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紫嫣 關梅
【摘 要】當代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層出不窮,但是也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和挑戰,面對當前媒介新環境,電視綜藝節目如何更好地發展,是當前電視綜藝節目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具有強大影響力;另一方面,綜藝節目也不僅僅是為了娛樂大眾,而更多的是趨于理性地分擔社會責任,促進其文化的深度傳播。對此創作者應從多方面進行深度挖掘,不斷創新,明確文化產業的人文意義,并運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觀點闡釋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價值導向。
【關鍵詞】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價值;馬克思文藝理論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7-0058-02
當代中國電視綜藝類節目層出不窮,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們太多的壓力和挑戰,由此綜藝節目應運而生,成為電視節目中不可多得的“明星”。近年來,綜藝節目呈現出五彩紛呈的發展新態勢,雖然還是存在大量同質化的現象,但是電視綜藝節目依舊有亮點可尋,特別是《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電視綜藝節目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我國綜藝節目的水平,使得中國電視的文化價值意義在綜藝節目中得到了實踐,并且獲得了充分的書寫和闡釋,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被譽為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此后國家對綜藝節目也是三令五申,2018年10月更是提出了防止泛娛樂化傾向、黃金時段禁止播放境外視聽節目、嚴格控制明星片酬等一系列的重大舉措。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管控,電視綜藝節目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筆者運用馬克思文藝理論知識進行分析,使電視綜藝節目能傳播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引領觀眾審美,以達到文化自強、文化自信的目的。
一、電視綜藝節目突顯文化價值內涵的必要性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一種大眾文化傳播方式,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迅速變化的社會中,必然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文化,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共同的認知和追求的目標。但是現如今電視綜藝節目出現了許多的問題。其一,只體現出其強大的娛樂功能,節目制作常常流于表面形式,單純為了尋求感官的刺激和節目的爆點,就完全摒棄了自身文化的考量與深究,節目只為了博得觀眾的一時之快,過度追求娛樂元素,而摒棄了寓教于樂的初衷。同時為了追求收視率和經濟利益,電視綜藝節目出現了盲目跟風的現象,使得電視綜藝類節目大打折扣,模仿、抄襲使得同質化節目比比皆是,原創性節目減少了很多,模仿成了綜藝節目生存發展的主要手段。其二,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分量和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大量低質量綜藝節目的涌現,雖然看上去豐富了電視節目的種類和內容,實則存在極大的隱患。把原先需要文字理解的文化藝術,轉而由電視綜藝節目去代替,不僅導致了社會群體文化內涵的下降,還會加速電視綜藝節目的進一步低俗化,使得現有的電視市場秩序持續混亂,從而進一步削弱了電視綜藝節目本該擁有的文化價值,所以說電視綜藝節目文化的缺失,急需快速尋找解決辦法,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當下的狀態。
面對中國電視綜藝節目時常受到的詬病,許多的媒體人和學者都把矛頭指向了電視綜藝節目缺乏文化價值上。而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便是指節目有利于觀眾規范和優化自身生命存在的某些特質,這些特質有利于觀眾獲得正確的三觀,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道德品質,這對于當下的多元結構的文化媒介傳播是必要的。只有強調了文化傳播在電視綜藝節目中的導向功能,才能更好地發揮電視綜藝節目的自身優勢,從而獲得更廣闊的天地。
二、馬克思文藝理論視角下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價值新導向
馬克思認為知識文化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作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切文藝作品亦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從科學的實踐出發,使大眾形成了對物質世界的自我主張和理解。當然文藝作品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體現了整個物質生產過程及復雜的社會關系,是對社會關系進行的考察。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亦是如此,面對新的媒介環境,我們應該把馬克思文藝理論當作指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正確把握大眾、娛樂和文化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創作理念,并且掌握真正的創作規律。電視綜藝節目不是單一的價值導向建構出來的,而是一個多價值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運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觀點來建構電視綜藝節目,從節目的內容和文化內涵的層面做深度的挖掘,足以促成更多有意義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誕生。
(一)時代性與人民性
電視綜藝節目要能夠反映時代的要求,做到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節目本身應該能夠準確地反映時代的變動,敏銳捕捉時代精神發展的方向,從實踐的角度得出相應的結論。長期以來,電視綜藝節目都進入了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奇”才是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之道,新奇的內容與形式才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因素,這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夠滿足觀眾的心理訴求。單純地把主旋律當成毫無意義的簡單宣傳,忽視了電視綜藝節目對于審美品格與娛樂因素的內在有機統一。這樣的電視綜藝節目整體創新活力不足,給觀眾帶來僵化落后的刻板印象。面對創新,內容是不可忽視的,對于內容為王的電視綜藝節目來說,選題的獨特新穎、符合市場的需求是最有力的王牌。《中國詩詞大會》在節目內容方面就下足了功夫,詩詞是一種高雅的文化,但是對于電視綜藝節目來說太過于刻板、正式,使得一開始許多人對這樣的選題都望而卻步,但正是《中國詩詞大會》敏銳地洞察到觀眾對于文化和知識的渴望,并且挖掘到觀眾的娛樂需求,從而創造了一個趣味十足又充滿歡樂的電視綜藝節目。除了節目內容的創新,當下中國的電視綜藝節目旨在深度和創新上下功夫,面對嚴重的同質化形勢,要做到獨一無二是很有難度的,不同的角度和空間也是有限的,真正地挖掘主題和內涵對文化進行提升,是比單純娛樂更具有創新性且更有意義。特別是在當前大量引進國外綜藝節目的背景下,深度發掘文化,才不會被快速復制,而節目的風格和主題才會使節目更加深刻而具有獨特性。
2017-2018年出現了大量的電視綜藝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一系列的電視綜藝節目開播受到了一致好評,同時《我是未來》《加油向未來》等一系列新題材被挖掘出來,打破了長期以來觀眾對于電視綜藝節目的刻板印象,使得觀眾對于高品質的電視綜藝節目有了新的要求與期待,從膚淺、乏味的節目向更深層次發展。只有站在文化的肩膀上體味真善美,重新定義當代文化特征才能換來豐富廣闊的創作空間。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無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都不是單純的主觀意識運動,而是在馬克思文藝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實踐和文化的相互作用發展變化而來的,它們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這個時期的時代精神和時代特征。
(二)理論性與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貫穿于馬克思文藝理論的一條紅線。馬克思正是基于對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要求,使得從社會歷史實踐的高度去探索文學藝術的本質,從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自我運動過程。在文藝理論的發展中,只有從人類的社會實踐中,特別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中才能得到解釋,文藝理論史不可能脫離社會實踐,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從中找出最優的解決辦法。
電視綜藝節目雖然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追捧,但是市場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的,這樣的節奏壓力使得電視綜藝節目必須面對嚴峻的挑戰,欄目的內容就成了競爭的核心和關鍵。在巨大的壓力下,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不斷從國外引進高質量的節目進行本土化改造。一旦獲得成功就會引起跟風和效仿,使得節目迅速失去競爭力。所以欄目內容的創新就成了節目的重中之重。
(三)社會性與思想性
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和加工,它是社會的產物,是與生產、生存發展緊密結合的,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才可以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文藝作品,好的電視綜藝節目是具有社會性的,對人們有一定的啟發,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那些順應民意、反映現實生活的電視綜藝節目,才能充分地與時代、社會緊密相連,才能夠真正地凝聚社會共識。例如,《兒行千里》中,編導在社會生活中敏銳地察覺到,現在大多數人都背井離鄉,遠離故土到城市打拼,這樣的社會現實使得《兒行千里》應運而生,是當下的時代發展與社會的真實需求,這樣的節目可以和觀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也有利于社會價值和社會文化內涵的發展。
在馬克思文藝理論中,社會主義的認知功能使得文藝作品在思想上能夠達到一種引發深思、啟迪心靈的作用,能夠促進人們對社會的了解和思考,而并非是一種決定性的教化,通常文藝作品在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會適應社會的需求,電視綜藝節目也是如此,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發生巨大的改變,傳統的道德以及價值判斷都受到多元化的挑戰,深挖中華民族的道德之源,通過藝術的手段把這些內在的美傳達出來,是一種新的交流形式,這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歡樂中國人》就將娛樂與社會價值觀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歡樂的氣氛中,讓人們感受到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并且能通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作為引領,凝聚共識,傳遞中華文化。
三、結語
人類文明和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能夠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只有真正地運用好馬克思文藝理論中的思想觀點,并運用到電視綜藝節目中,才能真正地使電視綜藝節目更好、更快地發展。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下,電視媒體借助娛樂表達著一種生活方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傳達了文化的價值。但娛樂終歸是娛樂,在面對復雜的社會選擇時,觀眾有時會辨認不清方向,一味地跟隨觀眾的喜好并不能夠牢牢抓住觀眾的心,最終觀眾會回歸到文化上來,以娛樂節目為載體,以文化價值為支撐的電視綜藝節目才會長久地生存下去。積極地傳播態度,不斷創新、注重變革才是電視綜藝節目走出困境、贏得新生的途徑,這也是未來電視綜藝節目發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程前,沈丹妮.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價值導向及其建構路徑.中國電視.
[2]吳思思,趙佳寶.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價值回歸與創新路徑.今傳媒.
[3]陳曦.談新時代電視娛樂節目文化價值的趨勢.電視指南.
[4]武海波.淺談電視游戲娛樂節目的發展趨勢——以《快樂大本營》為例.現代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