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摘 要:通過監測南漪湖水質,2—5月總磷等污染指標未能達到省定年度Ⅲ類目標限值的要求。該文分析了南漪湖水質總磷超標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對策。
關鍵詞:總磷超標;污染因子;治理措施;南漪湖
中圖分類號 X5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4-0137-02
南漪湖是位于宣城市宣州區和郎溪縣交界處的天然湖泊,水面面積1.89萬hm2,豐水期水面總面積2.13萬hm2,是皖南最大的淡水湖泊,水源完全來自宣郎廣地表徑流雨水,為皖南的宣城、郎溪、廣德3縣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提供了便利。然而,根據宣城市生態環境局監測,2019年2—5月連續4個月,南漪湖水質總磷含量超標,未能達到省定年度水質Ⅲ類目標限值的要求,水源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等其他主要污染因子處于較高的水平,目前南漪湖水質已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流域內水污染治理形勢十分嚴峻。
1 污染超標原因
1.1 種植業面源污染 磷、氮、鉀是農作物3大養分,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流域內每季作物使用含磷化肥,折合純磷(P2O5)75~120kg/hm2,純氮(N)75~150kg/hm2,純鉀(K)75~105kg/hm2,作物吸收較少,大部分隨雨水淋失進入河流,匯入南漪湖,流域內含22個鎮鄉辦事處,耕地近13.33萬hm2。長期大范圍耕地撒施含磷化肥,是造成今日總磷超標及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畜禽糞便污染 畜禽糞便富含磷、氮,若糞污發酵不徹底或使用不當,流入河流,會造成水體發黑、富營養化及生物病原等污染。隨著宣城市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由一家一戶的散養變成如今規模化、產業化的圈養,在皖東南形成了優勢產業,宣城市養殖場遍布各鎮鄉,污染治理工作量大,特別是南漪湖周邊及上游河流沿岸的養殖場污染治理刻不容緩。經調查發現,南漪湖周邊及上游主要河流沿岸1000m范圍內共計有276家養殖場(戶)。
1.3 南漪湖底泥磷積累形成內源污染 近幾十年來,隨著工業、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流域范圍內磷、氮等污染物大幅增加,特別是磷,湖水中的磷與底泥結合,沉于底泥,長期積累,已成內源污染。
1.4 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形成點源污染 工業廢水污染成分復雜,含磷涉水企業的廢水磷污染嚴重;生活中衣服、餐飲、汽車等物品的洗滌磷污染也較嚴重。污水處理廠磷處理難度大、成本高。
2 加強水污染治理的對策措施
為有效降低總磷等污染因子,確保南漪湖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使水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對達標治理工作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措施:
2.1 種植業面源污染治理
2.1.1 輪作休耕 在流域內開展耕地輪作休耕,爭取省級休耕指標,實施年均面積3.33萬hm2的耕地休養,按照每季作物每hm2使用含磷化肥折合成的純磷、氮、鉀有效含量(見1.1條目)計算,每年減少(扣除作物吸收的部分)純磷2600t左右、純氮3000t左右、純鉀2400t左右等污染物質匯入南漪湖。利用休閑耕地的自然生態凈化作用,2~3年就能顯著降低磷等污染元素的濃度,從而有效地緩解了水質富營養化狀態。
2.1.2 調整種植業結構 小麥種植的需肥量高,病、蟲、草害防治用藥量大。擴大稻-綠(肥)、稻-油、稻-稻(再生稻)等節肥節藥模式的種植面積,推廣稻-蝦(蟹、魚)綜合種養,減少稻-麥種植面積,可顯著降低含磷化肥及農藥使用量。
2.1.3 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及配方施肥 積極引導種植戶利用秸稈粉碎還田、腐熟糞污還田、沼渣沼液還田、有機物料堆(漚)還田,推進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鼓勵使用商品性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混肥,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農技部門要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條件、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和目標產量,制定化肥使用限量,避免盲目施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提高化肥利用率,爭取化肥利用率平均達40%以上、使用量年遞減1個百分點;推廣應用復合微生物肥料可減少當季的化肥使用量(復合微生物肥料是指特定微生物與營養物質復合而成,能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營養,提高農產品產量和改善農產品品質的活體微生物制品),實驗表明,復合微生物肥料在水稻上的應用,可減少30%化肥的使用量,增產提質效果顯著。
2.1.4 推廣農藥減量控害技術 綜合開展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措施,控制病蟲危害;針對突發性、發生量大、危害性重的病蟲害,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科學開展病蟲調查和重點監控,及時發布病蟲情報,根據病蟲情報準確及時開展化學防治,盡量減少用藥次數;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風險化學農藥,交替使用農藥,減緩病蟲抗藥性;推廣應用農藥增效劑(如:武漢天度植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超支化卵磷脂、維生素E懸浮劑增效劑“卡剌”)與減量農藥混用,防治水稻病蟲草害效果明顯。大田觀察,“卡剌”能降低除草劑對水稻的藥害,在化學除草時除草劑減量30%、防治病害時殺菌劑減量40%情況下,仍能發揮較好的防效,且對水稻安全;加快推廣新型植保機械(大型機動噴霧機、無人機飛防技術等)的應用,各鎮鄉要大力發展病蟲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提高病蟲防治效率,減輕農藥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2.2 畜禽糞便污染治理 嚴格落實《關于優化調整畜禽養殖區域劃定工作的指導意見》(宣農〔2018〕109號),進一步優化調整流域范圍內禁、限養區。依法依規處理南漪湖周邊及上游主要河流沿岸1000m范圍內的養殖場(戶),禁養區關閉拆除,不得養殖,限養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套必須完善,不得新增養殖量。其他地區糞污也必須做好無害化處理,實行糞污資源性利用。
2.3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 加強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與深度處理。針對含磷涉水企業整治不達標的,進行關閉或搬遷,優先在流域內的洗滌行業大力推廣使用無磷洗滌用品,并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嚴控含磷洗衣粉的銷售使用。
2.4 南漪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 南漪湖底泥內源污染治理是一個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的漫長過程,統籌流域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空間協同保護,加強森林、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1]。
2.4.1 增加沿岸植被保護濕地 建立環湖沿河植物防護帶,對裸露的荒丘山崗增加植被覆蓋率,對環南漪湖、主要入湖河流周圍的濕地進行保護與恢復,盡快建立南漪湖流域濕地保護體系,明確劃分南漪湖流域范圍內生態紅線區域,堅決杜絕破壞自然濕地的行為,充分利用沿岸及濕地植被固沙慮污,吸收磷等一些污染元素,從源頭上凈化流入南漪湖的水源。
2.4.2 利用水生動植物的天然凈化作用 清理疏通流入南漪湖的上游河流(如:新老郎川河、桐汭河、無量溪河等),科學規劃好豐水期和枯水期南漪湖區域與周圍相關聯的河流水域之間的水源調控,確保生態基流,保持南漪湖區域與周圍河湖互相之間水源的合理流向,給水生生物創造一個有利于其生存繁衍的良好環境。由農業科研部門對種植水生植物的種類和規模進行科學規劃,結合增殖放養部分魚類,充分發揮水生動植物對水環境的天然凈化作用,利用湖底植物吸收固化磷元素,減輕水體富營養化,凈化水質。
2.4.3 加強對南漪湖區域的責任制管理 推進河(湖)長制,加強監管巡查力度,對南漪湖區域細化成若干區段,各區段的管理落實到人,制定獎懲措施,強化人的管理作用。
3 結語
通過以上多渠道治理措施,持之以恒長期治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可以看到流域內“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象。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感,踐行習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9-12-01].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