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夏晨庚
摘要:音樂鑒賞客觀上具有吸引價值、載體價值、感化價值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共同點,在思政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同時,本文通過兩者互通的基本關系,將音樂鑒賞中的紅歌革命歌曲所體現的民族愛國主義為切入點,深入的探究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的可行性。
關鍵詞:《音樂鑒賞》? ?思政教育? ?探究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056-03
《音樂鑒賞》是大多數高校的公共選修課程之一,音樂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其價值也越來越顯現出來,在《音樂鑒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這對于創新思政教育方法,改善思政教育形式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兩者有機結合更是對音樂課程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一、《音樂鑒賞》課程現狀
音樂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音樂鑒賞》是高校普遍開設課程之一。具有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和道德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但是,從近年來課程教學的總體情況看,學生在《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動機和認真程度方面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是學生選擇本課程的大部分動機是在修完學分時放松身心,它的性質和強度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盡管他們意識到音樂可以緩解大學生活中的壓力,但這是基于學分的前提,因此這部分學習是被動的,不利于學生對音樂知識和能力的深入探索。僅有個別學生對這樣的課程感興趣,并且學習比較有動力。看到對自己熟悉的歌曲重新認識,并在課堂上感受到了不同風格類型的作品,這將會有效的激發愉快的學習體驗,并且以此來不斷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
第二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音樂欣賞》課程一般采用講解式的教學方法,即首先對音樂進行分析解釋,其次對學生進行講解,最后整體聽聽音樂,但是學生往往會忽略老師解釋的一部分。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會注意他們所聽的內容。教師所播放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吸引注意力以此促進理解,因此大多數學生在上課時都三心二意。對于感興趣的內容 他們會更加專注,而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則是一帶而過,這門課程對大學的思想體系的使用和政治教育滲透就更加難以談論。
二、《音樂鑒賞》課程與思政課程結合的可行性
(一)《音樂鑒賞》與思政結合是教育改革的有利方案
我們必須意識到目前《音樂鑒賞》課程的主要問題是:平時大多數學生接觸到的是流行音樂,只有少數學生接觸到一些專業的音樂培訓。因此大多數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相對來說比較弱,對流行音樂以外的音樂類型缺乏了解。對此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了從音樂基礎知識的角度來解釋音樂理論,聲樂的訓練與和聲在課堂中的作用,以增強音樂欣賞的效果。但是我們不妨從政治文化領域著手,將音樂與思想政治相結合,這其中的主線就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這片土地的愛,而這段感情最為濃烈也最容易引起人們共鳴的就是那段紅色革命。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將紅色革命的文化自信來感染學生,從精神以及價值觀層面達到教書育人的效果。
(二)《音樂鑒賞》中的紅色革命歌曲及其價值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音樂文化不斷發展,文藝工作者繼續發揚革命音樂中的優良傳統,創造出大批人民熱愛的經典紅色革命歌曲如:《紅梅贊》《游擊隊歌》《延安頌》以及較為典型的大合唱曲目《黃河大合唱》《長征組合》等。
1.《紅梅贊》的民族愛國主義
《紅梅贊》是歌劇《江姐》中的選段,歌謠體的唱段,句式和全曲的結構都比較方整,曲調樸實婉轉優美,高低音區變化突出,樸實中又具有高亢堅定的特點,它為七聲徵調式。回憶起《紅梅贊》的創作過程,羊鳴說:“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主題歌,我們先后寫了八個不同版本,最后一稿出來,都怕不能被傳唱,改了二十多遍仍很擔心,不知道這樣寫到底行不行。但定稿不久,空政文工團原駐地——燈市口同福夾道大院里,演員唱、孩子唱,連食堂的大師傅也邊和面邊唱‘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向陽開,我們心里就有了底,這首歌肯定能流行”!作者運用樸實高亢的曲調,規整洗練的歌詞,將江姐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演繹的淋漓極致。
總的來說,這些紅色歌曲可以把人的情感引領到戰火紛飛的歲月,去體會抗戰英雄浴血奮戰換取今日勝利的不易;可以把人的思緒拉到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去體會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之路上,無名英雄付出的艱辛,讓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在歌曲的歌詞、旋律中追憶中華民族獨立、自主、建設、發展所經歷的艱辛歲月,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澎湃的民族之情、奮發之力。這些豐富的紅色歌曲資源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到音樂教學課堂中,起到藝術教育、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的多重功能。
2.黃河大合唱中的民族愛國主義
《黃河大合唱》精彩而令人振奮,深刻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人民群眾的革命精神。當第一章《黃河船夫曲》奏響時,就好像是置身于黃河中在與卷起的層層巨浪作斗爭一樣,面前困難重重但是心如磐石一般堅定。到了第二章《黃河頌》節奏有所放緩,宏偉磅礴的氣度讓人感覺黃河母親河的博大的胸襟,似乎在向人們訴說她的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種情感更像是中華兒女與生俱來的情感。第三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在預示著即將來臨的困難。第四章《黃水謠》前奏所展現出來的黃河兩岸的人民生活安寧平靜,鬼子的來臨使得中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也是矛盾的展開。第五章《河邊對口曲》借用了流亡者的一組對話,講述了人們迫切想要回到自己的強烈的愿望。第六章《黃河怨》講述了一個婦女的親身經歷以此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第七章《保衛黃河》由輪唱、合唱組成的演唱形式,表現出的人民群眾的所帶來的抗日力量的不斷壯大。終章《怒吼吧黃河》通過混聲合唱將整部作品進行了思想的升華,表現出的是中國人們在對待日本帝國主義的態度上的決絕。
《黃河大合唱》具有獨特的民族音樂風格和濃烈的時代色彩,將聲樂,器樂和思想融為一體。歌詞、內涵和音樂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整個演唱的過程流暢自然,給人以音樂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后的“協和”感覺。這支大合唱,以雄偉的氣魄,奔放的旋律,深受人民大眾的熱愛,它的成功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作品的完美結合,將黃河作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在抗日戰爭年代里中國人民的苦難與斗爭,表現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精神和堅不可摧的力量,塑造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
三、結語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狀下,中國高等學校的音樂教育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許多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都開設了《音樂鑒賞》選修課程。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而且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音樂鑒賞》課程中需要突出大學生的主要地位,教育當代大學生必須承擔新時代賦予的責任,因此大學生的思想建設是評價結果的重要標準。在學習《音樂鑒賞》中,大學生必須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作為學習的基本任務,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鑒賞的涵義,在課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整合音樂實踐活動,完善綜合技能訓練。在音樂鑒賞的過程中,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將音樂鑒賞的學習與思想政治建設相結合,真正幫助大學生成人成材,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真正做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新時代,青年學生通過音樂鑒賞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學習,努力實踐愛國主義,追求真理和無私奉獻,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的建設者和德、智、美全面發展的繼承者。大學教師必須從捕捉年輕學生的興趣出發,不斷探索《音樂鑒賞》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新時代的新青年”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郭正航.探討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06,(33).
[2]呂文青.論音樂的功能[J].科技探索,2015,(05).
[3]劉林濤.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質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
[4]李方元.巴黎城下的沉思——“紅磨坊”大歌舞的文化解讀與啟示[J].音樂藝術,2010,(04).
[5]鄒愛民等譯.音樂教育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6]魏丹嬌.音樂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J].文學界(理論版),2010,(05).
[7]黃學規.審美與人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8]陳彤.音樂教育的價值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