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怡
摘要:近幾年,隨著德云社張云雷的相聲越來越受歡迎,其代表作北京小曲——《探清水河》也隨之走紅。筆者通過分析《探清水河》的傳承價值、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流行原因,為其他傳統民歌的傳承提供思路和可借鑒的創新方式。
關鍵詞:《探清水河》? 傳統民歌? 新媒體?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6?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044-03
“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在其位這個明啊公,細聽我來言啊……”隨著張云雷一身大褂、一把折扇地返場演唱,《探清水河》這一北京小曲在近幾年迅速走紅。如今,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探清水河》作為傳統的民歌小曲,不僅沒有逐漸沒落,反而越來越受歡迎。筆者希望通過探究《探清水河》其本身的價值,以及新媒體發展環境下流行的原因,為其他傳統民歌的創新發展提供可復制性的思路。
一、《探清水河》簡要介紹
(一)《探清水河》的來源
《探清水河》的創作時間大約在清朝末年間,作為北京民歌中罕見的完整愛情敘事歌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民國期間,《探清水河改良唱本準詞》等小詞唱本曾被收入日本早稻田大學風凌文庫和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4年,該曲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北京卷》;2006年,《探清水河》被列入北京市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項目“海淀民歌”;2009年被載入《中國歌謠集成·北京卷》,以張淑亭演唱、劉士杰記譜的詞曲為標準本,曲為升F調,慢速,四分之二拍,17小節;詞分為十四個段落。[1]
2018年,北京市文史研究館的一位滿族專家趙書將《探清水河》中鮮為人知的歷史刊發在《海淀史志》上,講述了這支北京小曲的來龍去脈。這是一個發生在北京的民間故事,在海淀區藍靛廠的火器營,有一名姓松的旗人——松老三,夫妻開著大煙館,有一個女兒,名字大蓮,年芳十六,俊俏美麗,和村里的男青年小六暗中戀愛。被父母發現后,遭到一頓責打,在長河,即清水河邊,投河自盡,小六也隨之殉情。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被后人編成了小曲兒,在京城內外流行起來。
(二)《探清水河》的多方面價值
《探清水河》的內容通俗易懂,其內涵卻較為豐富,從音樂學、民間文學、美學等各個角度來看,它都具有多方面的傳承價值。
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探清水河》作為民間小調,其民歌特色較為突出。十幾段標準版歌詞,反復使用同一個曲調,只在每段的調式、節奏稍有不同,雖略顯單調,但通過多次“嚴格重復”和少許“變化重復”的手法,讓人容易記住這首曲的旋律。另外,《探清水河》源于清朝八旗子弟所唱的八角鼓岔曲,民國之后,很多民間曲調逐漸轉變成相聲、琴書等曲藝的組成部分,而這小曲依然在當時的社會以民歌的藝術形式流傳。如今,《探清水河》在郭德綱和張云雷等人的改編后,依然流行,成為研究北京民歌變遷的珍貴資料。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探清水河》具有顯著的民間文學特征。在《探清水河》一曲中,運用到了多種修辭手法。
比興。該曲以“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在其位這個明公,細聽我來言?!遍_頭,類似于《詩經》中的比興手法,烘托了環境氛圍,為整首曲子奠定了基調。
比喻。曲中有“奴好比貂蟬思呂布,又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的明喻,借用聽眾耳熟能詳的名著情節,展示大蓮的人物形象。同時,因貂蟬和閻婆惜皆為悲劇性的形象,為后面大蓮自盡的悲劇結尾埋下伏筆。除了明喻,該曲也有“姑娘叫大蓮,俊俏好容顏。此鮮花無人采,琵琶斷弦無人彈。”的暗喻,將大蓮雖美,父母卻沒有將她的婚事放在心上的情形,形象化地展現出來,為后文大蓮與小六約會相呼應。
反復。從“太陽落下山,秋蟲兒鬧聲喧”開始,描述的是從太陽落山一直到天明的時間段。曲中通過“一更”到“五更”的反復遞進,描繪了兩位主人公的活動,有一個層層深入的過程。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探清水河》講述了一個悲劇性的愛情故事,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社會現實性。清朝末年,大煙的泛濫導致整個社會百姓家破人亡、社會分崩離析。松老三兩口子的貪圖享樂,再加上封建的家庭婚姻觀念,都導致了最后悲劇的發生。曲中的大蓮,用自盡的方式控訴家人的暴力;小六最終為她殉情,無聲地抗議社會的不公。魯迅曾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2]《探清水河》將抗爭與毀滅展現給讀者,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共鳴,從而迅速流傳并推廣開來。
除《探清水河》外,如《走西口》《龍船調》等各個地域的傳統民歌,同樣具有音樂學、民間文學和美學等多方面的價值,都值得傳承和推廣。
二、《探清水河》傳承過程中的困境
《探清水河》在流傳的過程中,曾被歸為“窯調”。1933年,李家瑞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研究北京民歌的著作——《北平俗曲略》,曾提到《探清水河》中“如稱姓松的為‘長青萬字,名‘蓮的為‘荷花萬字,這種‘萬字的隱語,只有妓院里通用?!盵3]由此,“坐實”了《探清水河》為“窯調”的說法。
在《探清水河》走紅后,也出現了部分質疑的聲音:“打著振興傳統藝術的幌子,把舊社會妓院里唱的‘窯調《探清水河》搬上舞臺,雖然此曲作為非遺的學術研究是可以的,但是照搬原詞在舞臺上呈現,與新時代文化格格不入?!盵4]
郭德綱在一次采訪中曾提到,《探清水河》近十年來,在北京地區很久以來很少有人唱,能聽到的僅僅只有兩處。一處是在《智取威虎山》里有《探清水河》的唱段,另一處則是二人轉的演出中,用東北方言演唱,轉變成了另一種藝術形式。
這些現象,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探清水河》的傳承。不僅是《探清水河》,我國民間還有許多小曲小調在傳承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有的甚至面臨失傳的窘境。
三、新媒體發展下《探清水河》的蛻變
近幾年來,新媒體快速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對應,以數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具有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
在新媒體的環境下,《探清水河》經德云社詳細收集,將原詞中“四更天”的內容省去,改編了部分俗詞的表達方式后,借助電視、網絡等新媒體,將《探清水河》以多種形式呈現于觀眾面前:2015年,張云雷將北京小曲《探清水河》配以吉他彈唱,在每一次相聲返場時,創新成民謠唱法,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這支曲;2018年,張云雷在《歡樂喜劇人》第四季采用相聲劇的方式演繹《探清水河》,并在《國風美少年》中演繹了國風之美《探清水河》;2019年,在東方衛視春晚,張云雷和費玉清老師合作演唱戲腔版的《花兒·探清水河》。
除了在電視節目中走紅外,《探清水河》在張云雷的創新下,也紅遍了如優酷、微視、抖音等各大知名APP。如:優酷APP《歡樂喜劇人》第四季播出的相聲劇版的《探清水河》,其熱度達到1073;嗶哩嗶哩網站上,張云雷的完整版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播放量達212萬,民謠版《探清水河》播放量為121.4萬;就連央視都點名張云雷,并高度評價其《探清水河》。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推廣,使得《探清水河》在短時間內受眾廣、知名度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學唱和翻唱,有力地推動了《探清水河》的發展。
像《探清水河》這樣通過創新表現形式后,頗受歡迎的傳統民歌不在少數。最為出名的便是揚州小調《茉莉花》了,幾經改編后于1957年由前線歌舞劇團在北京作匯報演出。這是《茉莉花》在現代首次以簡譜的形式面世,隨后制成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四、結語
通過對《探清水河》的來源、價值、傳承以及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等角度綜合分析,綜上所述,《探清水河》在其發展中經歷了傳播受限與重登舞臺兩種截然不同的待遇。近幾年流行,除了其本身具有多方面的價值之外,更多地是對它的內容采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式的創新,對它的形式進行通俗易懂地改編,使過去鮮為人知的北京小曲在新媒體的烘托下,搖身一變,成了耳熟能詳民謠式的《探清水河》。
《探清水河》是傳統民歌成功傳承的一個例子,其他的傳統民歌可以借鑒類似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新:其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傳統民歌內容本身進行“揚棄”,保留其精華,刪除或改編其落后的部分,再進行傳唱;其二,“舊瓶裝新酒”。通過對傳統民歌的表演形式、表現手法地再創造,使之成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節目,從而更利于傳統民歌的傳播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征,劉藝偉.北京民歌《探清水河》綜合分析[J].藝術教育,2019,(04).
[2]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J].語絲,1924,(01).
[3]李家瑞.北平俗曲略[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4]鮑震培.相聲病了,得治[N].光明日報,201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