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雕塑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雕塑遺產和鮮明的藝術特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古代雕塑匠師根據自然環境條件和物質材料,創造出了大量不同體量的雕塑藝術精品,為我們留下無數珍貴的雕塑藝術瑰寶。不管是大型的佛教石窟寺造像和陵墓雕塑,還是木石金屬陶俑,無不呈現出一種沉穩內斂的含蓄之美,這種意境與傳統中國繪畫中所隱含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它們都體現了中華文明最內在的情緒與修養,現在看來依然讓人回味無窮。
關鍵詞:中國傳統雕塑 西方雕塑 自然之道 含蓄之美
一、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中國早期傳統雕塑的一個重要特點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三皇到五帝,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構建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的無為論至今仍在影響著國人。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也是主張人向自然學習的。這些中國古代哲學家的古典美學精神,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創作者認識宇宙萬物和進行藝術創作的基礎,是早期中國傳統雕塑的主要組成部分。
以霍去病墓前石刻藝術為例,其是我國最早的一組意境深遠、構思獨特的紀念性雕刻杰作。霍去病墓前所有石刻皆利用巖塊的自然形態或多或少地加以雕鑿而成,遠看以為“豎石”,近看才發現原來每個石塊上都恰到好處地進行了削切與刻畫線條,靈動地表現了躍馬、臥牛、臥虎、巨人抱虎、馬踏匈奴等十幾種不同的形象,含蓄自然而又生動活潑。
二、與西方雕塑相較,中國傳統雕塑所追求的美是含蓄而自然的
西方雕塑藝術是以歐洲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它源于古埃及,經歷了希臘時期、羅馬時期、中世紀時期及文藝復興時期,至今也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古希臘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無數希臘神話傳說中的神,并賦予這些神更理想和美好的藝術形象。古希臘雕塑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健美的、充滿力量的,這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是有關系的,海洋文化系的不穩定性,決定了他們必須進行海洋貿易來供給,與中國農耕社會的安居樂業不同,他們的思想更加充滿戰斗性。而中國的傳統雕塑中,雖然在佛教造像中有面目猙獰的護法、羅漢或天王,但卻主要通過動態和表情的處理給人以威而不怒、怒而不發的心理震懾。
以西安碑林博物館內最美的菩薩造像為例。2017年9月,筆者有幸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西安美院中國傳統雕塑高級研修班,本次研修班課程里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實地臨摹古代雕塑,這次臨摹的地點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新石刻藝術館。筆者選擇臨摹的是一尊被譽為“館內最美的菩薩”的隋代菩薩立像。這尊菩薩非常高,保持得也較為完好:她跣足立,面形圓潤飽滿,眉目清秀;圓臉,大眼垂目,鼻頭雖有殘缺仍顯得圓實可愛;嘴角上翹,嘴唇微抿,整個面部散發出憨態可掬、天真爛漫的少女氣息。從腳到頭頂近三米,頭前傾,微垂;胸微含,腹部前挺,但并不像大部分菩薩一般特別突出,甚至沒有明顯的小腹。大腿至足部呈自然弧形并往重心點收攏,加之由肩部掛落至手臂再飄及由地的袈裟,因此,從側面看曲線雖不強烈卻異常微妙優美。由于靠墻而立,因此菩薩背部平直,背部衣飾只做了披肩垂落的形態,而披肩下的腰極深地往前削,前后不過十幾公分,使得整個菩薩一下子挺拔秀麗了;再往下的臀部只做了非常概括的交代,裙擺整體順應腿部的走勢往后散開,仿佛一轉眼就要從蓮座上邁步走下。
在此次現場臨摹之前,筆者走訪過不少石窟,也選購回很多佛教造像的書籍,甚至曾嘗試起稿做過幾個佛像,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可能是覺得自己始終是站在遠處觀望,沒有走近,無法全面了解,內心充滿疑惑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完成作品。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雕塑匠師通常文化水平較低,他們所制作的雕像造型通常來自一些畫家的畫稿,或者由工程督導根據需要請畫師繪制,雕塑匠師需要按圖紙所繪進行制作。筆者在臨摹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菩薩造像并不是嚴格的“左右對稱”的,而是“互補”的。這一發現說明,中國古代匠師很早就已發現并熟練運用視覺感知系統中的相對性原理,他們重視造像外部輪廓的塑造,強調簡潔的美與張力。并運用自己熟練的技藝將這些感受巧妙地運用到雕塑作品中,給我們留下珍貴的范本,向后人展示了中國古代雕塑的獨特魅力。
三、結語
中國古代雕塑的表現形式、雕塑技法充滿了寫意傳神的特征,重點不是刻畫雕塑造像的表面和細部肌理,少有像西方雕塑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更在意的是由內向外引發的感受和意境。中國傳統雕塑雖然受到各種章法的制約,但匠師通過自己雙手讓它變得生動而傳神,讓它的神韻直接觸動觀者的內心,這種自然而含蓄的美是值得當代藝術創作者深思的。
參考文獻:
[1]陳少豐.中國雕塑史[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張微微,女,碩士研究生,佛山市藝術創作院,三級美術師,研究方向:雕塑與陶藝)(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