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玲



摘 要:農村勞動力的緊缺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糧食生產,影響著國家糧食安全。實現施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糧食生產規?;?、提升糧食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經過對雜交水稻人工栽插和機械栽插2種方式下的經濟性狀、產量和生產成本的比對分析,結果表明,機械栽插的優勢大于人工栽插,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水稻生產勞動力緊缺的問題,為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雜交水稻;人工移栽;機插栽培技術;成本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033-02
在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協同推進的今天,農村大量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逐年減少,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解決了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水稻全程機械化是水稻生產的發展方向,水稻機插是水稻全程機械化重要環節和難點,為了掌握水稻機插栽培增產增收技術[1],為水稻機插栽培提供科學數據支撐,開展了雜交水稻機插替代人工移栽的可行性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地點設在郎溪縣濤城農業科技示范場,面積為0.11hm2,田塊方正平整。試驗田交通便利,排灌方便,土壤為潮沙泥土,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力中等,耕性良好,前茬為冬閑田;試驗品種為晶兩優華占。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機插栽培和人工移栽2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試驗區面積為466.9m2,四周設保護行。機插秧苗采用秧盤旱育秧方式培育,于2019年5月11日播種,大田用種量18.75kg/hm2,6月2日進行機插,行株距30cm×16.7cm,栽足19.5萬叢/hm2;人工移栽采用傳統濕潤育秧方式,于5月1日播種,大田用種量11.25kg/hm2,6月2日進行人工移栽,行株距26.7cm×20cm,栽足19.5萬叢/hm2。機插葉齡3.0~4.2葉,秧齡22d,人工移栽葉齡6.0~8.0葉,秧齡32d,各處理統一種子,統一耕作方式,統一管理方法(同于一般大田),統一施肥(45%的復合肥450kg/hm2作底肥,栽后7d施尿素150kg/hm2,并結合施用除草劑,夠苗曬田復水施120kg/hm2復合肥),統一病蟲害防治。
1.3 測定項目 測定水稻生長發育動態,在每個試驗區各選定3個點,每點10叢,進行各生育期監測記載;在同一試驗區田塊上,連續取生長基本一致的20叢,測定株高、穗長、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實粒數、空粒數、結實率、千粒重,進行室內考種測產;采用水稻收割機對試驗區進行實收測產。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生育期的影響 機插始穗期、齊穗期及成熟期為8月13日、8月20日、9月24日,分別較人工移栽推遲4d、6d和6d,但全生育期為136d,較人工移栽早4d(見表1)。
2.2 抗性表現 試驗區未發現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中等偏輕發生,未見倒伏現象(見表1)。
2.3 主要經濟性狀比較 機插和人工移栽株高分別為116cm、118cm,變化不大;機插穗長、穗總粒數、穗實粒數為29cm、213粒、177粒,分別較人工移栽少4cm、6粒、8粒,區別不明顯;機插成穗率、結實率為62.7%、83.1%,較人工移栽降低1.9%、1.4%,變化不大,機插有效穗數268.05萬穗/hm2,較人工移栽高34.05萬穗,機插理論產量較人工移栽高822.3kg/hm2(見表2)。
2.4 實際產量 采用水稻收割機收獲,分別單收、單曬,機插實際平均產量10.13t/hm2,人工移栽為9.39t/hm2,機插較人工移栽增產735kg/hm2,增產7.83%(見表2)。
2.5 費用支出對比 機插大田種子費為1500元/hm2,機插費900元/hm2,旱育秧費667.5元/hm2,合計3067.5元/hm2,人工移栽大田種子費900元/hm2,人工栽插費3300元/hm2,濕潤育秧費600元/hm2,合計4800元/hm2,機插較人工移栽節約成本1732.5元/hm2(見表3),苗期和大田田間管理一致,費用不計。
3 小結
機插是小苗帶土帶肥栽插,秧齡短,秧苗素質好,栽到大田后秧苗彈性大,秧苗有序分布,能充分利用溫光資源,機插可調節控制栽插密度,低節位分蘗多,使有效穗增加,達到多穗、大穗,獲得高產穩產;機插栽培行距大且整齊劃一,增加了田間通風透光性能,田間病蟲害危害程度減輕,高產穩產性好;同時減輕勞動強度,緩和季節矛盾,省工、省時、省力,節約成本,水稻機插技術值得在郎溪縣及周邊地區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文革,張健美.雜交中秈水稻機插“平衡栽培”技術研究[J].中國稻米,2009,(5):32-37.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