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婷
(重慶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 重慶 400054)
我國進入了新時代,高校學生美育工作的發展也迎來了新使命和新要求。2019年,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加強高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美育與高等教育的關系,強調了美育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基礎。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時代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次指出要將美育納入各類學生學業生涯的全過程,貫穿中國教育的全方位,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的遠景目標。高校學生工作是大學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優化學生工作的美育工作,為高校做好美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路徑指導和實踐依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努力探究大學生審美教育和實踐工作的路徑,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傳承中華的優秀美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鍛造新時代的美好心靈,塑造理性思辨的健全人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大業的先鋒隊和排頭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以重慶理工大學本科生為調研對象,調研該校學生美育工作情況,以期為重慶市同類屬高校探究美育路徑提供參考數據。該校學科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研究對象專業人數分布
本文針對該校的學生美育工作進行了問卷設計,包括:1)美育主題開展;2)藝術活動實踐;3)藝術賽事投入;4)藝術作品創作。共發放《高校學生美育工作現狀調查問卷》網絡問卷2884份,收回有效問卷2730份,男女比7:3。數據分析采用SPSSAU,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問卷數據分布 單位:%
由調查結果和表1數據可以得出:
1)40.98%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效果較好,有理工特色;
2)約60%學生對學校培養學生參加藝術賽事、營造良好藝術氛圍表示肯定;
3)“高雅藝術進校園”這一個選項,近98%學生認為活動有意義,而在不了解該活動的學生中,39.36%學生認為內容一般、表演乏味;
4)針對學校開展校園藝術實踐活動,只有24.76%學生積極參加,近52.87%學生認為,學校的藝術實踐活動開展有弱化現象,而參加了藝術實踐活動的學生中,58.17%學生受到學校評優加分機制影響。
5)88%學生參與到學生社團中,社團開展力度和活躍度較高。
圖2分別從校園文化作品的原創性、融合性及聯系性進行調研。47.12%的學生認為原創藝術作品的創意較好,57.74%的學生認為學生工作的美育活動在第二課堂中的的占比不大,大學精神如何影響校園文化的構建情況,褒貶分明,也算喜憂參半。
圖2 大學生對校園文化活動的評價
筆者認為,美,就是要養情。一是養情趣,二是養情操,三是養情懷,總結概括起來,做好高校學生美育工作,也就是要培養大學生在美育方面具備的九大核心能力,即表達美的能力: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鑒賞美的能力:發現美、體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創造美、發展美、傳播美。筆者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探索學生工作“4+N”的美育路徑新模式,即一個以“自強不息,求實創新”為大學精神的校園文化、一個普及性藝術實踐活動的育人體系、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平臺、一個高雅藝術進校園的浸潤式全覆蓋、N個藝術類社團培育。筆者從以下五個方面逐一闡述:
大學精神詮釋著真善美的本質, 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高校美育在大學文化的滋養與涵育下獲得責任和動力,以貼近生活的形式傳承大學的精神文脈和高尚情懷, 充分體現出文化對大學生人生價值的本真關懷, 承擔起“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的歷史使命[1]。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可以考慮在校級層面打造以“士繼公學”為主線,融入兵工血脈的紅色文化基因,策劃以“士繼之美”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精品活動,倡導和鼓勵理工學子開設藝術、服裝、音樂、廣告設計工作坊,開展原創作品的創作,并定期在花溪校區、兩江校區的校園內布展;組建學生宣講團,定期深入各班級、各黨支部、各團支部開展傳唱校歌和宣講校史的活動,讓每一個理工學子都感受學校的校園文化積淀和傳承;開創“士繼+”線上線下融媒體平臺,定期組織校園微歌曲、微電影、微動畫等學生原創作品的展示與推廣,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的校園文化氛圍,凸顯“重理工”精神的校風和學風。 院級、班級層面可以探索廣泛開展團支部美育活動,比如團支部logo設計,購買《中國書法》《中國傳統藝術》等美育讀本;舉辦“愛樂心動”主題團日活動,增強學生對藝術的感知力、鑒賞力、表達力。
實踐育人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整體性工程,必須尊重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不僅要“育智”,更要“育德”[2]。筆者認為,高校要做好普及性藝術實踐,首先要統籌校內外各種資源,力爭形成合力,努力搭建以藝術類教師導學、本碩學生翻轉、師生融合的“雙向”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育人體系,打通課內外兩張牌,凸顯“樂學+樂行”的知行合一,幫助大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和社會認知,將專業知識、藝術技能、社會發展三個維度有機結合。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學校層面要重點抓好國家級“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大藝展活動既是藝術競賽,也是展示評比,既是藝術盛會,也是學習交流,可以通過全校海選,逐層晉級,分類指導,選拔才藝優秀的學生代表學校參加市級、國家級的大賽;繼續抓好市級“校園之春”文化藝術活動,突出文化育人,創造一切條件滿足學生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院級、班級層面可以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學院專業特色、學生寢室特色,通過線上“全媒體+美育”,線下大學生藝術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培養特長,開展富有主題鮮明、教育特質、學生特點的普及性的文化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展示等大學生藝術實踐,引領廣大重理工學子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新時代,高校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意識形態復雜的外部環境。大學生的思想受外部復雜環境因素影響越老越深,他們的心理健康面臨著新風險與新挑戰。大學校園里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礙,因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的休學、退學現象,更是呈現逐年快速上升的趨勢。筆者認為,通過強化美育的手段,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的生命力,讓青年學生對生命安全有敬畏之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危機。倡導重理工學子科學地調適身心狀態,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頑強的戰斗力,鼓勵他們樂觀生活和快樂學習,激勵他們去追求夢想。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學校層面可以從點(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線(各學生社區心理健康工作室)、面(各班級心理健康保健員)構建三結合的隊伍體系,實施全員參與;通過定期開展全校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危機排查、干預、咨詢、回訪、督導工作,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比如沙盤游戲治療、繪畫治療、音樂治療、拳擊沙袋治療等,舉辦“心隨影動”電影文化周、“彩虹橋”校園心理情景劇大賽活動,積極培育和塑造大學生的“心靈美”。院級、班級層面,可以探索打造出有特色的心理健康工作品牌,如“樹、生命、陽光”精品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我心飛翔”心理健康素質拓展等活動。
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已經在全國各大高校持續開展15年,每年選派國內頂尖的優秀劇種、優秀劇團、優秀劇目深入學校一線,高校師生們可以通過近距離,真正感受大師的魅力、品味經典的傳奇、陶冶高雅的情操、提升智美的修養,進一步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提升師生文化藝術水平。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學校層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藝術資源,提升學校的美育活動品質,堅持交響樂進校園、芭蕾舞進校園、歌劇進校園、話劇進校園、戲曲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重點做好活動開展的育人性、開放性、層次性、新穎性,注重理工學子的廣泛參與和藝術體驗;大力加強與市內文化單位的協同育人,定期邀請重慶市京劇團、重慶市川劇院、重慶市歌劇院、重慶市話劇團、重慶民族樂團等社會文化團體,以及相關單位的知名文化藝人、藝術專家進學校為學生表演、授課、講座,輔導學生開展美育活動,積極營造“我參與、我展示、我創造”的藝術氛圍,讓理工學子在參與中展示、在演出中學會創造,通過藝術表演的潛移默化,對重理工學子進行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和素養灌溉。
藝術社團作為第二課堂資源或潛在課程資源以一種自由的、直抵內心、引發人直觀體驗且對人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具有直接訓練功能的方式,更有效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世界觀和生活觀,擔負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大學生文藝審美、提升高等院校校園文化的教育職責,是高等院校審美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徑[3]。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為了更好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學校的頂層設計,可以精心打造琴、畫、書、棋、樂、詩、茶等興趣愛好類學生社團的建設,興趣類社團活動也是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通過舉辦書畫創作、攝影創作、棋藝、琴藝、詩歌賦、茶道等活動中,理工學子可以在其中調動審美情感、活躍審美想象、提高審美判斷;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設立大學生藝術團的專項活動經費,堅持在校內外選聘藝術專家、藝術教師、輔導員,兼職從事學校的舞蹈隊、合唱隊、器樂隊、禮儀隊、朗誦隊、話劇隊的指導工作,同時,加大從普通在校生中挖掘、選拔、培養大學生藝術團成員的力度,適時編排具有時代特征、理工特色的高水平藝術節目,在學校校慶晚會、新年晚會、文化藝術節等重大慶祝活動中進行展演;學校可以結合各學院的專業特色,確保每個藝術類專業至少指導學生建立1個相應領域的學生社團,形成“一業一品”或“一業多品”的多元格局,并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相應的美育活動。
新時代,通過創新高校學生工作的美育模式,大膽探索以校園文化、藝術實踐、心理健康、高雅藝術、藝術社團為主要抓手的“4+N”的工作路徑,努力培養青年大學生的九大美育核心能力,在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美育環境中,對大學生進行美育的浸潤滴灌,倡導大學生樹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理念,從而引導他們傳承中華美育、培養審美觀念、塑造美好心靈、形成健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