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瑜 胡俊慧
摘要:滿族是我國東北古老民族之一,從其先世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直至其入主中原后,尤其是受漢族封建文化的影響,婚俗也逐漸發生巨大變化。本文試對滿族婚俗演變情況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滿族 婚俗 演變
一、滿族先世的婚俗
(一)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時期的婚姻習俗
滿族先世從肅慎始,婚俗尚十分原始古樸,帶有濃厚的游牧民族特色,據《晉書·四夷傳》記載:肅慎“將嫁娶,男以毛羽插女頭,女和則持歸,然后致禮聘之,婦貞而女淫。”[1]而至勿吉時期,滿族婚俗發生了些許變化。雖婚姻締結的主動權仍掌握在女子手中,但新婚第一晚男子要住女方家,這是在肅慎和挹婁時期所沒有的習俗。至隋唐時期,滿族先民靺鞨,其婚俗仍多沿襲勿吉時期的習慣,據《渤海國記》記載:靺鞨“男女婚嫁多不以為禮,必先攘竊以奔。”[2]其中“必先攘竊以奔”就是“女和則持歸”及“婦貞而女淫”的沿襲。這種習俗直到金世宗下令禁止,才慢慢淡出滿族先世的生活。
(二)女真時期的婚姻習俗
至女真時期,女真人允許并實行一夫多妻制。據《三朝北盟會編》記:“女真無論貴賤,人有數妻。”[3]女真男子多妻是一種榮譽的體現,也是社會地位的象征。而女真人獨特的婚俗方式體現在通過“收繼婚”,即“轉房婚”獲得更多的妻子。所謂的“收繼婚”是指父死后兒子可娶無血緣關系的“母親”為妻或兄死后弟可娶嫂為妻。這種有悖倫理的婚俗,是原始社會群婚制的殘余,但也是為了防止家族財產外流,保證子嗣興旺。至皇太極下令禁止“收繼婚”,滿族入關前這一婚俗基本絕跡。
此外,女真婚俗的又一重大變化是禁止同姓為婚。據《金史》記:“自收寧江已后同姓為婚者,杖之。”[4]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女真人的社會觀念在不斷進步。但女真人婚俗也還保留一些原始陋俗,如女真人規定每年正月十六為“縱偷日”。“是日,人皆嚴備”,但是有情人“先與室女私約,至期而竊去者,女愿留,則聽之。”[5]也就是說在這一天里,人們之間相互任意占有妻女可不受法律與道德的約束。
二、滿族入關后婚姻習俗的演變
在滿族入關前,其婚俗大都帶有濃厚的游牧民族特征,但在滿族入主中原后,受漢族封建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具有滿漢文化融合特征的新婚俗。
滿族從皇太極時期開始,嚴厲禁止同姓為婚和收繼婚。自此,滿族的婚姻開始注重輩分,講究倫理。同時滿族還習慣早婚和娶長婦,一般在孩童時期就定親結婚。《吉林通志》中記:“滿人唯結婚多在十歲內,過期則以為晚。”至于娶年長婦女,則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滿族在問鼎中原前,人口較中原人口少,長期的戰爭需要大量男丁,所以規定男子長到16歲就要入伍參軍,而戰爭必會有大量的傷亡,這樣就嚴重影響滿族人口的數量。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實行早婚和娶長婦,保證男子入伍前就可留有后代,實現人口的繁衍生息,入關后這一習俗被保留下來。
雖然清代初期,出現八旗組織管理婚姻的形式,八旗子女終身大事要由八旗首領決定。《北游錄》記:“旗下所生子女聽上所配,或聽親王,并不敢自主。”[6]但后來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滿族婚姻形式發生變化,旗人婚姻漸變成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結婚時只須報告給所管佐領,在結婚“通書”(即婚書)上注明屬于哪個佐領即可,這一直沿襲到清末。
清朝初年,滿族婚姻還重視民族差別,遵行“旗民不交產,滿漢不通婚”的規定。形成這種婚俗,原因有二:首先,滿族入關前,曾將大量漢人掠去做奴隸,滿族人不愿和奴隸通婚,自降身份;再者,從明末開始滿漢民族矛盾日益尖銳,清初滿漢通婚后,滿人相應優待要予以取消。但隨著滿漢間民族融合,滿漢通婚已成為不容改變的趨勢。順治五年(1648)世祖諭禮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使之締結婚姻;自后滿漢官民有欲聯姻好者,聽之。”[7]尤其至光緒年間后,滿漢通婚現象大量出現,不足為怪。
三、結語
綜上所述,滿族婚姻習俗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滿族千百年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縮影,它從側面反映了滿族文化的特點。滿族婚俗從肅慎時“男以毛羽插女頭”,到滿洲具有滿漢文化融合特征的婚俗,各時期婚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風貌。滿族婚俗既繼承先世遺風,又在問鼎中原后接受漢文化影響,并逐漸漢化。由此可看出滿族文化的開放性,它既有自身的新陳代謝,也在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尤其漢文化。
參考文獻:
[1]房玄齡.晉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7:1695.
[2]黃維翰.渤海國記[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118.
[3]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82.
[4]脫脫等.金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29.
[5]洪皓.松漠紀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56.
[6]譚遷.北游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352.
[7]清世祖實錄.卷40[M].北京:華文書局.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大創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8061)的成果之一 。
(作者簡介:張芷瑜,女,碩士研究生,白城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胡俊慧,2016級本科在讀,白城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歷史)(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