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貴



摘 要:為了實現華麥6號小麥品種在壽縣地區的優質高產,探索該品種在當地適合的播期、播種密度,2019年特設置了不同的播期、播種密度試驗,比較了各處理下小麥的生育進程、產量結構以及產量等。結果表明,在壽縣種植華麥6號適宜的播種時間為10月12—22日,適宜基本苗為285~360萬株/hm2。
關鍵詞:華麥6號;種植表現;栽培技術;安徽壽縣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035-02
華麥6號屬于春性小麥新品種,熟期中等,由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揚麥13、蘇麥6號為親本選育而來,2016年通過國審(國審麥2016004),適宜安徽淮南地區種植。播期、密度對小麥產量及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在適宜的范圍內播種對培育壯苗有利,適宜的播種密度對緩解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比較有利,有助于實現高產[1]。目前壽縣地區小麥生產中存在播種時間偏早或偏遲、播種量過大等問題,容易出現冬季小麥苗長勢過旺、群體密度過大等問題,對小麥的高產不利[2]。因此,要實現小麥的高產,應對播期、播種密度進行調整[3]。
為了探索適合在壽縣地區栽植的優質高產小麥品種[4],近些年來當地農技部門引進了不少優質品種開展了試種,其中華麥6號品種經過近幾年的栽植,表現出產量高且穩定、農藝表現優良、綜合抗性能力強、耐肥抗倒等優點。為了進一步完善華麥6號在壽縣地區的高產高效種植技術,本研究開展了播期、播種密度試驗,比較了不同播期、播種密度下華麥6號的種植表現以及相關的技術。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試驗安排在壽縣正陽關鎮紅旗村,地勢平坦,前茬作物為水稻。播種前經過對土壤養分的測定,田間0~20cm土層內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鉀的含量分別為16.2g/㎏、1.023g/㎏、74.3mg/㎏、12.7mg/㎏、207.5 mg/㎏。
1.2 試驗材料 試驗小麥品種為華麥6號,肥料為常規的尿素、復合肥、磷酸二銨等。
1.3 試驗設計
1.3.1 播期試驗 設置5個處理,分別為10月12日、10月22日、11月01日、11月11日、11月21日。各播期處理的基本苗密度控制在約240萬株/hm2。各播期處理安排4次重復,小區面積在10m×20m,各小區之間距離在30cm。
1.3.2 播種密度試驗 結合當地的氣候以及土壤肥力特點,播種密度按照基本苗210萬株/hm2、285萬株/hm2、360萬株/hm2、435萬株/hm2、510萬株/hm2設置了5個播種密度。各密度處理的播種時間統一安排在10月25日,4次重復,小區面積在10m×20m,各小區之間距離在30cm[5]。
1.4 試驗方法 2個試驗中除了設計的因素不一致以外,其余田間管理保持一致,實施機械播種,田間溝渠配套齊全,便于進行排灌水管理。氮肥施入量在225㎏/hm2左右。其中基肥、拔節肥分別占6、4成左右,按照當地施肥要求施入適當的磷肥、鉀肥。小麥生長的后期進行葉面噴肥[1]。冬前、開春時在田間開展化學防除雜草,中后期針對性地進行病蟲害的防治。3月中旬噴施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0mL/hm2;4月22日噴施25%氰烯菌酯1500mL/hm2,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hm2,加磷酸二氫鉀1500g/hm2,防治小麥赤霉病、蚜蟲和干熱風等。小麥進入蠟熟末期及時收獲。
1.5 調查項目及方法 試驗過程中調查記錄各處理麥田間的生育進程。進入成熟期后,在各重復小區隨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20m2小麥植株進行室內考種,測量株高、穗長、穗粒數、千粒重等,折算出各處理的理論產量;各處理單獨收獲、計產;各重復小區取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
2.1.1 播期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 對播期試驗各處理小麥生育進程進行統計,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播種密度下,隨著播種時間的延遲,日均溫有所降低,播種與出苗之間的間隔時間明顯延長,10月12日、10月22日、11月1日、11月11日、11月21日播種的幾個處理與出苗期之間的間隔分別為5、6、8、9、24、28d;各生育時期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延遲,但是成熟期之間的差異較小,各播期處理的成熟期在5月21日—31日。由此可知播期的推遲對小麥前期的營養生長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對最終的成熟時間差異影響不大。
2.1.2 播種密度對小麥生育進程的影響 對播種密度試驗中各處理小麥生育進程進行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播種時間處理下,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華麥6號生育進程沒有明顯的影響,全生育期在211~213d。
2.2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結構及產量的影響
2.2.1 播期 對播期試驗中各處理小麥產量結構及產量進行統計,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播種密度下,隨著播種時間的延遲,有效穗數先增加后降低,穗實粒數、千粒重均表現出逐漸降低的趨勢,實際產量先增加,在10月22日播種時產量最大,最后隨著播期的延遲,實際產量逐漸降低,10月12日與10月22日播種的2個處理實際產量差異不顯著,與其他處理達到了極顯著差異。由此可知播期適當有助于提高小麥的產量,壽縣地區華麥6號適宜的播期在10月12日—22日。
2.2.2 播種密度 對播種密度試驗中各處理小麥產量結構及產量進行統計,結果見表4。從表4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播期處理下,隨著播種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均表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態勢,千粒重逐漸降低,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先增加再逐漸降低,理論產量在360萬株/hm2的處理時達到最大,為8843.60㎏/hm2;理論產量在285萬株/hm2的處理時達到最大,為6937.42㎏/hm2,與285萬株/hm2的處理差異顯著,與210萬株/hm2的處理差異極顯著。由此可知,適宜的基本苗密度有助于形成高產結構、促進小麥的高產,壽縣華麥6號栽植適宜的基本苗密度在285~360萬株/hm2。
3 結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果表明:在播種密度相同的情況下,播期推遲明顯延長了播種與出苗之間的時間,各生育進程也有所延遲,但成熟期差異不明顯;有效穗數先增加、后降低,穗實粒數、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實際產量先增加、再降低,以10月22日播種的處理產量為最高。在播期相同的情況下,播種密度增加對生育期影響不大,有效穗數、穗實粒數均表現出先增加再降低的態勢,千粒重逐漸降低,理論產量、實際產量均先增加再降低,其中實際產量在基本苗密度為285萬株/hm2時為最高,達到6937.42㎏/hm2。因此,華麥6號在壽縣適宜的播種時間為10月12—22日,適宜播種的基本苗密度為285~360萬株/hm2。
參考文獻
[1]滕志英,周鳳明,解小林,等.春性中熟小麥品種華麥6號的高產表現與配套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258-260.
[2]呂以忠,陳春,呂宏飛,等.高產、穩產、抗病小麥新品種“華麥6號”特征特性與栽培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4(4):76.
[3]陳春,周鳳明,呂宏飛,等.高產·優質·多抗小麥新品種華麥6號的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4(2):37-39.
[4]張仁杰,施賢波,鄔志勇,等.小麥新品種“華麥6號”在奉化的試種表現及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8(4):58-59.
[5]呂宏飛,王祝彩,解曉林,等.抗黃花葉病小麥新品種“華麥6號”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上海農業科技,2014(3):55-56.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