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繪畫取得了令人震驚的成果,她們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闡述對藝術的理解。中國早期出現的一批個性鮮明、具有革新精神的女性藝術家不能被忽視,在以女性閨閣生活、反抗傳統社會倫理、對社會文化進行革新等題材之上,她們同時選擇了為政治發聲,女性藝術家也開始以活躍的姿態展露在藝術舞臺上,開始譜寫藝術史的新篇章,為中國當代藝術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女性繪畫藝術在中國的發展與演變,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系統的分析,來窺探中國早期當代女性藝術家作品的繪畫風格、感情視角以及藝術創作價值。
關鍵詞:中國早期 女性畫家 自我意識
一、時代背景對女性繪畫的影響
女性藝術運動從社會運動中得出領悟,在藝術領域用獨特的繪畫語言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與對社會的反思,它是時代背景的彰顯,在藝術創作層面一反過去的視覺形式,嘗試用多種材料、媒介,在形式、空間、表達方式上做出了很大突破,它更加強調用女性的視角闡述對生活的理解,從女性的角度去對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進行革新、批判。無論是西方藝術史還是中國藝術史,女性藝術家的記載幾乎無史料可循,文藝復興時期有致力于藝術創作的女性藝術家,例如凱瑟琳娜·梵·赫莫森、安圭索拉,作品內容和形式并不亞于男性作品,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伴隨西方女性主義運動,西方藝術史中被埋沒的女性藝術仿佛才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女性藝術能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古國里掀起熱浪是與時代有著緊密聯系的,一方面,封建制度的土崩瓦解,社會的自我進步,教育的普及使得女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另一方面,新中國以來,“婦女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口號的出現,使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一大批女性開始選擇掙脫封建的枷鎖,投身到社會發展中,以自我對生命的感悟去詮釋作品。更有一些藝術家將自己的民族情懷融入到作品中,彰顯時代情懷,這是一種久違的認可,更是一種榮譽感、使命感,那股被積存在幾千年傳統下的力量,開始了反抗舊制、表達欲望。另外,在這個追求標新立異、追求多元化的世界,我們看多了英雄主義的題材,看多了鋼鐵般的意志,也需要新的視覺沖突,需要生活化的藝術。
二、中國早期女畫家作品中的自我意識
(一)女性藝術家獨特的情感視角
中國女性自古以來被冠以“大家閨秀”的頭銜,這些滲入人們骨髓里的觀念以及審美觀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大部分女性藝術家在視覺領域不同于男性最大的一點是與生活的聯系程度不一樣,女性多居家,以照顧家庭與孩子為先,所以視角會更貼近日常生活。回顧中國當代很有代表性的幾位女畫家,夏俊娜的《驕陽》、閻平的《母與子》、申玲的《注水的女人之一》等等,她們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自己日常小事中得出創作靈感,這股藝術創作上的“清流”在傳統的藝術史上是不常見的,它看待事物的獨特角度也為豐富藝術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早期女畫家自我意識的體現
當代女性畫家的作品伴隨著歷史的變遷逐漸走向開放和自由。申玲,是中國第一個用非常開放的心態去表現性主題的女性藝術家,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是對傳統女性觀的挑戰,強烈的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媒介的運用上以女性的縫紉、編織、手工等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顛覆傳統的男性審美標準。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總蘊含著一種悲的情感,不同于柔弱、嫵媚,而是透露出一股對社會、對人生的憤慨和無奈,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女人的生存狀態和命運,蘊含著強烈的女性意識。何香凝的藝術是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連的,她的一生都在藝術創作與藝術救國的道路上,她的畫不僅是藝術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種符號,是對時代的記錄,同時也為女性畫家指明了方向。
三、結語
中國早期女畫家作品中自我意識的覺醒,使女性藝術開始從邊緣文化逐漸走向人們的視野,她們的藝術作品是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的。女性藝術一直以來飽受爭議,但無論是以怎樣的態度或形式參與其實都是進步的體現,是成長之路必然要經歷的。她們的發展也告訴我們,當下乃至未來的藝術是包容的、多元化的,我們需要審視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有這種獨立向上的力量才能從孤獨走向成熟。
(作者簡介:石潔,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湖南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美術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