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英
摘 要 隨著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家對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環保法律法規得以完善,由此發展起來的處理電子元器件制造行業產生的危險廢棄物處置企業也面臨著重要的挑戰。其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需要促使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完善、健全其成本核算與監管體系,進而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本文介紹資源綜合利用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與現實意義,分析目前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資源綜合利用企業 生態環境 成本核算
一、成本核算的概述
(一)成本核算的定義
成本核算主要是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不同耗費,按照相關的對象進行合理的分配和歸集,進而準確合理計算企業總體成本與單位成本的會計處理。成本核算屬于成本管理會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各個環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精確的成本核算可以為經營決策者提供可靠的有用信息,提高企業的透明度,規范企業行為,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資源綜合利用成本核算的主要內容
成本核算工作內容貫穿于企業的材料采購環節、財務管理環節、銷售管理環節以及生產管理環節等各個環節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更完整仔細地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完善企業的成本管控制度。其具體流程包括:第一,審核業務報價單。每個客戶的計價模式不同,業務報價單是計價基礎信息。第二,取樣分析。根據不同原材料的特性,均勻取樣,及時化驗分析;如分析值與客戶值相差過大,則需要第三方分析機構委出具分析值,分析值及時上報業務部門及財務部門,財務部根據業務部門的報價單和分析值計算原材料成本。第三,原材料日常入庫管理。倉庫部門根據交貨單辦理入庫手續,記錄臺賬,編寫每批編號,啟動工藝流程單。第四,生產部門的各工序按批號進行生產處理并填寫工藝流程單,產出產成品及時辦理入庫,入庫單與工藝流程單交至財務部門。財務部門根據工藝單與分析單逐筆核對每批金屬含量,當月發生工藝單匯總含金屬量等于當月投料產出的金屬含量。第五,分配直接人工,根據工藝特點,分步實際核算出每道工序的實際工時,月末在各工序之間分配。第六,分配制造費用。因為行業特點,制造費用中80%是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所以就需要結合折舊、人工費用與制造費用進行費用分攤。第七,每半成品月末按約當產量計算數量,半成品成本除原材料外應計算前道工序轉入的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還需計算本道工序發生的直接人工、制造費用。還有對其他經營管理部門發生的費用當期計入損益。
(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加強成本核算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良好的成本核算管理有助于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原材料主要是周邊電子元器件廠產生的工業危險廢棄物,不是標準化原材料。有的是廠家的殘次品,有的是廠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液體,有的需要企業先上廠家安裝簡易回收設備收集原材料。其計價模式無法統一,采購難以按統一操作標準,從采購源頭就需要進行成本管控,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2.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風險
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對發展綠色工業提出的更高要求,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戰。進一步規范回收制度,不怕花錢,把安全環保放在首位,避免事故發生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3.有助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企業的成本核算是實現管控目標的重要環節。成本核算對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需要引起全體員工的重視和參與,并要求成本核算與企業計劃管理、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及人事管理等其他各項管理活動進行配合與協調,共同為增強企業管理服務能力提供依據。
二、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實施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內部控制管理的不健全
首先,原材料采購入庫不規范。現實中會出現如倉庫管理員未收全部磅單,只記錄重量,甚至出現采購入庫完成后,倉庫管理人員未編制相應的入庫單據。其次,原材料生產領用存在缺陷。現實生產過程中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如是液體狀態,通過管道直接輸送,難以稱重計量,生產部門領料未作記錄,每月以月初數加采購入庫數減去月末庫存數來倒軋當月原材料領用量。再次,產成品生產及出入庫數據不準確。實際生產過程中,每日產成品入庫統計表與財務月度產成品收發存匯總表存在差異,細查后發現部分為圖方便,把原材料直接出售,未作材料銷售處理。財務只能根據領料倒軋數作為生產領用,以經驗數據推算產成品入庫數,數據嚴重失真。最后,成本控制執行不嚴格。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工藝單從倉庫啟動后,其他各部門未按規定填寫,或為應付檢查,最后根據實際產量與分析值計算處理后計算半成品步驟的產量。
(二)成本費用歸集和分配問題
首先,未按費用應發生的時期歸集,以實際支付時直接當作當期損益。如水電費未按實際抄表數計提入賬,直接以相關水電費發票收到日期入賬,特別在七八月份用水用電高峰期導致利潤不均衡。其次,分配方法不科學,未考慮實際生產情況。如對于輔助生產材料的分配問題,直接以處置廢棄物的數量作為分配比率,會使得含金屬量低的原材料承擔的輔助生產材料金額高于含金屬量高的原材料所承擔的輔助生產材料金額,嚴重脫離實際,所生產的產成品單位成本不能正確反映實際成本。
(三)成本核算信息化程度不高
由于資源綜合利用企業起步較晚,成本核算還是停留在以前的思路。生產管理過程還在使用紙質單據,容易造成漏單,事后補充,核算成本耗時長,效率低。缺乏科學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帶來的是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成本核算的盲目性,難以確保成本核算所需信息的及時性、準確性、全面性。
(四)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企業的業務流程是線形的,如果數據質量較差,會使財務人員無法開展工作。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是廢舊資源的再生利用,工作環境差,工作中還有作為輔助生產物料的劇毒危險化學品,危險系數高,大多數人都不愿到這里來工作。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領導只能降低招式的標準,這樣就會導致企業缺乏高水平的工作人員,成本核算工作的綜合能力達不到標準。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也對其核算人員缺乏系統的、全面的業務培訓,從而影響數據的準確性,因此迫切需要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
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優化成本核算的對策建議
(一)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首先,規范原材料采購入庫。采購部門應完整地記錄原材料入庫信息,相關文檔應被完整保留,文檔記錄與實務相符,財務部門根據采購信息完整記錄原材料的入庫,賬務與實務相符。
其次,規范原材料生產領用。倉庫管理部門應當完整地記錄原材料的領用及耗用情況,相關文檔應完整保留。財務部門根據倉庫管理部門信息,完整地記錄原材料耗用情況,財務賬簿記錄真實反映生產狀況。
再次,產成品生產及出入庫。倉庫應完整地記錄產成品的入庫及出庫情況,按批次編輯生產入庫批號,按生產批號辦理出庫,保證實務與賬務相符,財務開票信息與實物出庫信息相符,收款信息與銷售信息相符。最后,建立從原材料入庫到產品完工出庫完整流程中的物料平衡體系制度,即所含金屬量不變。原材料入庫后按批次管理,報化驗部門及時取樣分析含量,計算每批金屬含量制定每批工藝單。工藝單緊跟生成半成品和產成品,同時分析半成品金屬含量及產成品金屬含量,在工藝單詳細記錄。工藝單最后流轉至財務部門,財務部門根據工藝單計算物料平衡表,與生產收發存匯總表核對分析。
(二)選取合理、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
作為5G時代新型科技發展產業的后續保障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也隨著上游企業的變化而變化,生產工藝的更新、作為原材料的危險廢棄物日趨復雜化,因此,成本核算要運用更嚴格、細致的科學手段進行核算。合理的歸集和分配成本的方法,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運行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所有成本項目進行預測、記錄與分析。首先,由于行業比較特殊,產成品中的直接材料不能簡單地加權平均分配到各產成品中,而應該考慮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按每種產成品中所含金屬量的比率分攤。輔助材料也從實際出發,就不能參照原材料的分攤方法,因處理每噸的原材料所耗的輔助材料相同,應按單位產成品所耗用原材料的數量來進行分配。其次,對于直接人工也從實際出發,根據生產部門對每種產成品的實際工時分攤;對其他共同發生的制造費用也是從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按每種產成品所占原材料的比率分攤。
(三)提高會計核算信息化水平
改變不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從每批產品的周期著手,從源頭進行成本管控。采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采取有針對性的核算方法,利用目前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發展,對成本核算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革,創造出一套適合本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對成本進行合理管控。科學的管理手段要滲透到生產經營的全過程,每天發生的料、工、費通過信息化技術即時處理,實時對成本進行計算,即時核算出每天的成本耗用情況,從而真正做到有效降低成本。
(四)提高人員綜合素質
定期組織培訓,增強專業能力,結合信息系統的使用,對于居于業務數據前端的人員也需要加強培訓,增強其業務能力。因為人員的教育背景和就業背景都各不相同,所以建立初期的員工專業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成本核算工作非常繁雜,為了企業成本核算的順利開展,企業必須充分重視員工綜合專業能力和素質的提升,企業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對員工進行培訓。信息系統不僅需要員工學會使用電腦及各類財務軟件,而且還需要員工熟練掌握二維碼系統等前端數據生成的程序。
總之,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發展迅速。從各類廢危險棄物中提煉有色金屬即有效地節約利用資源,既能變廢為寶,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體現“資源有限,循環無限”在促進企業長遠發展的同時,真正實現綠水青山的國家戰略目標。
(作者單位為光大環保<蘇州>固廢處置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張紅軍.工業制造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控[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8(05):160-161.
[2] 賈春瑾.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與管控相關問題的探討[J].納稅,2018(12):48+50.
[3] 劉延河,肖榕蓉.成本核算準確性提升的實踐與思考[J].冶金財會,2017(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