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與傳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平臺,在保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主要以山東省為例,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社會平臺建設的有效途徑,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與保護,打造我國優秀的地方特色文化。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社會平臺建設普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平臺。通過這一社會平臺,能夠有效實現我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有效融合,進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有效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推進了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提高普查整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整理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環節。近年來,山東省依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定,成立了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此基礎上,山東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還需要繼續對省內具有濃厚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挖掘與整理工作,依據歷史背景、文化意義和價值以及瀕臨消亡的程度,劃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級別,將這些數據和資料整理和歸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檔案。在實際工作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人員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偽性進行細致的鑒別,并成立專項的研究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與整理工作進行全面分析和探討,實現山東省文化與藝術的創新。
在進行普查整理工作時,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進行整理方式的科學對應,以期給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最全面的保護,讓其可以得到更多的渠道得以流傳、發展。同時,在普查整理過程中,要注意方法方式,尤其是一些民間手藝,盡量提升此種手藝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其可以擁有更多傳承下去的機會。
二、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亡,許多民間傳統技藝的消失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巨大損失。因此,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有助于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力度,進而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促進國家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山東省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需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體系,同時,搭建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共享平臺。為提升社會大眾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需要利用資源數據庫,打破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利用和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共享。因此,需要對數據庫的使用對象進行確定,既可以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人員、項目的傳承者,也可以是對項目感興趣的普通群眾。通過實現數據庫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可觀賞性,同時,各領域的人群還可以通過數庫進行對相關項目的探討與交流,對項目感興趣的群眾能夠從專家和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程度,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參與度。在數據資源進行共享過程中,也面臨著較大風險,導致數據信息的丟失。同時,針對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存在著較大的產權糾紛問題。因此,數據庫管理人員需要針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設置數據庫的安全加密級別操作權限,避免數據資源丟失和被盜取現象的發生,提升數據庫的安全性,進而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弘揚的同時,有效保障項目傳承群體的合法權益。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題網站,提高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支持與關注度,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力量,呼吁全社會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而有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三、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平臺
山東省通過成立專門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體系,能夠為廣大社會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傳播服務。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上,山東省可以充分借助傳播平臺的優勢作用,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各地區的圖書館和文化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可以借助圖書館和文化館的基礎設施,發揮其社會職能,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活動。例如組織當地的專家、學者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繼承群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講座,幫助更多社會群體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對我國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平臺開展各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傳統藝術表演活動,在豐富人們業余時間的同時,有效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效果,有利于增強社會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博物館具有對文物收藏和保護的作用和職能,因此,山東省需要發揮博物館的優勢作用,向社會群體展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傳統手工技藝,如針織、刺繡、窗花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工具等,進行陳設和展示,以這樣的方式幫助社會群眾充分了解山東地域的民俗文化以及家庭生活習俗。還可以通過傳統技藝的現場制作來展現我國傳統工藝的高超水平,提升社會群眾對齊魯文化的了解和喜愛程度。此外,山東省具有許多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戲劇,如山東梆子戲和柳子戲等,因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可以在靜態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以動態的形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同時,還可以依據現場觀眾的喜愛和接受程度,給予其與項目傳承人接觸的機會,親手制作一些傳統手工藝品,學習傳統表演技藝,進而有效提高社會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四、籌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項基金
當前階段,在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上,主要依靠政府和社會各界參與的力量。一方面,政府需要依據國家下發的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相關法規政策的指導,不斷加大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力度,成立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項基金,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計劃確定保護項目和對象,為項目對象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同時,面向社會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工作,吸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以募捐、資助和獎勵等方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進而有效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效性。設置專項基金時,要注意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進行資金配置,防止“一刀切”,因為種類不同,在資金的需求上表現不同,要注意讓資金的作用全面發揮。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當前,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瀕臨消亡,不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我國需要成立專門的公共文化保護機構,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和文化傳播平臺,籌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基金,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進而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參考文獻:
[1]王云慶.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立檔保護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02).
[2]劉露.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04).
[3]劉晟翔,閆雯.由山東大鼓的現狀淺談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J].北方音樂,2015(13).
[4]王宇.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分析與保護利用[J].理論學刊,2012(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現代學院校級課題“山東非物質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課題編號:XD201919)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蘇進靜,女,碩士研究生,山東現代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