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瑾 吳璇 咸曉梅
摘要: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作為法律援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會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但是,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顯然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其帶來的弊端也越來越不容忽視。為此,完善大學生法律援助的對外合作模式,形成一種多元的、靈活的、取長補短的聯動模式,是各高校在大學生法律援助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也將有利于緩解政府法律援助壓力,滿足社會法律援助需求。
關鍵詞:大學生 法律援助 對外合作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006-02
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是指大學生作為主體,并利用其掌握的法律知識去幫助社會上亟待法律援助之人而組成的學生自治組織,具有無償性、群體性、輔助性的特點。隨著國家法律援助工作的開展,高校法律援助社團性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開始逐漸在法律援助實踐中發揮著輔助性的作用,從人力資源上緩解法律援助的供需矛盾,有效為社會弱勢群體及時提供法律服務,為中國的法律援助事業添磚加瓦。
一、大學生法律援助的困境
1.社會幫扶力度弱
大多數高校的法律援助是以校內社團的形式進行組織和管理,自成體系,但缺乏與社會外界的交流,社會外界往往忽視或不重視大學生的力量,致使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
2.公眾信賴度不高
大學生這個角色在社會中處于一種相對尷尬的境地。人們對大學生法律援助能力不信任,往往會帶著質疑的眼光去看待其服務;但又因為大學生法律援助的無償性,人們又趨向于使用這種零成本的服務,這使大學生在法律援助中的地位更加尷尬。
3.案件來源渠道窄
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知名度較小,分布區域一般集中于城區,并且能夠處理的案件類型十分有限,民眾對其了解程度低,造成大學生法律援助案件少、來源窄的困境。
4.水平相對低
相對于經驗豐富的律師和法官,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僅有一些理論知識,理論與實踐缺乏關聯性。在受理案件時,大學生只能給出一些指導性意見,難以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處理案件的能力相對欠缺。
5.資金支持較短缺
目前,大多數大學生法援組織歸屬于高校內部組織,國家沒有相應的財政政策向其撥款,大部分高校也難以做到像人大法律援助中心一樣取得基金會的資金支持,因此經費沒有一個固定的渠道,資金來源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限制了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開展。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從高校外部資源出發,積極探索出大學生法律援助對外合作模式,具體包括國家機關、社區、社會公益組織、律師事務所以及高校法援聯合,實現各部門聯動互助,以彌補大學生法律援助校內建設的不足。
二、具體的對外合作模式
1.與國家機關對接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政府法律援助中心是國家機關中進行法律援助的三大主要力量。但基于資源限制,國家機關不能及時地全方面覆蓋法律援助的需求,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難題。但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國家機關予以一定的支持,二者才能形成互助的合作關系。
法院、檢察院或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在其服務大廳設置專門的大學生法律援助服務臺,為其提供工作場地,并將一些簡單的案件分撥給該組織,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大學生法律援助案件來源渠道狹窄的問題,也能直接為群眾消除法律疑難,還可以為國家法律援助減壓;除此之外,也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庭審旁聽、參觀和實習等機會,為其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幫助提升法學生法律援助的職業素養和能力水平。
2.與社區互動
大部分高校的周邊都圍繞著社區,在此地理優勢下,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可直接與社區合作,為社區提供長期的法律援助,包括普法宣傳、法律咨詢、代寫文書、人民調解等,利于居民及時、方便尋求幫助;同時社區為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提供固定的地點進行法律援助活動,便于案件的長期追蹤和反饋,產生互利互惠的效果,實現雙贏。
當然,大學生法律援助在與社區合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來自群眾的阻力。此時社區應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鼓勵居民參加普法宣傳活動并主動咨詢法律問題等;同時大學生也應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讓自己具備能夠讓居民信任的實力,提高社會群眾的好感度和信任度。
3.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
社會公益組織是社會服務的一大民間力量,幫助群眾解決問題;但基于組織結構復雜和業務范圍龐大的現狀,這些社會公益組織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專注于法律領域,使群眾遇到的相關法律糾紛得不到及時解決。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與社會公益組織合作,有利于彌補社會公益組織在法律方面的欠缺,減輕后者的負擔。
社會公益組織能為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提供多方面的便利和機會。例如,在公益活動方面,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成員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和公益組織合辦開展關于法律的公益活動,如普法宣傳等;在案件來源方面,當社會公益組織遇到當事人尋求法律幫助時,可以將部分案件轉交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解決;在資金支持方面,公益基金會等社會公益組織可以劃撥出一部分資金支持大學生法律援助,激勵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成員更加積極地參與法律援助活動。
4.與律師事務所溝通
律師事務所作為法律服務平臺,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和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律師事務所允許組織推薦部分成員實習,進行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成員可以與經驗豐富的律師交流,借鑒經驗;律師可為其提供專業性指導,從而提升高校法律援助服務質量和成員的實務能力與實際應變能力。
當遇到難以解決的法律援助案件時,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可以將與其合作的律師事務所推薦給當事人,律師事務所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為符合條件的弱勢群體減少或免除相關費用。不僅解決了大部分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能力有限的問題,而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事人的費用負擔,還為律師事務所提供了一定的案件來源,具有多方位的互補性效益。
5.與高校法援組織交流
在法律援助組織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其他高校的相關資源,加強合作,積極開展良性互動。在利用好其他國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同時,也要立足于校園,加強與其他高校法律援助組織的聯系,進行廣泛的經驗交流,互相學習,合作開展活動,相互促進,共同致力于服務人民群眾。此外,各高校法律援助組織可以對受援案件進行交流、分享,有助于各高校法律援助組織成員能力的提高和內部組織的完善。
三、對外合作模式的價值意義
1.提高能力,避免形式
大學生法律援助對外合作有利于提升參與者的能力,減少高校法律援助流于形式的狀況發生。對外合作不僅有利于法學專業學生提前了解法律工作者職責,明確自己的未來定位,為國家提供更多后備的法律人才,而且能夠更好地滿足民眾的法律援助需求,使高校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實處,為當事人提供更好的法律援助服務。
2.立足實際,提供機會
大學生法律援助對外合作可以為大學生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法律援助機會。作為法律援助主體的大學生存在接觸法律時間較短、正確運用法律較難、形成的知識架構不完善等問題,大多只能從理論上為當事人分析。大學生法律援助對外合作的機制可以為大學生架構理論與實踐的橋梁,為法學專業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規范法律援助的模式,有利于提供更高質量的法律援助服務。
3.聯合資源,減輕壓力
國家機關具有完善的職能體系,但其在法律援助方面的壓力較大、獨木難支;社區有周到的居委會服務,但其在專業法律知識人才方面缺乏支持;社會公益組織有豐富的資源,但法律援助的專業化與精準化有待提升;律師事務所有充裕的人才,但后備人員的培養不足;高校法援有極大的熱情和負責的態度,但在對外合作與交流方面踟躕不前。
聯合外界的各種資源,有助于實現高校法援組織與國家機關、與社區、與社會公益組織、與律師事務所以及其他高校法援組織之間聯動式互助合作,彌補相互之間的問題與短板,減輕國家法律援助的壓力。
四、結語
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進行對外合作模式探索是對法律援助新形勢下的一種嘗試,也是法律援助繼續發展壯大的跳板。大學生法律援助增強對外合作可以逐漸完善自身的發展模式,促進我國法律援助體制的完善,優化國家法治體系,并且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