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
摘要:在兒童國畫教學的過程中,“趣味化”十分重要。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講解國畫技法,還要輔助其擺脫因“學不好”而導致的挫敗感陰影,更要設法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鼓勵其樹立藝術學習、藝術創作的信心,激發其參與國畫學習的興趣,使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參與的樂趣和學有所得的成就感,從而進入愛畫國畫、能畫國畫直至善畫國畫的良性循環,為后續的深入學習奠定興趣基礎、信心基礎以及必要的知識、意識和技法基礎。
關鍵詞:兒童? 藝術教育? 國畫教學? 興趣? 游戲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2-0119-03
學生開始接觸國畫學習,就意味著其正從簡筆畫邁向國畫的“綜合藝術素養長進過程”的新開始。在國畫學習中,會涉及到一些較大的“改變”——畫筆會由蠟筆改換為毛筆,還會有墨和顏料等的加入。面對這些改變,學生往往會有明顯的不適應感。在個人練習時,還常常會將顏料和墨弄亂。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學生對國畫學習興趣和信心的降低。這就需要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繪畫技法的過程中,要對其如何擺脫因“不適”“不順”甚至“一時失敗”所至的心理挫敗感予以足夠關注,并通過適當的引導和鼓勵,幫助其樹立藝術學習、藝術創作的信心,助力其實現“起步穩”“落步實”,順利完成由簡筆畫向國畫的“跨越”,進入藝術學習的良性軌道。
一、傳統兒童國畫教學的知識傳授模式對創新能力發展的桎梏
在以往的兒童國畫教學中,教師對兒童的年齡特征往往關注不夠,更多時候是在以成人化的模式實施教學活動。這種“籠統化”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常常會削弱兒童學習國畫藝術的興趣,妨礙兒童思維的開發和藝術創作力的發展。導致這些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三個。
一是教師傳授經典藝術的動力不足,對其中蘊含的兒童藝術教育價值認識不夠,缺乏必備的基礎性美術專業理論和較高的美術技法修養。一些教師雖然認識到國畫作品中飽含著歷史文化精髓和藝術前輩的智慧,但又片面地認為這些太過復雜、高深,并不適合兒童。還有一些教師原本就不具備較高的美術專業素養和繪畫技巧,不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對兒童實施國畫教學,繼而以簡單化的美術課程內容替代國畫教學。
二是刻板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了國畫教學的高效進行。這表現為,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往往以長期的臨摹教學為主要項目,過分強調兒童在臨摹方面的發展。這種過度的專業化訓練,很可能會使學生體驗到明顯的挫敗感和自卑感,長此以往,對國畫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必然會降低。因此,在“現代新型美術教學”的開展中,教師一定要構建起有針對性的教學體系,采用與兒童心理認知相適應的教學方式,要注重因勢利導和因人而異,要以激發學生對藝術學習、藝術創作的熱情和興趣為核心展開教學。
三是國畫藝術學習、創作所涉及的專門工具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兒童參與相關教學的積極性。國畫作畫過程會涉及到文房四寶的運用和對作畫空間、設施的要求。然而,當下完全具備基本的國畫繪制工具和專項實體學習空間的小學幼兒園并不是很多,這就導致了學習過程不易順暢、到位。必備的硬件條件是高效化、趣味化教學的前提——要想保證戰斗的成功,就需要有完備的“武器”。
二、兒童國畫教學趣味化實現的策略和路徑
(一)利用游戲導入,激發兒童學習國畫的興趣
藝術和游戲是想象力和創作力的體現,也是培養創作力和想象力的最好方式。在游戲和藝術當中,不強調邏輯和任何形式的必然性,沒有固定的標準或唯一的答案。有專業人士認為:游戲和藝術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兒童的那種帶有模擬性質的游戲,實際上就是兒童自發的藝術活動,在理論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種兒童游戲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劃分開。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這個事實:并非所有兒童都天生喜歡數學,但是幾乎每一個兒童都天生喜歡藝術。他們天生就喜歡涂抹顏色,喜歡模仿,熱愛音樂舞蹈。他們在這些活動中覺得幸福愉快。兒童對藝術的愛好不是出于任何世俗目的,不是為了接受某種道德教化或是意識形態,不是為了虛榮心的滿足,更不是為了商業目的。因此,對兒童采用游戲式的方法進行藝術教育,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形式上的輕松、活潑常常會使兒童更多、更容易地在學習中收獲知識與快樂。
興趣是熱情的支撐者,它的存在會使內心的樂趣持續高漲。在學生參與教學、教師為學生講解美術知識、作畫技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因初次接觸文房四寶而感到新奇和陌生。如果采用通常的刻板化教學方式,讓學生一味被動地臨摹教師提供的作品,就可能使學生感到乏味、甚至厭倦。長此以往,兒童參與國畫教學的興趣就會降低,在國畫學習、創作方面的發展就不容易取得理想成效。相反,此時如果在宣紙上點畫上一筆,引導學生自主聯想,確定主要內容(如向日葵花、月亮、小草)等,并給予適當點撥,并鼓勵其大膽進行試筆,效果就會大有不同了。
再如,京劇中不同經典人物的臉譜,也可拿來作為學生進行國畫繪制的參考素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中選取最感興趣的臉譜作為創作素材,這既能調動其藝術創作的熱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畫作完成后的美感。
又如,以魚兒為參考素材,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魚兒的基本樣貌,然后再進行點撥性的示范,讓學生掌握用筆的技巧,繼而鼓勵學生說出有關于魚兒的詞匯或表述以魚兒為主要內容的趣味性故事(如鯉魚跳龍門、沉魚落雁等),甚至為學生播放相關短視頻,促進學生對不同的魚兒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鼓勵學生在觀看中進行試筆……如此趣味化的教學過程,一定能夠很好地濃化和趣味化課堂氛圍。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發揮了自身潛能,不僅在繪畫能力方面有所提升,更會在藝術創作的興趣上和繼續參與美術教學的信心上有所長進。在習作中,學生的大膽聯想和思維的充分拓展,會幫助其更深切地感受到我國傳統國畫的獨特魅力。
(二)引入生活內容,擴展學生表現的對象和范圍
在兒童水墨畫教學中,傳統的做法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三體合一(這是被歷代畫家實踐證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內容也不外乎常規的花鳥、山水等,并通常以傳統的單墨進行。
在選擇兒童國畫的教學內容時,擴展學生畫作表現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選擇符合兒童心理特征,貼近其生活的內容和題材,才能讓學生感到親切,也更容易產生興趣,因為如此作畫就會像是在描繪自己的生活一樣。同時,這對于學生觀察能力和創作思維的訓練都有益處。這時候,教師如果能結合繪畫過程講解用筆、用墨、用色和水份掌控的相關知識和技巧,一定能夠非常有效地提升學生繪畫的綜合能力。
(三)重視過程性輔導,助力兒童興趣的增強和自信的樹立
在對學生進行輔導時,教師應利用多種手段來豐富教學內容,使兒童的動腦能力與動手能力都得到鍛煉。例如,在教學中,可以給予學生點撥性的示范,鼓勵學生進行試筆、拓展思維等,并為學生的畫作進行裝裱和展示,使其學習興趣得到持久保持。
學生在進行國畫練習時,教師應對其練習給予全過程的觀察和指導,在此期間不能隨心所欲地觀察,也不可進行過多的指導,以免影響其創作思路的拓展和藝術情感的提升。一定要結合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點撥。倘若有學生表現出信心不足、無從下筆的狀態,教師就要施以十足的耐心、細節化的指導。然后教師再對其作品的延展做出合理地點撥,甚至進行親自執筆的點撥也未嘗不可。這些,對兒童創作思路的豐富、藝術性的改進都會大有裨益。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選取一張最好的作品進行裝裱,以使學生能夠看到自己藝術創作能力的長進,提升其繼續參與國畫教學的信心。如果能夠將學生的習作保留,過一個階段,前后比照著展示和反思,一定會讓學生實實在在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而這種滿滿的成就感、獲得感一定會激勵學生堅定地繼續學下去。
三、結語
盡管兒童的國畫畫作較為稚拙,也不能體現出多少的專業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兒童的興趣、專注力及藝術思維的鍛煉和發展,對其未來而言,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站在這樣的角度、高度關照兒童國畫教學,教師的認識或許會更新一些,更深一些,從而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會更多幾分自覺——會在對兒童興趣的培養、自信的建立、藝術思維的訓練、審美品位的提升和國畫藝術素養的積累方面看得更重一些、落得更實一些,而不是通常的技法的傳授。而這些正是在兒童未來發展中更具底蘊、底氣、底座價值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關鑫.淺談新時代兒童國畫的創意教學[J].數碼世界,2018,(01).
[2]王慧芬.中國畫在兒童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