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勇 楊梅
摘 要: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要求在重視實踐技能培養的同時兼顧理論知識的學習。園林專業對實踐能力要求很高,園林規劃設計是園林專業的核心課程,目前教學存在課程學時安排不當、學生自我要求不高、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應從學生專業思想工作、人才培養計劃和教師綜合素質提升等方面來進行課程教學變革,以實現園林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園林專業;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專業調劑生
中圖分類號 G642;TU986.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148-02
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至今已經5年,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上也充分體現出對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培養。常州大學是一所地方領軍型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園林專業是該校唯一的1個農類專業。該專業于2011年開始招生,每年招生1個班,人數為30人左右。由于辦學時間較短,而且師資力量薄弱,在專業的建設發展和課程教學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園林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更應該加強專業實踐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園林規劃設計》是園林專業非常重要的核心主干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園林規劃設計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需要具備對戶外空間環境的總體規劃和設計能力。
1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自我要求不高 由于我校園林專業的學生多數是專業被調劑而錄取進來,根據筆者的統計,園林專業每年所錄取的學生大概有50%以上是服從專業調劑而被錄取進來,而選擇園林專業作為第一志愿的人數不足10人,因此大部分學生對園林專業課程的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和動力。很多專業調劑生[1]對畢業后是否從事園林相關行業的工作也非常迷茫,部分準備考碩士研究生的同學也多不會選擇填報園林設計方向的專業,原因是以前缺乏美術功底,對自己的設計能力沒有信心,在園林規劃設計的圖紙表現方面能力不足。這些都導致了該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實現真正的教學目標,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1.2 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的實踐能力不足 園林專業雖然目前隸屬于藝術學院,但是由于藝術類專業和農類專業有所不同,而且各教研室的教師都是各自負責自己教研室專業的課程,所以目前園林專業課程教學基本上都是由農類背景的教師負責,而農類背景的專業教師在園林理論和園林植物的研究領域比較擅長,在環境空間的設計方面還是有所欠缺,而且多數教師都是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進行教學,沒有在企業鍛煉的經歷,缺乏實踐經驗。而園林規劃設計的教學需要指導學生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各類城市綠地空間的規劃設計,不但在理論方面需要教授,而且在圖紙的表現技法和設計手法方面更需要給學生精心指導。
1.3 課程學時及教學進度安排有待調整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目前安排是80課時,分別在2個學期進行,每個學期40課時,每周12課時,每個學期上課時間持續4周,課程安排在大三的下學期和大四的上學期。目前安排給課程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首先由于大四的時候多數學生面臨考研,而且考研選擇的是植物研究方向,沒有涉及環境空間的規劃設計,因此部分學生以考研為重,而且學院也非常重視學生的考研率,園林規劃設計的學習在方案設計階段本身就非常消耗時間,多數學生都早早應付了事,甚至要求老師盡量減少作業量,把作業完成的時間擱置到考研結束后才完成。但如此安排,對沒有參加考研的同學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課程學分氛圍不佳,學習效果較差。其次,由于課程安排每周12課時,持續只有4周時間,多數方案來不及完成,特別是在圖紙表現上,本身農學背景的學生手繪功底較弱,很難在短時間內完成1個方案的平面圖、立面圖和效果圖以及各種分析圖。最終導致課程作業質量不高,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沒有掌握到園林規劃設計的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術。
2 《園林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2.1 充分調動學生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筆者調研發現,目前多數學生對園林專業學習的興趣不高的原因是對該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樂觀,再加上學生自身手繪功底薄弱,缺乏學習的自信心。針對這些的現象,為了更好的實施本課程的教學活動,在新生入學階段加強學生的專業認知教育,讓學生一開始就對園林專業有充分的認識,樹立對園林專業學習的自信心。特別是專業調劑生,對園林沒有太多的了解和認知。為了調動同學們對園林專業的認知,提高專業課程學習的興趣,在課程學習之前可帶領學生先進行專業調研,在真實的戶外環境空間中讓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通過教師對現場環境的分析和講解,使學生充分了解該課程所要解決的哪些實際問題以及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術和方法。此外,針對農類背景學生手繪功底薄弱的問題,開設1門專業手繪課程,該課程從大一的第1學期開始持續到大三結束,通過3年時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手繪練習,比如每天臨摹1幅園林設計作品等,課程考核由藝術學院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師在每個學期結束時進行綜合評價。
2.2 進一步強化教師專業課程實踐能力 為了解決目前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首先在師資結構的完善上適當引進一些曾經在企業公司從事過園林規劃設計工作的設計師,利用他們的實踐經驗作為教學的補充,不再以學歷和學位作為人才引進的唯一標準。其次,鼓勵目前多數以理論為主的專業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外出參加社會實踐,或者以學院為基礎成立相關的景觀工作室,承接社會上的各種園林規劃設計項目,以專業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完成實際的工程項目,類似于國外比較成熟的“工作室制”[2]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而且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在教師的考核體系方面,應該完善目前只以科研立項和論文發表為考核標準的體系,把專業實踐的成果和能力表現列入評價指標。目前,由于職稱晉升標準主要以科研和論文作為主要依據[3],多數教師將大量的時間投入論文的寫作和科研項目的申報中,大大削弱了教學環節的精力投入,教學質量無法提高,對于外出參加社會上園林規劃設計項目的實踐更是無暇顧及。因此,園林專業教師的評價考核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
2.3 完善課程教學進度及課時的安排 園林規劃設計教學不僅涉及的理論知識很多,而且實踐練習也需要大量的時間來完成。1個學期40課時安排4周完成教學不是很合理,每周12課時,學生無法消化所學的知識。圖紙的手繪表達需要長期的訓練,一個好的方案設計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和進行多次的前期調研工作,目前課程壓縮在4周的時間內完成,僅僅園林規劃設計理論知識的教學至少都要安排1周,剩余的3周時間只能完成一種類型的環境空間的規劃設計,而且學生普遍反映課余時間太少,來不及深入和細化方案,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因此,課程應安排1個學期64課時,持續16周,每周4課時,學生可以有大量的課余時間來完成方案的設計和表現。理論教學方面教師可以每周在修改方案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穿插其中,讓學生在解決實際方案的過程中掌握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課程的最后評價,可在期末將最終的設計成果打印并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講解方案設計的構思及學習心得,由學院相關教師組成的考核團隊共同評分。
3 結語
園林規劃設計是園林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是否具備對空間環境進行方案的設計和表現的能力,對學生畢業尋找設計相關的工作崗位至關重要。因此,該課程的教學設計就顯得更加重要,而目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高校雖然一直提出以應用為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理論為主導,學生在專業的應用和實踐方面仍然欠缺。導致部分學生為了能找到合適的設計工作,在畢業前期花高額的培訓費前往相關的設計公司參加方案設計和圖紙表現方面的培訓,希望在面試中能夠展示自己專業的實踐能力,以便獲得錄用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燕.淺談如何激發專業調劑生的學習動機[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115-116.
[2]趙燕.設計教育專業教學工作室新機制研究[J].新美術,2001(04):14-15.
[3]方寶,武毅英.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科研業績條件的彈性設置[J].中國高教研究,2017(02):82-86,98.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