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茜 侯乃寧 張茜
【摘 要】“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主要對外交流的渠道,是通往友誼與財富、交流與共榮的橋梁。它對促進中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表現“絲綢之路”主題的電視紀錄片也成為世界了解“絲綢之路”、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以《絲綢之路》(1979)、《新絲綢之路》(2004)、《新絲綢之路》(2005)為例,本文著重分析紀錄片中“絲路”沿線城市形象的呈現。學會在影視媒介中尋找城市形象推廣的新窗口,打造絲路沿線城市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絲綢之路”;城市形象;影視;文化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072-02
“絲綢之路”的概念最初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于1877年提出。如今,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中國與中亞、西亞之間,和通過地中海及其沿岸地區連接歐洲和北非的交通線的總稱。[1]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包容性的概念已延伸至今,并開創了一個新時代。早在195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就拍攝了《敦煌壁畫》,之后幾十年間,隨著人們對歷史認知度的不斷提高,日本、英國等也專門組織攝制組趕赴中國拍攝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紀錄片。目前,與“絲綢之路”題材相關的紀錄片有數十部之多,許多國家都在拍攝相關題材的紀錄片。在這些作品中,較為完整地記錄“絲綢之路”的,當屬1979年CCTV與NHK合拍的 《絲綢之路》、2004年NHK拍攝的《新絲綢之路》和2005年CCTV拍攝的《新絲綢之路》。
一、絲路起點,盛世長安
1979年CCTV與NHK共同制作的《絲綢之路》,讓許多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中國西部地區的歷史文化和這條世界著名的貿易通道。這部片子已然象征著當時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最高水準,當時在日本等國家激發了“中國熱”這一現象。“25年過去了,遺址、文物以及當地的民族的生活狀態,都發生了變化。即便是拍攝對象相同,對遺址的解讀方式也會不同,25年里考古理論有很多新的發現。”在2004年和2005年,中國和日本分別制作了《新絲綢之路》紀錄片。NHK將其愿景定位于關注絲綢之路沿線人們的生活現狀,以及當地的民俗文化整體的新面貌上;中央電視臺更專注于發現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挖掘文化背后的故事。
從中國西安,經陜西、甘肅、新疆、中亞、西亞諸國的絲綢之路沿線分布的眾多城市大多都是曾經絲路古道上的重鎮或驛站,與絲綢之路淵源深厚,歷史上曾經是古絲路文化的發祥地。[2]如今,這些城市依舊象征并傳承著絲綢之路文化。西安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可以獲得太多頭銜。上千年的歷史,經過幾代王朝的打造,才造就了西安如此重要的城市地位。早在兩千年之前,西安(長安)便已經是東西方文化的聚集之處,古都長安既是絲路的起點也是絲路的終點,當時商人們通過到長安進行貿易的方式接觸到了東方文化。
《絲綢之路》第一集就是從西安這座古城開始講述的。鏡頭畫面由近及遠,從行駛在沙漠中的駝隊開始描寫,駱駝的駝鈴叮叮作響,這也將東西方貿易緊密相聯。影片中以航拍的方式呈現了西安市的整體風貌并進行講解。之后對一些當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進行展示,并采訪代表性人物,使影片資料更具真實性。由于當時拍攝設備不夠先進、完善,表現的畫面也不夠穩定。而二十幾年后技術與設備都得到完善,人們選擇重新紀錄這段傳奇歷史。
《新絲綢之路》主要在敘事方面有所創新,選擇了對絲綢之路上樓蘭古城遺址以及和田、敦煌等不同文化特色的遺址進行深入挖掘。每個地點各自成章。《新絲綢之路》的拍攝,動用了三百多人,深入敦煌、樓蘭、西安、喀什等地實地采訪,并專門設立海外組,在八國近十個博物館拍攝了大量珍貴鏡頭。片中講述了西安絲綢之路的開端,各種文化和養分的融合。第十集《永遠的長安》中以歷史資料、大氣的拍攝手法和逼真的三維動畫為基礎,盡可能重演了當年長安的盛世。熟悉而又新穎的畫面內容也帶給該紀錄片很多的魅力。在技術上首次使用超高清設備,直升機、動力傘、航模飛行器等技術輔助,實現了與電腦CG技術的合成畫面等,這些技術使該片效果更加真實,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體驗。這種對于已經消逝在鏡頭前,陌生而又奇異的生活的還原,在2005年版本中成為一種特殊的屏幕造型手段。正是這種手段、語言、時空、思維的電視化過程,才突破了以往對過去時的壓縮,從時空束縛中掙脫出來,向時空自由型轉化,體現出更為廣闊的視野,更為開放的思維。[3]
二、絲路畫廊
“有人有過這樣的比喻:如果把莫高窟的壁畫、彩塑鋪展開來,可以在沙漠之中布成一個長達二三十公里的大畫廊。而這個畫廊便承載著莫高窟的生命——敦煌的文化生命。如何更好地延續這個生命,不僅是那些正在莫高窟努力工作的人們的使命,它也將成為全人類一個共同的課題。”紀錄片《新絲綢之路》中的解說詞說道。由于其在文化和藝術的地位,敦煌使這座城市功能更加簡單,城市形象極為生動。從每個大面塊的細分,觀眾可以了解敦煌石窟、壁畫和彩色雕塑在歷史演變中的發展。它還從多個方面反映了歷史事件、民間生活及宗教信仰等。敦煌莫高窟藝術集東西方文化于一身,不僅是中國人的文化寶藏,也是整個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4]因此,在1987年12月,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采用各種措施,包括最現代化的技術以及對人們進行宣傳、在高校組織學術講座等方式來保護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而《新絲綢之路》第六集《敦煌生命》,講述的是20世紀初,轟動了整個世界的歷史事件——敦煌藏經洞的發現。這件事讓斯坦因(英)、伯希和(法)、華爾納(美)、奧登堡(俄)以及大谷光瑞探險隊紛至沓來。從而使大量的敦煌文化藝術珍寶在世界各國流散,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悲傷的一頁。該集主要的關注點是敦煌莫高窟科技人員采取的現代化文物保護措施。如《絲綢之路》第三集《敦煌》,主要以拍攝敦煌石窟里藏有的壁畫及佛像雕塑為主。該集在展示一些壁畫有殘缺時,就地采訪了當時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得知當年一名歷史學家因一時貪念,將壁畫印于布上帶回自己國家,現壁畫中殘缺的兩尊菩薩肖像收藏于波士頓霍斯博物館中。鏡頭拉近特寫壁畫被盜走的留白位置,再用電腦技術將其還原,隨后還原部分又從畫面中消失,這一鏡頭給觀眾留下無限遐想。與此同時,海外敦煌文物的流失,使敦煌研究走向世界,成就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學術大師,而敦煌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人文科學研究的一種學術研究方向。
三、絲路:沉睡千年的舊夢
從玉門關、陽關往西的“樓蘭道”,是早期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樓蘭古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是絲綢之路西域段最重要的城鎮。它維護并帶動了東西方交通、文化、經濟的交流,這也使得樓蘭古城當時在絲綢之路上具有重要地位。
《絲綢之路》中講到絲綢之路上的樓蘭王國,正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這一帶以西的沙漠是中國核彈和氫彈的試驗場,所以被列為高度機密地區。中央電視臺版本的《新絲綢之路》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古代城鎮和壁畫等文物遺跡,主要關注的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狀態。在人物展示方面,主要是對古代人物的刻畫,如《生與死的樓蘭》《一個人的龜茲》《探訪黑水城》這三集都使用“情景再現”的方式去構建古人的生活影像,再加上專家學者關于歷史或文物的講解。第一集《生與死的樓蘭》是基于考古隊對“小河公主”尸體的挖掘,真實再現了4000年前羅馬人在羅布泊生活的場景。畫面中出現一個女孩穿著像“小河公主”一樣的羊毛斗篷,腳上穿著牛皮靴,背著用稻草編織的小簍。整個情境再現的過程更多傾向于帶有抒情性的視覺想象。第一集主要圍繞小河墓進行講解,這一類的歷史資料比較少,現存少量的黑白影像資料,兩個版本都是圍繞考古隊挖掘遺址來闡述,以第三人稱講歷史及采訪的方式進行描述。
就《新絲綢之路》內容而言,這兩部的拍攝并非像《絲綢之路》那樣對沿線城市進行報道,而是分集挖掘不同城市遺址的故事。例如,來自羅布泊深處神秘的小河墓地、保存完好的樓蘭美女干尸、對壁畫的記憶以及對和田玉的探索,還有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真骨舍利、黃金面具等大量珍貴的文物。這些都反映了穿越亞洲腹地的文明之路的歷史,這些歷史文化慢慢滲透到了全世界,同時揭開了古代東方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一角。
四、結語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融合是個大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9月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了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這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引發各方的高度關注,同時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再一次引起高度關注。[5]電影和電視作為一種媒介,為觀眾提供了一個了解過去的窗口,用特殊的角度和方式探索一座座輝煌城市背后的歷史故事。它所述說的事實的真實性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它選擇說出真相的方式,這才是重點。新的絲綢之路文化首先是在保護古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承擔著絲綢之路文化的復興和創新的重任,最后必須采取多元文化共存的民族形象和高度凝聚的精神特質,形成“東方文化”,實現與國際社會的對話與交流。
參考文獻:
[1]吳瑤.NHK“絲綢之路”系列紀錄片敘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1996.
[2]張語洋,周星.“一帶一路”語境下“絲綢之路”電視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J].中國電視,2015.
[3]叢麗娜.從電視紀錄片《新絲綢之路》看創作觀念的變化[J].紀錄片之旅,2006.
[4]徐晨.“絲綢之路”紀錄片的創作趨向[J].民族藝林,2017.
[5]何茂春,張冀兵.學者: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國家戰略分析—中國的歷史機遇、潛在挑戰與應對策略[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