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鵬 劉子勇 趙孝剛
摘 要:通過對濰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深入調研,該文分析了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水平的思路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監管;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132-02
濰坊市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始終按照“四個最嚴”要求,不斷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執法體系、監管體系,持續探索農產品質量監管新路徑,切實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基礎。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1.1 建立網格化監管體系 按照固定崗位、固定職責、固定人員、固定地點要求,建立起完善、實用的網格化監管格局。對村級防疫員隊伍體制進行全面改革,面向社會招聘了953名基層動物防疫安全協管員,實現防疫安全全覆蓋、無縫隙監管。
1.2 推行標準化生產 發揮農業示范園區作用,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611多處,建設國家級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37處、畜禽養殖示范場30處。完善質量標準體系,集成發布353項農業全產業鏈生產標準,實現主要農產品標準體系全覆蓋。目前,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技術規范的制定。并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創建行動,已擁有“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1155個。
1.3 嚴把農業投入品生產使用關 出臺《濰坊市禁用限用劇毒高毒農藥條例》,對國家禁限用農藥實行統一采購、儲備、服務、監管,并建立政府儲備和定點經營制度。打造農藥監管追溯平臺,定期開展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對農藥生產經營使用單位、限用劇毒高毒農藥定點儲備經營企業、農藥產品數量流向實行動態管理,防范風險。
1.4 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新模式 按照固定地點、固定路線、固定時間、固定車輛、固定人員原則,實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城市公交”收集模式,全市設定病死畜禽收集固定線路97條、收集點644處,擁有密封收集專用車75輛,專業收集員960名,總里程達9821km,實現收集體系全覆蓋。研發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信息化系統,實現病死畜禽流向全程可追溯。農業、公安等相關食品監管部門設置監管客戶端,隨時查看車輛收集現場情況,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建立與保險聯動機制,與市財政、金融等部門聯合印發了《濰坊市政策性畜牧業保險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做好保險受理、出險申報、集中收集、無害化處理、保險理賠、核報補貼等工作,全市育肥豬參保率達78.2%、奶牛參保率63.8%。
1.5 強化檢疫監管 嚴格落實公路檢查站職責,加強對全市6處動物衛生檢查站管理,堅持嚴防死守,嚴格查證驗物。積極開展標準化定點屠宰企業創建,大力推廣“撤點并廠、定點屠宰、站點批零、冷鏈配送、冰鮮上市”生豬屠宰加工消費新模式,已經創建標準化定點屠宰企業30家。
1.6 建立農業綜合執法機制 濰坊市市級層面整合原農業、原畜牧、原農機3支執法隊伍,成立了農業綜合執法支隊,12個涉農縣市區(開發區)成立了行政綜合執法局農業執法分隊;鎮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配套專用執法檢測車輛,統一車輛標識和執法服裝。并強化與食品監管部門之間協作,建立信息溝通制度,合力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違法犯罪行為。
1.7 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開發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大數據平臺,將市縣鎮村4級監管機構、鎮級速測室、規模化農業園區、農藥門店等全部納入監管追溯平臺,實現信息化管理。開發“小蜜蜂”手機App,由村級監管員負責采集農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乃至個體農戶的生產信息為農產品檢測和追溯提供基礎信息。完善食用農產品準出準入機制,制定出臺《濰坊市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辦法》《濰坊市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準入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開具合格證,并對合格證的真實性負責。
1.8 完善抽檢監測機制 針對基層抽檢不愿發現問題、發現問題難等現象,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的通知》,糾正考核導向,突出解決問題發現難、處置難的問題。明確農產品質量抽檢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兩人以上、必須隨機抽取、必須重點監測、必須及時處置)、“四個不準”(不準不到現場抽樣、不準重復抽檢、不準1個樣品分成多個樣品、不準違規替代樣品)抽樣紀律,規范監測行為,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步入良性轉道。
2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2.1 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壓力較大 農產品量大、面廣、種類多,監管力量薄弱,很難實現全方位監管。非法添加違禁物質、農獸藥殘超標等現象時有發生,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還存在一定漏洞。近年來,非洲豬瘟、禽流感等防控壓力不斷加大,給農產品質量監管帶來一定挑戰。
2.2 監管執法機制不順暢 2018年機構改革后,市縣2級農產品監管執法職能調整不一。市級種植業和畜牧業監管職能進行了合并,單獨成立農業執法支隊,實行部門綜合執法。縣市區普遍成立行政綜合執法局并實行綜合執法。部分縣市區對種植業和畜牧業職能進行了合并,有的保持分離;有的職能進行了劃轉,具體工作仍由事業單位承擔,監管執法體制機制上下不順暢,下達文件、部署傳遞周期較長,一些執法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2.3 市場銜接機制不夠完善 先后組織開展韭菜、雞蛋“雙證制”試點,探索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食用農產品上市銷售憑證。從試點情況看,“雙證制”運行不是很好,一些種養殖戶不按規定使用“雙證制”上市銷售,主要原因是市場環節對農產品合格證未作強制要求,農產品生產者對出具“雙證”積極性不高。
2.4 監管存在盲點 濰坊市的畜禽養殖和屠宰加工點多、面廣、量大,監管工作任務繁重與監管人員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雖然全市統一研發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監管信息化系統,但仍然存在盲點,有許多地方還需進一步完善。
2.5 畜牧業政策性保險覆蓋率不高 目前在畜牧業方面,僅生豬、奶牛2個畜種涉及政策性保險,濰坊市當前生豬、奶牛保險參保率雖然已取得顯著成效,但在政策性保險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聯動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6 財政補貼政策覆蓋面偏小,補助資金到位不及時、且標準不統一 目前,國家只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進行補貼,對于其它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沒有出臺補貼政策,導致養殖戶對病死禽、牛、羊等其他畜禽無害化處理積極性不高,給動物防疫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帶來隱患。目前,各級資金撥付滯后現象普遍存在。濰坊市畜禽存欄量大,產生的病死畜禽數量多,個別財政困難的縣市區財政資金配套壓力大。同時,按照因素法切塊下達補貼后,各級財政補貼標準不明確,各地補貼標準不統一,無害化處理廠對此有意見。
2.7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運行困難 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廠投入較大,而產品附加值不高,自我生存困難,若無財政補貼很難正常運行。(產出物沒有列入飼料原料目錄,只能用于生產有機肥和生物柴油,產品作為生產有機肥的原料價格為1700元/t左右,而作為生產寵物飼料原料價格為3400元/t左右。)
2.8 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不到位 少數基層監管人員有思想顧慮,擔心抽檢發現問題被追責,每次都安排到質量相對好的企業進行抽檢,致使一些生產企業得不到監管,不合格產品最終流向市場。
3 提升農產品質量監管水平的思路措施強化“五個監管”,完善“一項制度”,切實把牢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3.1 堅持綜合監管 樹立大農業監管意識,既要抓好田間地頭瓜、果、蔬菜和糧食,也要抓好養殖園區肉、蛋、奶和蜂蜜的質量安全。
3.2 堅持全程監管 農產品生產、加工產業鏈條長,要切實抓好從地頭到市場、從田間到餐桌、從產地到車間的全過程監管。
3.3 堅持系統監管 緊緊盯住產地環境質量、投入品使用、畜禽屠宰運輸等關鍵環節,實現全鏈條、無縫隙監管,有效杜絕各類違法違規問題。
3.4 堅持持續監管 持續用力,一刻不松懈,始終保持嚴打嚴管的高壓態勢,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持久戰。
3.5 堅持全員監管 動員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全民參與、齊抓共管良好局面,肩負起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重大責任和使命,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放心的農產品。
3.6 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雙承諾”制度 統一制作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責任人和基層監管責任人簽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承諾書”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承諾書”,在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張貼公示,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激發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依法生產、誠信經營的自覺性,調動基層監管員履職擔當的積極性。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