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麗


摘 要:目的:基本農田是耕地的精華部分,是保障糧食安全穩定的“吃飯田”。要徹底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實現農業生產的穩定增產,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需要對高標準基本農田進行評價研究。方法:通過數學模型的構建,對基本農田自然質量進行評價。結果:法庫縣丘陵區的耕地總面積為153061.02hm2,耕地自然質量分值分布在51~86。劃分的各等值區間中,≥60~70分區間的耕地面積最大為129110.25hm2,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84.35%;其次是≥70~80分區間的面積,為9067.44hm2,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5.92%;往下依次為≥80分值區間,<60區間,面積依次為8095.61hm2、6787.72hm2,分別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5.29%、4.43%。結論:法庫縣丘陵區耕地的自然質量屬中等。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評價;法庫縣
中圖分類號 F301.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110-04
Abstract: Objective:Basic farmland is the essence of cultivated land.To completely solve China′s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achieve stable growt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a, it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build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Therefore,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Method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natural quality of basic farml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models.[Results]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the hilly area of Faku County is 153061.02hm2, while the natural quality scor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illy area of Faku County is between 51 and 86.Among the equal-valued intervals,the maximum cultivated land area between ≥60~70 is 129110.25hm2,accounting for 84.35%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ounty, followed by the area between ≥70~80,which is 9069.44 hm2.The total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ounty is 5.92%, followed by the interval of ≥80 points, <60 interval,the area is 8095.61 hm2, and the ratio of 6787.72hm2 accounts for 5.29% and 4.43%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county.In general,the natural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hilly area of Faku County is moderate.
Key words: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Natural quality; Evaluation; Faku County
土地作為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是萬物的載體,是人類生活生存的重要基礎。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國民經濟迅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的雙重壓力下,人地矛盾越發突出,受其影響,其他各類土地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明顯的增加或減少,尤其是耕地,變化幅度較大[1]。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受到的威脅逐漸增加,主要是因為耕地資源數量減少和質量下降。因此,為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利用土地整治和高標準基本農田項目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對解決我國人地矛盾突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2-3]。
本研究在總結國內外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理論及實踐情況、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基本內涵及時空發展特點為理論基礎,以法庫縣為研究區域,以縣區內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法庫縣高標準基本農田的耕地質量及潛力進行了評價分析,以期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提供參考借鑒。
1 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與現狀
1.1 研究區概況 法庫縣位于遼寧省北部,遼河中游右岸,為沈陽市管轄,共有1個開發區,19個鄉鎮,250個村落以及15個街道。地理位置為北緯42°08′46″~42°39′29″,東經122°44′23″~123°45′14″,是遼北平原的一部分。東鄰鐵嶺和調兵山市,東北與昌圖、開原接壤,北與康平縣毗鄰,西與彰武縣相接,南與新民市、沈北新區相接。縣城距沈陽市90km,縣境南北約60km,東西約80km,區域總面積2281km2。
1.2 數據來源 (1)圖件資料:法庫縣標準樣地分布圖、法庫縣耕地等別圖、法庫縣耕地利用等別圖、法庫縣土地利用系數圖、法庫縣土地經濟系數圖。(2)社會經濟數據:法庫縣2006—2010年的統計年鑒。(3)文字資料:法庫縣2011年分等成果的技術報告和法庫縣2011年分等成果的工作報告。本研究區是以法庫縣為例,評價單元以地塊為主,按照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篩選得到評價單元。
1.3 研究區土地利用狀況 法庫縣全域面積為228855hm2,其中山地丘陵占34%,水域占4%。截至2007年,法庫縣全縣的農用地共計188879hm2,占法庫縣總面積的82.53%。其中,耕地136462hm2,占法庫全縣總面積的59.63%;林地34939hm2,占15.26%;園地3646hm2,占1.59%;牧草地1574hm2,占0.68%;其他農用地12259hm2,占5.34%。法庫縣的建設用地為24142hm2,占總面積的10.55%,其中農村宅基地及工礦用地18954hm2,占8.28%;交通水利用地4770hm2,占2.08%;其他建設用地418hm2,占0.18%。未利用土地的面積15834hm2,占法庫縣土地面積的6.92%。全縣2011年變更調查耕地總面積為156006.54hm2,其中:水田面積5773.46hm2,水澆地面積458.09hm2,旱地面積149774.99hm2。法庫縣中旱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96%,水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3.7%,水澆地面積占總面積的0.3%??梢?,法庫縣主要的耕地類型是旱地,其次是水田,再次是水澆地。土地利用的格局清晰,差異明顯。法庫縣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丘陵平原起伏交錯。
2 耕地自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2.1 耕地自然質量因素分析及指標量化 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含義及其建設特點,高標準基本農田應具備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形態穩定,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等特征[4],遵循評價指標原則,在法庫縣,丘陵平原起伏交錯。因此,根據劃分的平原和丘陵,分別選擇決定基本農田自然質量的因子土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酸堿度、障礙層距地表深度、地形坡度5個評價指標。由于各評價指標的效用不同,對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時,評價指標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劃定為同一類,在一定區段內賦予相同的分值,根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評價指標分級賦值。
2.1.1 平原區 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在平原區自然質量評價指標中,將障礙層距地表深度分為3個級別,并對各等級賦值:第1指標級別60~90cm,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30~60cm,賦予80分;第3指標級別小于30cm,賦予60分。將表層土壤質地分為4個級別,并對各等級賦予分值:第1指標級別壤土,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粘土,賦予80分;第3指標級別礫土,賦予60分;第4指標級別礫質土,賦予40分。將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為6個級別,第1指標級別為含量≥4%,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為含量4%~3%,賦予90分;第3指標級別為含量3%~2%,賦予80分;第4指標級別為含量2%~1%,賦予70分;第5指標級別為含量1%~0.6%,賦予60分;第6指標級別為含量小于0.6%,賦予45分。土壤酸堿度分為6個指標級別,第1指標級別為6.0~7.9,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為5.5~6.0,7.9~8.5,賦予90分;第3指標級別為5.0~5.5,8.5~9.0,賦予80分;第4指標級別為4.5~5.5,賦予60分;第5指標級別為<4,9.0~9.5,賦予30分;第6指標級別為≥9.5,賦予10分(表1)。
2.1.2 丘陵區 按照《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在丘陵區自然質量評價指標中,將表層土壤質地分為4個級別,并對各等級賦予分值:第1指標級別壤土,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粘土,賦予80分;第3指標級別礫土,賦予60分;第4指標級別礫質土,賦予40分。將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為6個級別,第1指標級別為含量≥4%,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為含量4%~3%,賦予90分;第3指標級別為含量3%~2%,賦予80分;第4指標級別為含量2%~1%,賦予70分;第5指標級別為含量1%~0.6%,賦予60分;第6指標級別為含量小于0.6%,賦予45分。土壤酸堿度分為6指標級別,第1指標級別為6.0~7.9,賦予100分;第2指標級別為5.5~6.0,7.9~8.5,賦予90分;第3指標級別為5.0~5.5,8.5~9.0,賦予80分;第4指標級別為4.5~5.5,賦予60分;第5指標級別為<4,9.0~9.5,賦予30分;第6指標級別為≥9.5,賦予10分。將地形坡度分為5個級別,第1指標級別為地形坡度<2°,賦予100分;第2個指標級別為2°~5°,賦予90分;第3個指標級別為5°~8°,賦予70分;第4指標級別為8°~15°,賦予50分;第5指標級別為≥15°,賦予30分[5-7](表2)。
2.2 自然質量評價模型的確定 自然質量評價結果由各評價因素分值及權重綜合評價得來的,可以采用幾何平均法計算,其計算公式如下: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耕地自然質量分值,按照等間距的方法,將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分為等值區間。平原區分為3個等值區間,即小于80分區間,≥80~85分區間,≥85分區間;丘陵區分為4個分區間,分別為小于60分區間,≥60~70分區間,≥70~80分區間,≥80分區間。
其中,耕地質量評價因素權重指的是對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耕地質量評價中的權重根據《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及特爾菲法確定[8]。
2.3 自然質量評價結果 按照評價模型,以鄉鎮為單位統計各等值區面積,制作法庫縣平原區與丘陵區耕地自然質量分值圖。
2.3.1 平原區 通過對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評價結果的統計分析,法庫縣平原區的耕地總面積為2945.52hm2,而法庫縣平原區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分值分布在76~88。劃分的等值區間中,≥80~85分區間的耕地面積最大,為2102.92hm2,占全縣平原區耕地總面積的71.39%;其次是≥85分值區間,為559.48hm2,占全縣平原區耕地總面積的18.99%;再次是<80分值區間,為283.12hm2,占全縣平原區總面積的9.62%(表3)。綜合看來,法庫縣平原區耕地自然質量屬于中等偏上,這與法庫縣的地形地貌有關,法庫縣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丘陵平原起伏交錯。
2.3.2 丘陵區 通過對耕地自然質量評價結果的統計分析,法庫縣丘陵區的耕地總面積為153061.02hm2,而法庫縣丘陵區耕地自然質量分值分布在51~86。劃分的各等值區間中,≥60~70分區間的耕地面積最大為129110.25hm2,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84.35%;其次是≥70~80分區間的面積,為9067.44hm2,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5.92%;往下依次為≥80分值區間,<60區間,面積依次為8095.61hm2、6787.72hm2,分別占全縣丘陵區耕地總面積的5.29%、4.43%(表4)。綜合看來,法庫縣丘陵區耕地自然質量屬于中等。
3 小結與討論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是一項關于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田間配套設施、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等綜合考慮的復雜工程。通過對區域土地的科學規劃調整、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道路工程以及農田防護工程等措施,是區域耕地達到高標準的要求,為農業現代化特別是農業機械化提供必要條件,同時結合農業產業的發展布局,探索為特色農業服務的土地整治與利用模式。
本研究通過對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結合項目區實際情況和具體的建設目標,充分考慮到該區域土地整治的特點及一般規律,結合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從而實現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的可行性。本研究應用理論分析法和文獻閱讀法,以ArcGIS軟件為技術支撐,結合模型構建對法庫縣高標準基本農田自然質量進行實證分析,得出法庫縣平原區耕地自然質量屬于中等偏上,這與法庫縣的地形地貌有關,法庫縣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丘陵平原起伏交錯。
參考文獻
[1]曾福生.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理論框架與模式選擇[J].湖湘論壇,2014,4:61-62.
[2]胡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全面開展[N].中國經濟時報,2012-6-29(2).
[3]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4]李少帥,勛文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資源與產業,2012,14(3):189-193.
[5]薛劍,韓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193-203.
[6]Richard W Dunford,R Dennis Roe.Implementing LESA in Whitman county,Washington[J].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1983,38(2):87-89.
[7]錢鳳魁,王秋兵,邊振興,等.凌源市耕地質量評價與立地條件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1):325-329.
[8]孔祥斌,靳京,劉怡,等.基于農用地利用等別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