核評價有利于提升整體教學質量[1]。
在高職實訓課程方面,結合教學經驗,針對機械類計算繪圖軟件課程考核評價方面,將學生劃分多組,設定為相對熟練、一般和基礎入門;針對不同小組設置不同的考核內容,完成學生的考核評價。
在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專業核心實訓課程一般設置在大二年級。二年級學生相較于大一新生,在學習態度、學生自主性以及紀律性大幅度較低,在一些課程上學生到課率不足50%,教與學過程中只有“老面孔”的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降低,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因此部分學生知識技能是無法獲取的,如果考試選用統一考核評價方式或者統一考核題目/指標,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到課的同學,既無法科學的評價其學習效果,教師也無法通過考試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傳統的、單一的教學評價模式無法進行合理的考核,不利于提升教學質量。
在本次研究中,以計算機機械繪圖課程為例,該課程作為機械類專業的核心技能之一,是專業必須要掌握的基礎技能。現階段計算機機械制圖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學期末仿繪考核,即教師將要畫的圖形以圖片或者幻燈片形式發送給學生,學生分析圖形,根據特征在計算機軟件上進行繪制。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以下缺點:
①考核答案存在統一性、可復制性,存在一部分學生為了獲得“優良”的評價,直接復制一份答卷或者CAD圖形上交,考核僅僅是考核了優等生的學習效果,對于差等生考核意義較差;
②考核題目一致,考核題目難度層次劃分欠缺,沒有統一標準,考核過程中題目設置隨意性較大,沒有嚴格按照基礎題+提升題等進行。
結合上文的論述,在計算機軟件繪圖課程方面,最終考核方式采用的仿繪考核,考核效果存在不足。在實訓課程考核方面,諸多高職院校沿用了“4+6”模式,即40%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對于實訓課程而言,側重于形式而減弱了實效考核。平時成績設置方面,也多以到課率為主,而到課率并不能代表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可以用單一的到課率作為關鍵績效指標來判定學生學習效果。綜上所述,添加有效的關鍵績效指標,優化最終考核模式是保證實訓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的重要思路。
計算機機械制圖是運用專業軟件對零件、工程圖進行繪制三維或者二維圖形。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通過控制主機,可以將不同的題目精準發到每一臺實訓機器,因此對于層級考核提供了基礎物質條件。
層級考核的難點是如何做到精準分組,這個是整個層級考核的難點[2]。因為相較于教學過程中,企業層級考核的基礎是企業崗位有何明顯的層級劃分,高級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以及基礎員工。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以關鍵績效指標的過程性評價模式,將學生對于實訓技能的掌控度劃分為熟練、一般以及基礎入門等多個等級。在指標設定方面,將職業技能證書和比賽等能充分體現學生實操水平的納入評價體系,并且有效設定關鍵績效指標,其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關鍵指標表
作業完成情況良好 14~20一般 7~14不及格 0~7課外活動情況國家級、省級、市級獲獎/專業高級證書 20校級或者區級獲獎/專業中級證書 15專業初級證書 10
表1中所指的課外活動包括:各省市的競賽比賽獲并獲取有效成績,同時考量關聯度。通過上述五個指標,對學生進行初步劃分,然后進行層級考核,為層級考核提供了量化。
學生KPI設計方面,很多應用型高等院校過度重視技能情況,單純的以學生獲取職稱證書或者獲獎情況評價學生課業,無法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因此在KPI設計方面,采用多樣化設計。
將到課率、課堂表現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等共同列為關鍵性指標,如果一個學生沒有紀律性、沒有團隊概念,這樣的學生也是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因此在重視技能的情況下,合理設置指標,通過權重設計,有利于實現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
對于上述五個指標,每個指標對于學生情況的反映權重并不是相同的。在實際實訓課程中,存在學生到課率較高,但是大都在玩手機,沒有投入到學習之中。因此對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有著不同的權重,如表2所示。運用優序對比法對對權重進行設定,優序對比法通過各項因素兩兩比較,充分考慮各項因素之間的互相聯系,從而確定其權重。
表2 優序對比法權重設置
根據表1和表2,給出實訓課程學習效果評價公式(Te,Training effect)如式1;
Te=0.16SA+0.18SB+0.18SC+0.18SD+0.32SE(式1)
式中:Te —實訓效果
SA—到課率分值;
SB—中期考核成績;
SC—課堂表現情況;
SD—作業完成情況;
SE—課外活動情況;
實訓課程設置:計算機繪圖課程開設課時為64課時,作業布置15次。
①若同學A學期到課課時為48(15)課時,作業完成情況為12次(16分),未參加任何形式比賽(0),課堂表現為良好(15分),中期考核情況良好(15分)
②同學B學期到課課時為20(6分)課時,作業完成情況5次(7分),參加省賽獲獎(20分),課堂表現良好(15分),中期考核情況良好(15分)。
如果在沒有設置權重的情況下,A和B同學的實訓效果計算可得:
A:(15+16+0+15+15)*20%=12.2分
B:(6+7+20+15+15)*20%=12.6分
學生A和學生B兩者的實訓差值僅為0.4,偏差較小,兩者培訓效果基本相同,均為一般。但是這一評價和實際情況存在矛盾,學生在該項課程比賽中獲得省級獎項,表明在該課程技能操作方面較為熟練,并對理論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因此通過傳統的累加計算,無法準確評價學生學學習效果和學習差異性。
按照公式1計算可得:
A:0.16*15+0.18*16+0.3*0+0.18*14+0.18*15=10.5
B:0.16*6+0.18*7+0.32*20+15*0.18+0.18*15=14.02
學生A和學生B實訓差值為3.52,相較于差值0.4,偏差變化幅度為880%,結合實際教學和實訓觀察,學生B在實操能力方面優于學生A。但是在課堂到課率和作業完成情況A優于B。同時B雖然獲得了14.02,根據表1劃分,B也僅僅是剛剛超過一般情況,因此實訓課程想要再次提升,還要提升個人的到課率和作業完成情況,不斷加強知識學習和鞏固。
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建立了關鍵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對實訓課程的實訓效果進行了詳細評價,將學生實訓效果進行統計,將學生分為入門級、一般級、中級和高級,若學生獲取了相應的資格證書則認定其為相應的等級。針對不同的等級,并且制定四級實訓題庫,分為入門實訓題庫、一般實訓題庫、中級實訓題庫以及高級實訓題庫。在最終考核之前兩周,將相應的題庫發送給學生,入門級學生要完成入門級和一般級練習;一般水平學生需要練習一般級實訓題和中級實訓題;中級和高級水平的學生完成中級和高級實訓題,具體的最終考核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最終考核比例設置
通過有針對性的設置題目,讓學生能夠觸及上限,想要獲取更高的成績,就需要去挑戰極限。層級考核的有益之處體現在:
①層級考核,更加有利于了解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的情況,對熟練、一般以及基礎入門的小組采用不同的考核指標/題目,更加清晰的了解學生的技能上限和技能下限;
②層級考核,更加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成就感,現代教育提倡鼓勵式教育,采用層級考核,提升學生自信心,有利于技能學習的延續性;
③層級考核,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不足,熟練的學習復雜操作,不斷提升技能,入門學生通過基礎操作,不斷強化記憶,保證整個教學效果。
通過對計算機制圖軟件課程進行研究,引入管理學中的層級考核,將學生劃分為熟練、一般以及基礎入門等三個等級,然后設定不同得考核方式或者考核內容,來了解學生的上限和下限,將考核評價和課程特征相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自信心。但是在實際運用中,該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課堂表現、作業完成質量等指標如何更精確的量化,德育目標在評價體系中如何更加清晰明了,都需要更多的研究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