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強化內部管理的重要思路和突破口。近年來,各行各業紛紛引入內部控制這一先進的管理理念,并深入推進建設實踐,時至今日,其建設成果異彩紛呈。但整體建設水平尚無法與國際比肩,依然存在巨大的進步空間,甚至無法切實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基于此,本文以生產型企業為例,分析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思考解決對策,以期為現代企業強化內部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 生產型企業 內部控制建設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新形勢下,面對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高壓環境,很多生產型企業盈利空間逐漸縮小,生存發展空間也受到嚴重制約,從而激發了企業的危機意識,倒逼企業調整經營管理規劃,尋求新突破以提升競爭力。基于此,很多生產型企業順勢而為,引入內部控制理念,實施內部控制建設,以期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實現提升增效。然而,作為綜合性、系統化工程,內部控制建設知易行難,具體實踐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和阻礙,導致其實效性難以提升,也無法切實為生產型企業提升增效提供內驅力,使得很多企業陷入泥淖,一籌莫展。當務之急,客觀梳理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作出對策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二、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現存問題分析
(一)專注于制度建設,內部控制建設尚未得到深化
現階段,很多生產型企業多專注于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以期建立一套完美的制度范本。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內部控制建設從制度入手毋庸置疑,但制度制定只是內部控制建設工作的起始點,其本質是梳理企業原有流程,在內部控制規范指導下實現流程再造,進而促進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因此,現階段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存在工作重點偏離的問題,甚至有本末倒置之嫌,導致其內控建設流于形式,停滯不前,無法實現縱深推進,遑論內控效果。
(二)風險控制相對薄弱,內部控制建設受阻
絕大部分生產型企業屬于進入壁壘較低的行業,居于產業鏈中游,依存于上下游企業,其行業競爭性風險和行業依賴性風險較大,極易受市場和產品更替頻率的影響,且面臨較大的經營和財務風險。總之,生產型企業自身具備風險因素多,風險系數高,風險管控難度大。但同時,很多生產型企業尤其是小微型生產企業,對風險的敏感度相對較低,其風險識別、預測、分析和防范能力相對薄弱,通常身處風險漩渦而不自知,在市場博弈中如履薄冰。這使得內部控制建設存在兩大控制因素短板(即風險評估和控制活動),即使在內控建設的其他環節取得亮眼成績,其整體建設水平依然無法得到切實提升。
(三)現有信息化水平與內部控制建設需求不匹配
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涉及采購、生產和銷售三大主要模塊,且基于企業的行業特點,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依存度較高。因此,生產型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可自動形成一個復雜的信息網絡,經營管理本身對企業信息化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而內部控制建設是基于企業實際,實現企業流程再造的過程。這意味著內控建設將對企業現有信息網絡進行梳理、整合、重塑,并對企業信息的采集規模、信息處理效率、信息結果應用等方面均提出新的要求。但是現階段生產型企業信息化水平顯然無法滿足內部控制建設的高標準,致使企業內控建設的信息技術支撐相對薄弱。
(四)監督評價不力,內部控制建設水平難以提升
現階段,生產型企業內部控制建設尚且屬于矢量化流程,整體流程設計相對粗放,且缺少必要的監督評價環節,導致其內部控制建設無法形成良性閉路循環體系,內部控制建設停滯不前,內控水平難以提升。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評價機制,生產型企業無法對內部控制建設的落實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匯報、查缺補漏及調整改進,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過程中的很多風險因素和問題未能得到提前預測和預防,而是被累計于流程終端,進行“事后處理”。這種亡羊補牢式的處理方式使很多問題錯失了最佳處理時機,無形中降低了內控建設效率。
三、生產型企業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的對策
(一)調整內部控制建設重點,縱深推進內部控制建設落地
生產型企業目前應該將內部控制建設的重點由制度制定移位到內部控制落地執行上,從而促進內部控制建設深化,提升內部控制的實效性。要加強內部控制環境建設和優化,為內部控制建設做好充分的鋪墊工作:優化和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及時調整并扭轉組織結構的冗員、缺位、越位、錯位等現象,實現縱向垂直授權與橫向分權制衡,提升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明晰崗位職權劃分,避免無用作業,增強企業人員的責任感和執行力;優化溝通機制,增強各部門及具體成員的合作意識與全局思維,促進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提升,等等。還應該將內部控制理念內化為企業文化,將內控思維滲透于企業的方方面面。總之,應通過完善內控環境,保證內部控制建設的順利推進,使其潤物細無聲地發揮實效。
(二)加強風險評估,保障內部控制建設安全有效實施
生產型企業應加強風險評估,做好內部控制建設的風險管理工作,從而提高內部控制質量。企業應著手建立風險管理機制,設計并搭建集風險預測、識別、分析、預防為一體的,且具備實時監測功能的風險評估系統。要對企業現有的財務風險管理系統進行優化,加大其風險管控力度,同時增設市場經營和行業風險管理系統,擴大和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范圍。并打通各系統之間的對接口徑,形成信息共享機制,保證各系統之間的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和交換,自動實現風險因素的初步識別和歸類。在此基礎上,將三項風險管理系統分別與新建立的綜合型風險評估系統對接,通過綜合評估系統實現對風險因素的精細化評估和二次歸集,從而為內部風險控制提供充分的數據支撐,最終提升內部控制整體效率。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為內部控制建設提供充分的信息技術支撐
生產型企業應繼續加強內部信息化建設,建立安全、高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和信息處理系統,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提供充分的信息技術支撐。要圍繞企業的組織架構搭建信息溝通機制,在企業內部建立信息中心,使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層級之間實現信息高效傳遞、溝通和反饋,保證企業內部信息對稱;同時,要保證企業的行業信息、市場信息、產業鏈上下游信息能實時流入企業的信息中心,通過信息中心智能化傳遞、反饋到相應的部門或層級,切實提升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效率。此外,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加快促進信息系統升級,使之能切實負載并高效處理大規模的數據,為內部控制建設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依據。
(四)強化監督評價機制,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建設
生產型企業應建立并完善監督評價機制,彌補內部控制建設的缺失環節,促進內部控制建設流程完整,使企業內部控制建設趨于體系化,從而充分發揮其內控作用。企業應該在內部控制的基礎流程中增設監督評價環節,以準確評估內控的有效性,并及時反饋內部控制過程中的缺陷和疏漏,給予改進建議,促進內部控制的優化和完善。通過內控流程的完善,使內部控制建設形成良性閉路循環體系,加強內控結果反饋和應用,從而實現內部控制水平螺旋式提升。同時,企業應建立單獨的內部監督評價機制,實時監督檢查內部控制建設的具體情況,通過精細化監管,將內控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因素扼殺在搖籃里,避免問題沉積,給內部控制建設帶來更大的阻礙。
四、結語
生產型企業基于行業特征,自身風險因素較多,管理相對落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內部控制建設的難度;再加上對內部控制的要素缺乏精準掌握,導致其內部控制建設水平長期停滯不前。因此,生產型企業應該基于控制要素,結合企業發展實際,依據內部控制規范要求,重塑內部控制的主干,完善內部控制的體系框架,有的放矢,推進內部控制建設;實現內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從而助力企業突破困境,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
(作者單位為四川建設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
[作者簡介:趙清輝(1985—),女,四川成都人,學士,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財務管理專業,四川建設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及涉稅管理。]
參考文獻
[1] 陳文萍.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19(10):240-241.
[2] 李新年.生產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8(21):58-59.
[3] 王碩.對生產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8(06):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