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的形象在漢畫像中經常出現,本文將對漢畫像中馬形象的原型、馬的表現技巧及象征意義進行研究。
關鍵詞:漢畫像 馬 原型 表現技巧 象征意義
漢畫像藝術源遠流長,數量眾多。其中以馬為題材的不在少數,涉及馬形象的更是不勝枚舉。
一、漢畫像中馬形象的原型
在中國古代戰爭中,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工具,既可以用來沖鋒征戰,又可以馱負輜重。從春秋戰國時期直至秦漢,戰火連綿,馬匹的消耗十分巨大,由此也讓馴馬養馬的技術得到了發展。到了漢代,由于北方匈奴的多年侵擾,漢武帝對匈奴進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中雙方動輒使用十幾萬匹戰馬,并且出現了重裝騎兵和專門管理騎兵的射聲校尉。統治者對戰馬日益重視,為了獲得優良的馬匹品種,甚至不惜發動戰爭。公元104年,大將軍李廣利率領數萬軍隊圍攻大宛國,歷時近三年終于攻破大宛,獲得三千大宛良馬。
張騫出使西域曾經帶回當時烏孫國的使者,漢和烏孫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烏孫國也把良馬作為禮物贈送給西漢政府。由于優良品種的獲得,內地馬匹得以改良。我們在漢畫像中看到的馬的造型,馬頭顯得比較小,馬的骨骼非常突出,馬的眼睛和鼻子進行了夸張,馬頸厚重有力,頸、胸、臀部分線條圓潤挺拔,肌肉飽脹,張力極強。而對于馬腿和馬蹄,多運用挺健的線條,轉折有力,形成鋼鐵一樣的視覺效果,給人的感覺并沒有絲毫的不適。漢代畫像石一般都選取馬的側面形象進行刻畫,主動運用了線的造型方法,利用線條的輕重緩急表達出韻律、動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漢畫像馬的標準造型,在全國多個地方, 都是大致相同的,把各地出土的漢畫像馬的形象做對比,不難看出:雖然各地相距甚遠,但都找到了馬形象的共同特征,這個特征就是概括歸納了馬的氣韻,拋棄了影響整體的細節。漢畫像藝術關于車騎出行之類的題材眾多,是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車騎出行》中,為了彰顯馬的矯健有力,對于馬的體積進行了適當夸張,馬的形象大于車,但并沒有讓人感覺到不真實,畫面一共有七匹馬,造型上雖然變化不大,但馬的動作千姿百態,或抬頭、或奮蹄、或嘶鳴、或奔騰、整個畫面張弛有度。
二、漢畫像中馬的表現技巧和特點
漢畫像中“馬”的表現技法有很多種,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技法及其特點。
(一)剪影表現法
在漢代,由于人們對于透視表現技法還沒有掌握,無法表現三維形象。而側面形象的表達則不受此限制。所以,在漢畫像中側面形象的表現極其常見,這種方法注意整體的概括,忽略了細節,抓住平面特征便可使形象突出。漢畫像中的許多圖案都是這樣表現的。
(二)彩繪表現法
兩漢時期的人們已經非常注意顏色的使用,甘肅嘉峪關漢墓出土的畫像磚上,工匠直接使用色彩勾勒外形或平涂,使得馬的造型活潑生動,加深了藝術感染力。
(三)線刻表現法
兩漢時期鑄鐵技術發達,鐵制工具的大量使用,使得在畫像磚、畫像石上雕刻成為可能,工匠們能夠隨心所欲變換出諸多種線刻方式,這在全國各地出土的畫像磚、石上均可見到。
(四)模具鑄造法
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兵馬俑全部為模具鑄造,但在馬的眼、鼻等精彩處另行修飾,馬嘴上還留下穿孔。馬的軀干分左右開模,在馬腹部留一小孔,手可伸進。小孔可以通氣,能夠保證在高溫燒制時不爆裂變形。馬軀干和馬腿的結合處,預留結合面以便粘接。
三、漢畫像中馬的象征意義
(一)馬上封侯
漢畫像上的猴多兩臂夸張拉長,似人形。“馬上封侯”形象多由馬和猴組成。猴與侯音同,侯是古代的爵位。“馬上”就是“馬背上”,指在馬背上征戰取得爵位。
山東武氏祠前石室東壁畫像有一猴高舉雙臂,自上而下,出現在主人車駕的馬前,取“馬上逢(封)猴(侯)”的意思。猴在馬上象征著兩個意義:一是指在馬背上;二是指因戰功赫赫成為統治者。漢高祖在馬背上以武力奪得天下。在漢代,車和馬是官員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所以,出現在漢畫像中的馬和猴形象,寄托了人們升官晉爵的美好愿望。有些漢畫像石中沒有馬或馬廄,只有猴,也同樣暗示著“封侯”的含義。
(二)懸車致仕
懸車致仕是古代退休的一種表達方式,致仕的意思就是不做官了。漢畫像中在廳堂外系馬或者懸車有四種表達方式,一是單純安排一匹馬系在門外或樹下,省略了車子的圖像。二是馬與人物的組合,人物與馬同時出現在畫像上。三是車馬組合,畫像中有車有馬,但分別放置。四是有車無馬,車輛閑置,并沒有馬的形象出現。
漢畫像石表達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廣泛眾多。馬的形象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部分,但是其作用是巨大的。無論從實用功能,還是象征意義,馬是漢畫像中人們樂于表現的形象。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產品藝術設計專業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zyjs05);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基金項目“基于蕪湖繁昌窯青白瓷的文創產品開發研究”(項目編號:2018ZDY05)的成果。
(作者簡介:張軍,男,碩士研究生,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畫、產品藝術設計)(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