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作為城市一道亮麗風景線的廣場舞就成了群眾的主要娛樂活動項目。廣場舞不僅是一種舞蹈種類,同時,它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群眾文化現象。
關鍵詞:廣場舞 興起 發展 對策
廣場舞作為一種群眾性文化活動,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廣場舞的作用,下文筆者就臨洮縣廣場舞現狀進行調研。
一、臨洮縣廣場健身舞現狀
(一)隊伍的基本情況
到目前為止,城鄉廣場舞表演隊有300余支。從年齡段上看,中青年參加廣場健身舞鍛煉的人數占38%,中老年參加廣場舞鍛煉的人數占36%,老年人僅占24%。由此看出:中青年更樂于參加廣場舞活動。從學歷上來看,大學或大學學歷以上的占14%,高中學歷占26%,初中學歷占35%,其他占25%。不同學歷的群眾對自身健康都較關注,很容易投身其中。因此,在加強廣場舞推廣的同時,應繼續加強健康知識的宣傳。
(二)群眾參與的目的
參加廣場舞的群眾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鍛煉、調節情緒、消除疲勞、擴大朋友圈、消磨時間等。因此,廣場舞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健身、娛樂、調節心情、人際交往等多種需要。
(三)群眾參與的時間
大部分廣場舞參與者都能堅持天天練習,每次練習1至2小時。通過調查了解到,在清晨和晚餐后參與人數最多。30歲至50歲年齡段的群眾由于家庭、事業、社交等原因,參與時間不固定;50歲以上的群眾生活比較有規律,因此時間比較固定。
(四)廣場舞的場地情況
廣場舞的活動場地主要以廣場、小區、公園等空曠場地為主。其中廣場、小區的空地占80%,公園占20%。
(五)自發組織情況
臨洮縣廣場舞基本上都是由民間自發組織的。領舞者的年齡大約在30歲到55歲之間,主要以傳統的民族舞為主,平時自發到外面參加各種舞蹈培訓班。很多廣場舞愛好者認為,由于長期缺乏指導,舞種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需要。因此,建立一個廣場舞社團協會是非常必要的。
(六)比賽和集中輔導情況
全縣的廣場舞不光在城區流行,甚至還覆蓋到各鄉鎮的自然村。每年各鄉鎮政府依托“百姓舞臺”“鄉村舞臺”等場地,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廣場舞比賽。城區依托縣文化館“百姓舞臺”活動中心每年舉行多次比賽。在各類比賽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舞蹈隊,并代表縣上參加定西市舞蹈大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全縣對各鄉鎮及城區廣場舞表演隊領舞和文藝骨干,分批次進行了理論和現場輔導。
二、存在的問題
首先,隨著舞蹈隊數量的增多,城區空閑的場地幾乎都被占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還是與當時的城市規劃及小區的建設規劃有關系。現如今,廣場舞的興起和發展使人員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原有的場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廣場舞活動的需要。
其次,由于領隊不是專業舞蹈人員,大多數是通過電視、網絡視頻或參加短期舞蹈培訓等方式掌握舞蹈技能,因此,在廣場舞表演中經常會出現舞種單一、表演內容空洞等現象。
最后,舞蹈隊所用的都是簡易音響,不但沒有增強音樂渲染的效果,還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噪聲污染。
三、解決對策
(一)增加對廣場舞的投入
“只要有空地,就有一群人在那跳。”臨洮縣隨處可見廣場舞大媽的身影。音量傳播范圍廣,因此也就出現了“廣場舞擾民”的現象。既要滿足中老年人的健身要求,又要保證正常的鄰里關系,就需要增加文化建設支出以及對廣場舞場地建設的支持力度。
(1)開放更多文化場地。現在空閑的室內體育場館一直不能對群眾性體育活動開放,加強廣場舞建設,就要將僅有的場館盡量向群眾開放,調動群眾積極性。
(2)社區內設立舞蹈室。在社區內為中老年人設置舞蹈室,并且使用隔音效果好的玻璃,可以有效減少噪音。
(二)組建專門的管理隊伍
(1)加強政府引導。縣政府及主管的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廣場舞的合理引導。各級文化部門和社區要定期組織培訓或比賽,進行有效的引導。
(2)加大軟件投入。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對軟件的投入,如縣文化館要長期舉辦免費開放人才隊伍培養計劃,培養一支水平較高的領舞隊伍;組建文化服務志愿者及文化輔導員隊伍,為舞者進行業務培訓;加大資金投入,改善音響設施,在音樂渲染效果加強的基礎上做到防止擾民。
(3)打造品牌。每年舉辦“百姓大舞臺·大家舞起來”“激情廣場舞”等比賽活動,宣傳臨洮文化,實現“文化興縣”的戰略目標。
(三)出臺相關政策,引領健康發展
針對廣場舞發展中出現的跳舞時間過長、音量過大等問題,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落實管理部門,明確管理措施和責任,盡快把群眾文化建設納入新的城鎮建設規劃,作統一合理的安排,避免類似矛盾的出現。
(四)加強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1)多組織廣場舞比賽,調動舞者參與廣場舞比賽的積極性。
(2)縣文化館和各鄉鎮文化站要發揮文化輔導員、文化志愿者、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加強業務指導培訓,全面提升廣場舞的整體水平。
(3)縣電視臺要加強宣傳,及時報道廣場舞發展情況,借助媒體推廣廣場舞,宣傳廣場舞的益處,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作者簡介:何建成,男,本科,臨洮縣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文)(責任編輯 劉冬楊)