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磊

氣候領域出現的極具破壞力的現象,可能給社會生活和經濟增長帶來巨額損失,進而引發金融動蕩及其他次生風險。
2020年,全球仿佛約好了一樣: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十幾億人的生活,美國流感奪命上萬,澳洲大火后暴雨滋生蚊災,蝗災肆虐印巴,風暴“丹尼斯”致英國多地洪水,西班牙大加那利島沙塵暴……“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終于,有人評說了。近日,國際清算銀行發行的一本題為《綠天鵝》的書,首次探討了可能引發下次金融危機的“綠天鵝”事件。何謂“綠天鵝”?即氣候領域出現的極具破壞力的現象,它可能給社會生活和經濟增長帶來巨額損失,進而引發金融動蕩及其他次生風險。
與“黑天鵝”事件的“意外性、巨大破壞性、事后可解釋性”相比,“綠天鵝”雖沒那么恐怖,但其中蘊含的風險不容小覷。打個比方,如果說“黑天鵝”事件是“重要且緊急”的,那么“綠天鵝”就是“重要不太緊急”的。但我認為,這個“不太急”的程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量變引發質變,一旦突破臨界值,“綠”就變“黑”了。
以氣候變化的風險為例,從目前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力來看,氣候趨惡在未來十有八九會成為現實;而且,氣候災難一旦形成,其破壞性、危害性、覆蓋面將更重更廣,將直接危及人類生存。“風起于青蘋之末”,而氣候災害給社會和經濟帶來的連鎖反應將更加復雜,也更難以追根溯源。
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分析,2019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世界冰川正在加快消融,海平面以年均3.6毫米的速度上升,海水酸性比工業化初期增加了26%,極端天氣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最終,動畫電影《冰河世紀》警告人類的一幕將出現,不是嗎?
從亞馬孫森林大火到澳大利亞森林大火,從非洲蝗災到導致亞洲多國出現的“蝗恐”,從2019年海洋升溫又創新高到南極氣溫記錄首次突破20攝氏度……事實勝于雄辯—所有的事實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交集:它們都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人類活動也加劇了不可控的連鎖變化。以蝗災為例,“在草原上,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隨著人類對百靈鳥的大規模捕殺和對草原生態的負面影響,百靈鳥已瀕臨絕跡,生態鏈關鍵環節要素的缺失,使蝗蟲沒有了天敵……”此外,人類的興修水利不當、植被管理過度等等,也為蝗災的形成推波助瀾。
“綠天鵝”已不可避免地到來了,人類能否像當年反法西斯那樣同仇敵愾?德國政府已出臺《氣候保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法國國會近日通過了反污染和循環經濟法草案的主要內容,全面推動“限塑令”升級;英國政府將注資12億英鎊,開發專用于氣象和氣候預測的世界最強超級計算機……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上述負責任行動越多,“綠天鵝”的風險才能越來越順利地被消解,人類的綠色福祉才會愈加枝繁葉茂。
誠然,新冠病毒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打擊,到現在“中間宿主”“零號病人”依然難覓,但我們應該汲取“報喜不報憂”的教訓,努力控制自己的貪婪之舉,學會與地球和平共處,而不是“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