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流媒體對外傳播需提升的方面
一、把握關鍵時間節點,集中優勢進行飽和報道,有效形成議題“峰點”。在新聞生產的原創性、報道總量上,我國媒體已經和西方主流媒體相近,但在關鍵節點的把握、快速進行飽和報道和建立議題“峰點”方面還有不足。這需要集中優勢資源在關鍵節點上實破。二、傳遞官方權威聲音的同時,借力第三方和“中間派”消息來源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有效選擇。對于重大國際沖突議題,中西主流媒體都存在消息來源集中化的情況,主要聚焦沖突當事者、政府機構、利益相關者等。借助于第三方消息來源的可信度和深入解讀,我國主流媒體可有效降低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各種阻力,形成媒體傳播影響力。三、改變簡單圍繞國家或政府利益的單向敘事和情感立場,從“單面說”到“雙面說”,從“愛憎分明”到“兼容并蓄”。我國主流媒體通常以國家利益為本位建構起一套敘事邏輯,表現出高度一致的立場態度,但損失了豐富的信息和觀點,不利于在國際領域的傳播。四、建立起優勢媒體框架,有效進行框架競爭,提升媒體話語權。西方主流媒體設置的“沖突框架”等媒體框架對西方民眾有長期影響,我國主流媒體需要建立起優勢媒體框架,才能與西方主流媒體進行有效競爭。(據張克旭于《新聞大學》2019年第12期)
短視頻助力深度融合的四個關鍵
第一,觀念層面,是新的渠道,更是新的觀念。短視頻表面上帶來的是傳播渠道、傳播方式的變化,實質上是傳播關系的變革。以分享為標志,短視頻天然帶有社交屬性,可以說,分享視頻的出現是新舊視聽傳播的分水嶺。第二,語態層面,是新的傳播方式,更是新的互動語態。短視頻創造了溝通交流的生活化情境,它的魅力并不僅僅在于獲得有價值的內容,而是參與到彼此陪伴、情感連通的情境中。第三,技術與人的關系層面。推進深度融合,需要技術賦能,更需要人的自我賦能。短視頻的發展是一個與新技術不斷結合,又不斷消除技術門檻,從而不斷演進、不斷“形成”新應用的過程。在短視頻蓬勃發展過程中,技術的力量無時不在。新技術在重塑媒體生態同時,也賦能短視頻應用,創造出更多全新的場景。第四,是立場和態度層面,即任何變化中都不能改變的責任堅守。短視頻在服務社會公益、助力社會治理、幫助鄉村振興、實現知識傳播和文化傳承上,具有突出的貢獻。(據王曉紅在第十屆CSFF短片節短視頻產業與媒體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的演講,2019/12/06)
媒體融合中的網絡版權保護應對策略
首先,正確認識網絡版權保護在媒體融合中的重要地位。一是提升版權保護意識。隨著媒體融合創新深入,作品的形式和內容還會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因此,學習、樹立、遵守網絡版權保護規則,是媒體適應融合傳播的必修課。二是正確認識網絡版權保護價值。在媒體廣告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不妨將版權運營作為核心業務之一或是應對變革的一項重要探索來推進。三是從版權開發的視角,重新審視媒體融合創新之路。應從頂層設計的視角來規劃和開發網絡版權,把基于移動傳播的高品質音視頻內容納入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的視野,甚至可以嘗試把版權開發作為盈利模式。其次,從版權開發的視角,梳理網絡版權保護問題。一是建立全國媒體版權一體化保護開發平臺。基于網絡版權的復雜性,倡議建立包括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在內的全國媒體一體化版權平臺,實現有序傳播、有價共享。二是加強跨行業版權合作。基于資本實力和市場格局對比,從單一媒體來說,應該加強與優勢平臺合作,在交流中共同探索建立適應當下現實情況的版權保護模式。最后,健全法律,完善適應當前網絡發展的細則。一是提高網絡版權保護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大司法懲處力度,推動網絡版權保護良性發展。(據姚保安于《中國廣播》2019年第12期)
人工智能時代的聲音權保護
“聲音權”保護的是音調、響度、音色等聲音特色和聲音的表現形式,是純粹的聲音本身,而不是聲音所闡述的內容。對聲音所闡述內容的復制、盜用、篡改,屬于著作權或隱私權保護的范圍,并不構成對“聲音權”的侵害。由于機器人模仿人類的聲音、人工智能系統聽聲畫人臉、惡意剪切、歪曲和竊聽等聲音侵權方式越來越多樣,導致聲音侵權案件越來越頻發,而在司法實踐中又處于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所以聲音權立法有了迫切的現實需要。由于聲音權以聲音的人格利益作為權利客體,具有與其他具體人格權不同的主體、客體和內容,所以不能與其他具體人格權競合。因此,可以考慮將“聲音權”作為一種新型人格權,以獨立的具體人格權立法,可以參考現有的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生命權、健康權和名譽權等具體人格權的立法模式,使得法律體系擁有一種寬容性和擴展性,而不打破現有的立法體系,維持當前立法體系的穩定性。人工智能技術中的人臉畫像、語音識別和算法推薦被普遍應用,聲音模仿的開發和使用也越來越廣,機器編程制作的全新“擬人聲音”已經無限接近“以假亂真”的水平。在如此信息環境下,需要更好地規范人工智能對數據的采集和使用,保障自然人的聲音權益,促進智能語音產業健康發展。(據林愛珺 馬瑞萍于《青年記者》2019年12月上)
回眸2019電視劇:主旋律成熒屏熱點
日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管《電視指南》雜志等發布《2019年電視劇行業調研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電視劇IP熱開始降溫,主旋律題材集中爆發,深入生活映照現實的電視劇引發了觀眾共鳴。2019年電視熒屏精品劇作不斷。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舉辦“我愛你中國——優秀電視劇百日展播活動”,入選的86部獻禮劇題材類型多樣,既有重大歷史事件的反映、時代變遷的記錄,也有青春奮斗勵志故事;既有都市題材,也有農村題材和軍旅、商戰等行業劇。報告指出,緊扣時代脈搏,聚焦社會變遷,很多電視劇成為“爆款”,也讓觀眾看到了主旋律電視劇的變化:不但可以嚴肅感人,還可以溫暖親切。在獻禮劇之外,一些現實題材劇也受到廣泛關注,引發了強烈共鳴。(消息來源:新華網)
我國紀錄片發展正迎來春天
由中廣聯合會等主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日前在京舉行。會上評選出《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城市24小時》《手術兩百年》等年度十佳優秀紀錄片。會上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2019年全年共有230余部國產紀錄片上映,“短平快”趨勢顯著,微紀錄片增多,“短小精悍”紀錄片傳播效果好。除了傳統電視媒體積極推出紀錄片外,主流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新聞資訊平臺、自媒體也逐漸成為紀錄片傳播的陣地。“2019年開始,紀錄片以全新的姿態擁抱時代,無論是題材的破壁出新、創作的守正創新、融媒體傳播的突破進取,還是生產格局的流動變化,都洋溢著國產紀錄片由內而外所煥發出的盎然生機。”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常務副會長趙捷說。(消息來源:新華網)
2018年中國版權產業增加值
占GDP7.37%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完成的“2018年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為6.6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占GDP的比重為7.37%,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中國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穩步提升,總體規模進一步壯大。調研報告顯示: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軟件、廣告與設計等新業態加快融合發展,推動核心版權產業快速發展。2018年中國核心版權產業行業增加值已突破4萬億元,達到4.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30%,占全部版權產業的比重達63%,對版權產業發展的主體作用更加明顯。中國版權產業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在促進就業增長、推動外貿出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北京市35個項目入選廣電總局項目庫
新年伊始,國家廣電總局發布2019年度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發展項目庫入庫項目名單。其中,北京市廣播電視局推薦入庫項目達到35個,占全國項目庫入庫項目總數的11.4%。據了解,全國各省區市、總局直屬機構和中央有關單位共遴選確定入庫產業項目308個。這些項目將在總局支持下與各類扶持資金、產業投資基金對接,在政策扶持、宣傳推介、技術引導、成果應用等方面得到更大支持。經認真評審、精心申報,北京市廣電局從高新技術創新開發與應用推廣類、精品內容制作能力與衍生開發項目類、智慧廣電生態體系建設與網絡融合類、海外傳播“走出去”拓展推廣類和其他對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產業發展有重要影響和促進作用類等五個方面,擇優推薦48個項目申報總局項目庫評選,最終35個項目成功納入總局項目庫。(消息來源:《北京日報》)
2019中國電影:口碑票房雙豐收 平穩中孕育新能量
國家電影局2019年12月31日晚發布數據,2019年中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2019年對電影行業來說,不是容易的一年,但頭部電影的強勢,給予了市場活力,讓電影票房同比實現了小幅增長。在2019年的年度票房前十名電影中,國產電影穩占8部,其中,《哪吒之魔童降世》以50億元的票房成績奪得榜首,《流浪地球》以46.55億位居第二,國慶檔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以29.89億牢踞第四。此外,《中國機長》《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烈火英雄》《少年的你》也都位列前十。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所以10月第一周沖破80億大關,累計票房81.64億,同比上漲45.16億,刷新了2017年10月51.53億的歷史最高紀錄,可謂是主旋律影片的大獲全勝。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不僅讓2019年國慶檔成為史上最強,同時也為中國商業主旋律電影提供了成功的樣板。(消息來源:大眾網)
演出協會發倡議 妥善處理退款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近期在會員范圍內進行的抽樣調查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已超過20億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向行業發起倡議,呼吁和引導演藝行業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積極面對困境。在全國抗擊疫情的嚴峻形勢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向全行業各類演藝機構提出倡議:妥善處理演出的訂金(預付款)退款工作,共同分擔疫情帶來的損失;劇場、大型場館等演出場所經營機構應提早規劃檔期安排;探索演藝內容線上傳播和增值新模式;以積極心態面對疫情,修煉內功提升業務能力完善管理流程等。(消息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