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月 何世劍 喻琴
【摘 要】在“一帶一路”背景和消費文化語境下,國家形象也通過城市題材電視劇等大眾媒體傳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可供我國觀眾挑選的國外電視劇隨之增加。城市題材劇呼喚精品。我們不僅要鼓勵原創,加大對優秀作品的扶植力度,打造中國制造的城市題材劇精品,還要有“走出去”的大局觀,將中國元素融入電視劇,處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關系。
【關鍵詞】城市題材;對外傳播;“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051-03
大眾媒體是各國受眾互相了解的主渠道,人們從電視劇了解他人故事,以及某城市、地區、國家的風土人情,國家形象也通過媒體傳播。電視劇的制作涉及到人力、資源、政策多方面的儲備。城市題材電視劇毫無疑問是展示城市綜合實力的舞臺。《長安十二時辰》在2019年熱播,城市題材劇又一次走進大眾視野。
在影像敘事中,“城市”作為審美意象,所指涉的不僅是自然景觀、地標建筑、城市空間等可見物質形態,它更多承載的是歷史文脈、人文底蘊、社會形態與文化精神。城市元素是文本建構的特定場域,不應只是毫無分量的道具,而應參與敘事。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城市不僅是故事的發生地和背景,更是人物行動的根基。電視劇《長》不僅展示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中的風土人情、自然風景,還塑造了一批生動活潑、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群像:剛愎自用的唐玄宗、低調隱忍的太子、心懷鬼胎的林右相、忠誠直率的大臣何監、年少氣盛的李必、左右為難的名臣后人姚汝能,還有普通小吏如憂國憂民的科學家徐賓與蠅營狗茍的元載,以及退伍軍人張小敬和身在底層的江湖兒女。雖然他們立場各不相同,但都為保衛這座城市而卷入一場殊死搏斗。《長》復原了長安在唐代盛世的浪漫奇觀,將文學作品具象化、豐富化,情節緊湊、引人入勝,成為現象級城市題材劇佳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可供我國觀眾挑選的國外電視劇也隨之增加。這些引進電視劇不乏城市題材劇,如《六人行》《欲望都市》等,給國內電視劇造成一定沖擊,督促行業內部正視一些亂象:近年來我國電視劇交易是按集付款,隨著大量熱錢涌入影視劇市場,投資商為提前收回成本、支付高額明星片酬,往往會在質量上“偷工減料”,并隨意添加劇情以拉長集數,導致一些作品注水嚴重。城市題材劇呼喚精品。很多城市題材劇實際上是受海外電視劇啟發而拍攝,模仿痕跡比較嚴重,甚至有些電視劇從人物設置到劇情內容幾乎和某同類劇一模一樣。明顯模仿美劇、節奏和劇情尚有不少瑕疵的《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正說明我國城市題材劇普遍創意平平、內容平庸,長期以來無法吸引觀眾,所以偶爾出現一部精品便引發收視熱潮。
城市題材劇在我國具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和高收視潛力。如何加強城市題材劇的原創性,如何合理借鑒海外同類電視劇的優點,如何超越現有的海外優秀城市題材劇,走出自己的道路?這些都是電視劇創作者和研究者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美國城市題材劇:影響深遠的城市題材源流
(一)家庭情景喜劇
《成長的煩惱》拍攝于1985年,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反映美國人日常家庭生活的連續劇。劇中,孩子們在父母呵護下,一路健康成長。多年后,《成長的煩惱》還讓一部模仿之作爆紅。無論是故事的結構,家庭成員的組成,乃至各自的性格,中國城市題材劇《家有兒女》幾乎把《成長的煩惱》全盤復制。
顯而易見,借鑒與模仿是城市題材劇較方便的制作途徑,但如果一味地照搬國外同類作品可能會使我國城市題材劇的創作失去獨創性和主體性,會阻礙其未來發展。受眾在觀看的時候難免將兩部作品進行比較,影響了他們觀看的主動性。創作者在借鑒美國優秀城市題材劇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本土化實踐,使電視劇的語言、習俗、故事情節與中國文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相適應。因此,不能簡單機械地挪用外來文化,不能直接套用同類美劇的劇情和敘事模式,以免讓作品“水土不服”、顯得不倫不類。
(二)消費時代的城市鏡象
“美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消費社會的國家”。①《欲望都市》是探討現代女性在一線城市生存狀態的佳作。茨威格寫在小說《斷頭王后》里膾炙人口的名句——“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在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片中的女主角們辛苦賺錢就是為了買下心儀已久的奢侈品,該劇有句臺詞說:“愛情會逝去,鞋子永遠都在!”信奉時尚至上的Carrie面對租住的公寓即將被收回時,感嘆:“我買鞋曾花掉了4萬塊,如今卻連住的地方都沒有!”
美國城市題材劇歷史悠久,內容多樣,很大程度上啟發了中國城市題材劇的發展和演變,給予了可借鑒的成功范例。以我國城市題材劇《愛情公寓》為例,雖然該劇借鑒了美劇同類作品,但并不是生吞活剝、全盤接受的照搬,而是一種中國化的揚棄,顯得接地氣,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與其說是國產劇抄襲美劇,不如說是二者互為鏡像,相似的都市生活體驗引發了在不同國家、不同城市居住的人們的共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電視劇作品走出國門,也給了美國影視劇不少靈感,例如美國迪斯尼新片《花木蘭》啟用了在我國大陸深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劇女演員劉亦菲,說明國際影視市場認可中國觀眾的審美眼光和欣賞需求。這樣的文化交流值得探討。
二、英國城市題材劇:再現歷史與面向未來的哲學敘事
(一)《福爾摩斯探案集》:倫敦的“清明上河圖“
該劇拍攝于1984年,將小說傳神地復原到電視劇里,讓觀眾能夠看到一個原汁原味的維多利亞晚期的倫敦。對于文學愛好者來說,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是一個神秘而生動的歷史片段。巨額的財富,精明的官員,粗鄙的底層,狡猾的惡棍,迷亂的都市……混雜在一起,宛如一幅絢麗浮世繪。
縱觀中外影視史,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案例層出不窮,以福爾摩斯探案故事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在21世紀獲得了極高的國際聲譽,尤其伴隨著影像時代的到來,經典不斷被翻拍,劇本需求也不斷增加,由于經典文本自身就具極大知名度與號召力,文學作品影視改編成為城市題材劇的重要創作方式。
(二)《神探夏洛克》: 將古典故事搬到21世紀繁華大都市
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系列小說不僅曾被數次搬上大銀幕,也是城市題材劇寵兒。不同國家觀眾都可以通過電視熒幕了解英國的城市文化。同題材電視劇《神探夏洛克》則將故事背景從維多利亞時代、帝國鼎盛時期的老倫敦變成了新世紀的喧鬧大都市。福爾摩斯不僅擔任偵探更成為引領時尚的潮人。他和他的好友華生破獲了各種離奇事件。這些案件看似獨立其實互有關聯,每解決一個案子,卻又會出現新難題和無辜受害百姓,讓觀眾目不暇接。
(三)《黑鏡》:網絡時代的黑色寓言
英美合拍的都市題材劇《黑鏡》以極端黑色幽默諷刺和探討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該劇每集為獨立故事,由不同演員扮演,具有不同故事背景,但幾乎都圍繞當今生活展開,讓人擔憂:如果我們不夠聰明,人類的未來就是這樣。在娛樂狂歡時代,電視劇除了大尺度展示各種奇觀,使得“含蓄文化與暴露文化、美學文化與暴力文化、積極文化與頹廢文化等在此匯聚”②外,更需《黑鏡》這樣的引發人類對自身命運思考的哲理之作。
《黑鏡》讓觀眾更了解人性和社會,即復雜人性與科技結合的時候,能推演出令人瞠目結舌的后果。在社交網絡、公共領域出現的表演只是表面,人性之復雜更多是靈魂深處的欲望、黑暗、糾結以及各種癖好。現代文明社會的法律一直在探討自由與平等的邊界,也一直鼓勵保護個人隱私,但互聯網打破了這個秩序。《黑鏡》促使人思考科技和倫理的關系,引申出豐富哲學內涵。
英國城市題材劇一般為高成本、大制作,不僅題材內容獨特,善于從城市的悠久歷史吸取營養,更因為劇中演員的精彩演技和主創人員在細節上的呈現,無論是臺詞、眼神、服飾、場景等等,都讓人身臨其境。這些電視劇在服裝、道具方面,可謂精益求精,目的就是為了更為逼真地展現城市的歷史面貌。
三、日本城市題材劇:精彩細膩的都市物語
(一)《血疑》與《東京愛情故事》:經典家庭倫理劇和偶像劇
《血疑》拍攝于1975年,引進于 1984年。這部電視劇家喻戶曉、萬人空巷,它的成功,無意中開創了充滿苦情戲的都市家庭倫理劇時代。
《東京愛情故事》于1991年在日本播出,第二年就引進中國。劇情雖然講述愛情與婚姻,可編劇處理得卻相當簡潔,清新雋永,主題曲《突然來臨的愛情》風靡全國,引發追劇熱潮。
(二)日本的城市題材劇與城市化
日本經明治維新后,國家實力迅速膨脹、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二戰之后也恢復了工業基礎,經濟發達。雖然近年來中國取代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日城市化進程還是有一定差距。在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電視劇中的高樓大廈和現代化生活曾讓中國觀眾耳目一新,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日城市化差距縮小,日本城市題材劇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萬人空巷”的魅力。
近年來,日本城市題材劇以職場勵志劇和青春偶像劇為主,如系列劇《交響情人夢》,也有思考社會問題的佳作,如《半澤直樹》等,深受中國年輕觀眾的喜愛。這些日本城市題材劇模仿了美劇和英劇按季播出的模式,參考觀眾反應不斷推出續集,用邊拍邊播的手法迎合大眾、降低投資風險,收集反饋改進制作質量。
四、韓國、新加坡城市題材劇:閃亮的城市名片
(一)《來自星星的你》:多元化的城市外交
城市題材電視劇不僅展現城市化成果,還促進了不同族群的融合,是多元化城市外交的體現。“多元一體”是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理論概念,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看,該概念強調了城市的開放性、主體性和社會合作性。傳播學者提出了“可溝通城市”③概念,強調城市空間如何處理城市與鄉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動。城市題材劇成為靚麗的外交名片,促進了國際交流。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講課的教室位于仁川大學松島校區,該劇播出后,仁川迎來了大批游客。劇中男主角都教授精通不同領域,是青年偶像。該校區建成于2009年,校園內建筑簡約大方,極具現代感,這部電視劇毫無疑問成了該大學的免費招生廣告。
《來》不經意間成為韓國旅游宣傳片,松島國際新都市是人造島嶼上的商務區,環境整潔,大量影視作品在這里取景。該地還有大量配套設施,是欣欣向榮的新都市。劇中重要場景廣域市立博物館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勝地”。
(二)《人在旅途》與《情絲萬縷》:從都市童話到纏綿“雙城記”
新加坡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但城市化幾乎達到百分之百。《人在旅途》是新加坡1985年攝制的作品,《情絲萬縷》由江蘇電視臺與新加坡電視機構聯合拍攝,劇情感人,江南美景與纏綿愛情情景交融,蒸蒸日上的工業化進程和企業家的創業情懷也令人振奮。
韓國、新加坡的城市題材劇離不開中國觀眾,而中國電視劇,尤其是香港的城市題材劇在韓國、新加坡也很受歡迎。電視劇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維系了各地人們的感情,也宣傳了該地的城市旅游和教育、文化產業,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五、結語:借他山之石 打造城市題材劇精品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某些創作者比較急功近利,沒能在國際傳播舞臺上找到合適的視角和主題,一些作品雖已出口國外,但遭遇文化沖突與誤讀,反響平平,令人遺憾。在全世界都進入現代文明社會的今天,與其鉆研“宮斗劇”“玄幻劇”,不如扎實地做好具有跨文化交流功能的城市題材劇。
但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城市題材劇有了新面貌、新發展,除了展示現代都市的作品,還有反映古代城市長安和汴梁的繁華景象的《長安十二時辰》《大明宮詞》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中,《長》劇借鑒美劇《24小時》,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股追劇熱潮,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影視文學和中外電視劇精品可以互相啟發。因此,我們不僅要鼓勵原創,加大對優秀作品的扶植力度,打造中國制造的城市題材劇精品,還要有“走出去”的大局觀,將中國元素融入電視劇,處理好全球化和本土化關系。
注釋:
①季松,段進.空間的消費:消費文化視野下城市發展新圖景[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9頁.
②王長瀟,劉瑞一.網絡影像奇觀的生成邏輯、類型建構與意義解碼[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4):86-91.
③謝靜.可溝通城市:網絡社會的新城市主張[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22(07):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